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形式的在地化戲謔《ㄞ國Party》
11月
11
2014
ㄞ國Party(阮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06次瀏覽
邱書凱(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沒錯,這正是阮劇團為原作《烏布王》所打造的「唬爛國」,唬爛國處於舊時代帝國封建制度,以高階層的政治人物為背景,有國王、王后與王子;亦有篡位成功但又因故流亡的總管「龜王」與其妻「龜后」;以及與龜氏夫婦合謀失寵後,輾轉臣於他下的上尉;此外,是一群金字塔底端的傭兵。在2014逼臨國家各級首長大選的甲午年,阮劇團會如何詮釋《烏》劇中之於國家、政治、人性的諷刺,相信對創作團隊與前來參與的觀眾都是一趟刺激的旅程。

身處南部的阮劇團嘗試「在地化」已行之有年,親民、熱鬧又兼顧藝術性,且適時地反映時事一直是該團的堅持,《ㄞ》劇確實舉辦了一場特別的派對,出席者(演員)的說詞透過台語化的轉譯而顯得俗夠有力,從原本的外語髒話到「屎恁娘」便是經典之言,可見編劇不僅忠實地再現原劇中低俗笑鬧的文字,更提高觀者對於「聽」戲的興味感。於此,表演性便儼然成為全劇中難以漠視的焦點,演員的肢體與口吻透過誇張及笑鬧的方式展現,而生活用品改造成浮華的道具後,也令演員在演繹時更能借力使力。藉由服裝與道具的設計,也間接地瞥見上層社會在金碧輝煌的生活中產生出荒謬性十足的糜爛與道德腐敗。

這齣戲主要使用兩個表演主體作為發展,一是「人」,二是「偶」,雖然人與偶的操縱與被操縱的關係是近年來常被探討的主題,乍看下可能會以為是人高於偶一等而產生的構想,但此刻的用意較偏向「暴行遠離舞台」的功能。戲中藉由無面頭殼、造型汽球、光影戲來完成大部分的平民群眾片段,除了增添奧運比賽的趣味、豐富劇場元素外,這些段落也展現出多(平民)之於少(貴族)在權力掌握關係的相對數量,在龜王喝令下的殺頭酷刑亦能在短時間以象徵手法作處理,不眨眼的橫行獨霸,在台上卻滴血不染,簡單卻印象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與其四平八穩地呈現一齣戲,阮劇團簡直把表演藝術中心的實驗劇場「玩翻」了!舞台的上空高掛著四邊形的霓虹燈、五金雜貨的金屬架於上半場的舞台兩側構築出無形的牆與通道,表演區雖然看似侷限,但加上一片具有拉門、拉簾的多功能景片後,卻能物盡其用,將整體空間發揮至最大效益,為演員的表演加分。然而在下半場龜王、龜后流離失所時,舞台「乾坤大挪移」,景片赫然倒地後又迅速拆解、黑背幕升起又降下、人物大幅度地上下舞台,不斷的視覺移動促成空間場景跟著轉動,不禁訝異在場景處理上舞台設計與導演調度的大膽,更折服於劇團能夠在創團的第十一年仍毫不畏挑戰劇場的各種可能。不過,誠如身處繁華的街道上,目不暇給之餘仍需奠定於觀者能清楚地接收到劇情流動,以免造成搶焦後因小失大之憾。

除團隊外,觀眾也默默地成為劇中的參與者,在王子重奪王位一景中,演員敲打著手上的器具、高喊著推翻「龜王」的口號,更讓觀眾席亮起,積極地邀請觀眾成為唬爛國的一員,同心來加入反抗的行列;入場前,也發予每人一顆塑膠球作為「倒龜」反彈的示威工具,大聲吆喝攻擊執政者。這番舉動似乎暗示著我們就是此國的人民,但是在黑暗中太慣習於「用眼觀察,用心領會」的我們卻不常起身行動、大呼改革。在劇中,我們不只飾演純粹的「觀眾」,反倒像是英國教習劇場(Theatre In Education)中的「參與者」,透過打毀第四面牆讓我們對於現狀而有所自覺與意識。玩鬧、提神之餘,也感慨群體因煽動者而做出盲目的集體暴力行為,作為觀者我們確實客觀地以第三者的角度覺察到執政者荒誕的暴行,但是煽動者在帶領背後目的呢?王子究竟是單純有意取回他應得的位置或是為了造福人民?不盲目追隨並省思讓筆者更確信「思辨」是作為現代公民最需具備的能力。

劇末,暴政者落魄漂流,他們的過去對人與土地造成太多的傷害,他們的未來在哪裡或許與我們無關緊要。入秋後,回想起「太陽花學運」與「香港學運」發生的歷程,很慶幸國家的公民們為了爭取應得的權益及控訴上位者的不當行使而挺身站出,斂財及政權鬥爭不斷地在歷史的紀錄下重演,選賢與能是基本原則,如何讓世界更好則是每一個人所背負的責任。

《ㄞ國Party》

演出|阮劇團
時間|2014/11/01 13:30
地點|嘉義縣立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隨著連珠炮襲來的、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句句「放恁娘的屎」,跨文化改編的困難,也如影隨形。花偌大力氣搬演另一時空的故事,除了需要現實脈絡的支撐,更需要開發出有別於現實框架的視野,我們才知道你為什麼在演,而我們為什麼在看。(鴻鴻)
11月
10
2014
 
總體來說,《ㄞ國Party》還是一個輕鬆愉快、嘲弄荒謬得令人哭笑不得的好戲。而從這齣戲,也可以觀察出阮劇團的這票年輕人,似乎逐漸走出屬於自己「嘉義觀點」的戲劇風格,這更是令人期待的一件事。(謝東寧)
11月
10
2014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