即興有理,隨興欠理《B.Box兄妹串戲Ⅱ──那一年,我們都挨打》
11月
23
2012
兄妹串戲二(當代傳奇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39次瀏覽
吳岳霖

這次,錢宇珊與李彥龍串的是什麼?打的又是什麼?我們可以從《兄妹串戲Ⅱ》看到許多巧思,但卻也再再暴露了不少顯而易見的問題。即興還是隨性?或許是此作所夾帶著的雙面刄。

不管打什麼或串什麼,「戲」是最可以解答的。《兄妹串戲Ⅱ》延續了前作的巧思,也就是串起了多部的傳統戲曲,而這次玩得更大,也更具備一貫化的構思,串起多部以「打」作為主軸的戲碼,有〈打槓子〉、〈打城隍〉、〈武松打虎〉、〈鳳陽花鼓歌〉、〈打漁殺家〉、〈打灶王〉等。於是,兩位演員運用了生活化的語言以及動作,仿造了孩子在家無聊的打鬧,在這些看似無關的戲碼間,加入了童話故事的大野狼等橋段,以及逾越傳統規範的誇張服飾,營造出一種「戲中有戲」而「生活就是戲」的氛圍。

因此,這是一齣「即興」十足的劇作,強烈地倚仗著兩位演員的功力,除了表演還有主持,加以帶動台下觀眾的氣氛。而,當代傳奇劇場製作這部作品的用心或許就在於此,也就是如何吸引觀眾(特別是沒習慣看傳統戲曲的人)走進戲院,觀賞這些傳統戲曲的折子,所以必須依靠許多非傳統的元素以添加笑料,包含B.Box、誇張服飾、玩偶、兒童式的背景、灑糖果等。於是,這部劇作或許更強調了親子和樂,甚至是寓教於樂。最顯而易見之處,在李彥龍換裝的同時,錢宇珊就示範如何綁蹺,甚至還回答台下觀眾的問題,這不只是化解掉銜接上的空隙,更巧妙地置入教學。

只是,在較常觀看傳統戲曲或是劇場表演的人們眼裡,卻常常必須替兩位演員捏把冷汗。《兄妹串戲Ⅱ》在快速的節拍進行之下,完全不保留任何的空拍。緊密相連之下,或許挑戰了演員的功力,卻也不斷地聽到他們所無法負荷的喘息。在缺乏了戲曲本有的留白之下,喘的或許不只有演員,還有觀眾。特別是整部戲僅有兩位演員,在說學逗唱的同時,到底如何兼顧戲曲本身的表演藝術呢?這樣的表演,看似強調了其所串的「戲曲」,卻在以「定目劇」為號召的連續展演,及緊鑼密鼓的演出壓力下,顯得破綻百出。可惜的是,我們到底要怎麼看待這些不成熟的唱腔以及身段呢?傳統戲曲裡當然有其「即興性」,只是這種「即興性」是積壘在演員的反覆練習之下,而《兄妹串戲Ⅱ》就顯得急就章。據悉,我所觀賞的場次所演出的〈打漁殺家〉亦是臨時添入的。因此,「即興」無不可,但過度地「隨性」會否消減掉這部劇作的可觀性呢?兩位由「傳統戲曲」出身的演員,是否能在這樣的表演得以滋潤他們的功力,還是消磨呢?

此外,過多的外加的華麗,成為無空拍的表演之下,更無奈地塞入整個畫面的營造,包含類似野台或是花車的俗艷燈光、大量的玩偶等。劇名用以號召的B.Box卻也只存在於少數的橋段,無法貫穿整部劇作,僅成為一種噱頭。整部劇作收尾在誇張的玩具式灶廚,如同禮物般的打開了錢宇珊的外著,一切彷彿失控,連蘊含的教育意味都顯得弔詭。

在觀賞《兄妹串戲Ⅱ》的當下,或許我們可以一以貫之當代傳奇劇場的信念,也就是如何讓戲曲在新的舞台接觸新的觀眾。這種吳興國當初以戲曲演譯莎士比亞的「革命性」,也不斷出現在《兄妹串戲Ⅱ》的台詞裡,以「超越吳興國」作為另一種更「反」的「反骨」。只是,當我們回到劇作本身的好與壞時,更誠實面對到的是直觀而來的感覺,而非這層被多重解讀之後的意義。也就是,可以明白吳興國在《兄妹串戲Ⅱ》所灌注的用心,只是怎麼將其更深刻的表達,而不是用這種調笑卻又搔不到癢處的方式,才是必須誠懇面對的問題所在。

《B.Box兄妹串戲Ⅱ──那一年,我們都挨打》

演出|當代傳奇劇場
時間|2012/10/27 19:30
地點|台北市中正紀念堂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