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興有理,隨興欠理《B.Box兄妹串戲Ⅱ──那一年,我們都挨打》
11月
23
2012
兄妹串戲二(當代傳奇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68次瀏覽
吳岳霖

這次,錢宇珊與李彥龍串的是什麼?打的又是什麼?我們可以從《兄妹串戲Ⅱ》看到許多巧思,但卻也再再暴露了不少顯而易見的問題。即興還是隨性?或許是此作所夾帶著的雙面刄。

不管打什麼或串什麼,「戲」是最可以解答的。《兄妹串戲Ⅱ》延續了前作的巧思,也就是串起了多部的傳統戲曲,而這次玩得更大,也更具備一貫化的構思,串起多部以「打」作為主軸的戲碼,有〈打槓子〉、〈打城隍〉、〈武松打虎〉、〈鳳陽花鼓歌〉、〈打漁殺家〉、〈打灶王〉等。於是,兩位演員運用了生活化的語言以及動作,仿造了孩子在家無聊的打鬧,在這些看似無關的戲碼間,加入了童話故事的大野狼等橋段,以及逾越傳統規範的誇張服飾,營造出一種「戲中有戲」而「生活就是戲」的氛圍。

因此,這是一齣「即興」十足的劇作,強烈地倚仗著兩位演員的功力,除了表演還有主持,加以帶動台下觀眾的氣氛。而,當代傳奇劇場製作這部作品的用心或許就在於此,也就是如何吸引觀眾(特別是沒習慣看傳統戲曲的人)走進戲院,觀賞這些傳統戲曲的折子,所以必須依靠許多非傳統的元素以添加笑料,包含B.Box、誇張服飾、玩偶、兒童式的背景、灑糖果等。於是,這部劇作或許更強調了親子和樂,甚至是寓教於樂。最顯而易見之處,在李彥龍換裝的同時,錢宇珊就示範如何綁蹺,甚至還回答台下觀眾的問題,這不只是化解掉銜接上的空隙,更巧妙地置入教學。

只是,在較常觀看傳統戲曲或是劇場表演的人們眼裡,卻常常必須替兩位演員捏把冷汗。《兄妹串戲Ⅱ》在快速的節拍進行之下,完全不保留任何的空拍。緊密相連之下,或許挑戰了演員的功力,卻也不斷地聽到他們所無法負荷的喘息。在缺乏了戲曲本有的留白之下,喘的或許不只有演員,還有觀眾。特別是整部戲僅有兩位演員,在說學逗唱的同時,到底如何兼顧戲曲本身的表演藝術呢?這樣的表演,看似強調了其所串的「戲曲」,卻在以「定目劇」為號召的連續展演,及緊鑼密鼓的演出壓力下,顯得破綻百出。可惜的是,我們到底要怎麼看待這些不成熟的唱腔以及身段呢?傳統戲曲裡當然有其「即興性」,只是這種「即興性」是積壘在演員的反覆練習之下,而《兄妹串戲Ⅱ》就顯得急就章。據悉,我所觀賞的場次所演出的〈打漁殺家〉亦是臨時添入的。因此,「即興」無不可,但過度地「隨性」會否消減掉這部劇作的可觀性呢?兩位由「傳統戲曲」出身的演員,是否能在這樣的表演得以滋潤他們的功力,還是消磨呢?

此外,過多的外加的華麗,成為無空拍的表演之下,更無奈地塞入整個畫面的營造,包含類似野台或是花車的俗艷燈光、大量的玩偶等。劇名用以號召的B.Box卻也只存在於少數的橋段,無法貫穿整部劇作,僅成為一種噱頭。整部劇作收尾在誇張的玩具式灶廚,如同禮物般的打開了錢宇珊的外著,一切彷彿失控,連蘊含的教育意味都顯得弔詭。

在觀賞《兄妹串戲Ⅱ》的當下,或許我們可以一以貫之當代傳奇劇場的信念,也就是如何讓戲曲在新的舞台接觸新的觀眾。這種吳興國當初以戲曲演譯莎士比亞的「革命性」,也不斷出現在《兄妹串戲Ⅱ》的台詞裡,以「超越吳興國」作為另一種更「反」的「反骨」。只是,當我們回到劇作本身的好與壞時,更誠實面對到的是直觀而來的感覺,而非這層被多重解讀之後的意義。也就是,可以明白吳興國在《兄妹串戲Ⅱ》所灌注的用心,只是怎麼將其更深刻的表達,而不是用這種調笑卻又搔不到癢處的方式,才是必須誠懇面對的問題所在。

《B.Box兄妹串戲Ⅱ──那一年,我們都挨打》

演出|當代傳奇劇場
時間|2012/10/27 19:30
地點|台北市中正紀念堂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
《戲神養成記》作為三十年大戲,除了是尚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現,以戲神與劇團入題,也帶著對於這三十年來經營劇團的省思與心得,對自我的承擔給予期許及肯定。
6月
18
2025
作為新生代的跨界創作,筆者未見其具備青年跨界應有的「衝突感」與「破格感」。跨界是否僅止於形式的並置?是否還能更進一步——解構並重組彼此?本劇標榜舞蹈與戲曲融合,但實際觀看下來,兩者卻往往各說各話,難以達成真正的交融。
6月
12
2025
整體而言,本劇仍不失為一次成功的改編,不但貼近傳統歌仔戲的大眾口味,也為本土劇團示範將來跨國合製、或深化表演語境的可行路徑。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