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形式的在地化戲謔《ㄞ國Party》
11月
11
2014
ㄞ國Party(阮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91次瀏覽
邱書凱(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沒錯,這正是阮劇團為原作《烏布王》所打造的「唬爛國」,唬爛國處於舊時代帝國封建制度,以高階層的政治人物為背景,有國王、王后與王子;亦有篡位成功但又因故流亡的總管「龜王」與其妻「龜后」;以及與龜氏夫婦合謀失寵後,輾轉臣於他下的上尉;此外,是一群金字塔底端的傭兵。在2014逼臨國家各級首長大選的甲午年,阮劇團會如何詮釋《烏》劇中之於國家、政治、人性的諷刺,相信對創作團隊與前來參與的觀眾都是一趟刺激的旅程。

身處南部的阮劇團嘗試「在地化」已行之有年,親民、熱鬧又兼顧藝術性,且適時地反映時事一直是該團的堅持,《ㄞ》劇確實舉辦了一場特別的派對,出席者(演員)的說詞透過台語化的轉譯而顯得俗夠有力,從原本的外語髒話到「屎恁娘」便是經典之言,可見編劇不僅忠實地再現原劇中低俗笑鬧的文字,更提高觀者對於「聽」戲的興味感。於此,表演性便儼然成為全劇中難以漠視的焦點,演員的肢體與口吻透過誇張及笑鬧的方式展現,而生活用品改造成浮華的道具後,也令演員在演繹時更能借力使力。藉由服裝與道具的設計,也間接地瞥見上層社會在金碧輝煌的生活中產生出荒謬性十足的糜爛與道德腐敗。

這齣戲主要使用兩個表演主體作為發展,一是「人」,二是「偶」,雖然人與偶的操縱與被操縱的關係是近年來常被探討的主題,乍看下可能會以為是人高於偶一等而產生的構想,但此刻的用意較偏向「暴行遠離舞台」的功能。戲中藉由無面頭殼、造型汽球、光影戲來完成大部分的平民群眾片段,除了增添奧運比賽的趣味、豐富劇場元素外,這些段落也展現出多(平民)之於少(貴族)在權力掌握關係的相對數量,在龜王喝令下的殺頭酷刑亦能在短時間以象徵手法作處理,不眨眼的橫行獨霸,在台上卻滴血不染,簡單卻印象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與其四平八穩地呈現一齣戲,阮劇團簡直把表演藝術中心的實驗劇場「玩翻」了!舞台的上空高掛著四邊形的霓虹燈、五金雜貨的金屬架於上半場的舞台兩側構築出無形的牆與通道,表演區雖然看似侷限,但加上一片具有拉門、拉簾的多功能景片後,卻能物盡其用,將整體空間發揮至最大效益,為演員的表演加分。然而在下半場龜王、龜后流離失所時,舞台「乾坤大挪移」,景片赫然倒地後又迅速拆解、黑背幕升起又降下、人物大幅度地上下舞台,不斷的視覺移動促成空間場景跟著轉動,不禁訝異在場景處理上舞台設計與導演調度的大膽,更折服於劇團能夠在創團的第十一年仍毫不畏挑戰劇場的各種可能。不過,誠如身處繁華的街道上,目不暇給之餘仍需奠定於觀者能清楚地接收到劇情流動,以免造成搶焦後因小失大之憾。

除團隊外,觀眾也默默地成為劇中的參與者,在王子重奪王位一景中,演員敲打著手上的器具、高喊著推翻「龜王」的口號,更讓觀眾席亮起,積極地邀請觀眾成為唬爛國的一員,同心來加入反抗的行列;入場前,也發予每人一顆塑膠球作為「倒龜」反彈的示威工具,大聲吆喝攻擊執政者。這番舉動似乎暗示著我們就是此國的人民,但是在黑暗中太慣習於「用眼觀察,用心領會」的我們卻不常起身行動、大呼改革。在劇中,我們不只飾演純粹的「觀眾」,反倒像是英國教習劇場(Theatre In Education)中的「參與者」,透過打毀第四面牆讓我們對於現狀而有所自覺與意識。玩鬧、提神之餘,也感慨群體因煽動者而做出盲目的集體暴力行為,作為觀者我們確實客觀地以第三者的角度覺察到執政者荒誕的暴行,但是煽動者在帶領背後目的呢?王子究竟是單純有意取回他應得的位置或是為了造福人民?不盲目追隨並省思讓筆者更確信「思辨」是作為現代公民最需具備的能力。

劇末,暴政者落魄漂流,他們的過去對人與土地造成太多的傷害,他們的未來在哪裡或許與我們無關緊要。入秋後,回想起「太陽花學運」與「香港學運」發生的歷程,很慶幸國家的公民們為了爭取應得的權益及控訴上位者的不當行使而挺身站出,斂財及政權鬥爭不斷地在歷史的紀錄下重演,選賢與能是基本原則,如何讓世界更好則是每一個人所背負的責任。

《ㄞ國Party》

演出|阮劇團
時間|2014/11/01 13:30
地點|嘉義縣立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隨著連珠炮襲來的、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句句「放恁娘的屎」,跨文化改編的困難,也如影隨形。花偌大力氣搬演另一時空的故事,除了需要現實脈絡的支撐,更需要開發出有別於現實框架的視野,我們才知道你為什麼在演,而我們為什麼在看。(鴻鴻)
11月
10
2014
 
總體來說,《ㄞ國Party》還是一個輕鬆愉快、嘲弄荒謬得令人哭笑不得的好戲。而從這齣戲,也可以觀察出阮劇團的這票年輕人,似乎逐漸走出屬於自己「嘉義觀點」的戲劇風格,這更是令人期待的一件事。(謝東寧)
11月
10
2014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