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鬧訕笑的精彩在地改編《ㄞ國Party》
11月
10
2014
ㄞ國Party(阮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98次瀏覽

演出: 阮劇團

時間: 2014/11/02 13:30

地點: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文 謝東寧(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烏布王》(Ubu Roi)一劇,原來是一名十五歲的高中生雅里(Alfred Jarry,1873-1903),為諷刺學校討厭的物理老師,而戲謔寫下的一部偶戲,雅里用叛逆青少年的「壞品味」,將一個教室的政治,擴大為一個國家的政權興衰,原本只是遊戲之作的劇本,卻意外成為揭開現代戲劇序幕的經典。因為本劇的荒誕不經與驚世駭俗,完全顛覆了傳統戲劇,其長年來累積發展的形式、語法,該劇1896年在巴黎正式首演時,其粗俗不堪、屎尿橫溢的髒話台詞、與血腥殘虐、篡位奪權的角色暴行,立刻引起了劇場界的爭論,隨即被禁演,即使如此,劇本內容與表演形式的奇想,還是影響了其後超現實主義和荒謬戲劇的相繼出現,在進入二十世紀下半葉,更翻身成為當代劇場導演,喜愛詮釋的劇目。

持續在嘉義耕耘的阮劇團,將此名劇改編成台語版的《ㄞ國Party》,劇名直接破題,進入了本劇關於政治的指涉,雖然編導基本上遵循原劇的精神與結構,但卻成功地將虛構的故事發生地「波蘭」,光明正大、無縫接軌至南台灣的一間雜貨店,伴隨著劇場外台灣此刻紛亂的政經時空背景之下,劇場內如家家酒的瘋狂權力搬演遊戲,表面(故事)上是超現實,卻完全命中事實成為寫實,正如劇名《「哀」國Party》,也正如開場的三個報幕演員,夾雜著正經與玩笑的宣告:這出戲沒笑詼,是一個國家的悲劇故事…,看完也不禁令人心有戚戚焉。

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編導超出劇本詮釋的一些企圖,首先是語言的應用。本劇由吳明倫和盧志杰兩位熟悉台語的年輕編劇進行改編,語言應用的策略相當靈活,將原劇本的故意粗俗,操作成相當庶民的日常口語,龜王(烏布王)開口第一句話:「恁老母的屎」,比起原文的「屎」(merde),更增添民間力道;或者老國王的出場,自述「放尿滴到鞋,馬上有人來擦」,一方面讚揚龜王管理屬下得當,另方面也暗示了國王可能年事已高(可以推翻);或者不斷出現的「波蘭國」台語發音,與男性性器官及阿諛奉承也相關。凡此類用法在戲中不勝枚舉,在此,台語的用法與原作一樣,並不高雅,但卻是屬於某個階級(平常進不了現代戲劇舞台)人們的日常,這也是當民主觀念進入了現代戲劇,當戲劇開始注視更廣大人民生活時,《烏布王》會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再來是物件的運用。場景設在某五金雜貨店,裡頭的馬桶刷、畚箕、掃把、帆布、氣球、塑膠人頭…,全成了原劇本關於「偶」(角色)的運用,以及扮家家酒的物件替代(玩具),這種對於「現成物」的任意挪移,是遊戲、是玩笑、是巧妙的想像力,是無厘頭的嬉鬧,並且當這些五彩繽紛的物件符號不斷堆疊之後,竟然也拼貼出台灣社會(更精確來說,是台灣政治),某種荒謬、廉價的喧囂。

當然,全劇對於現實的指涉,無論明白講或暗著來,自然不在話下,但最精彩的是當王子逃到山洞中,出現了列祖列宗的靈魂,鬼魂們介紹自己,引出台灣歷史的過去,不斷改朝換代,被當權者糟蹋所留下的痕跡,激發著王子一定要復仇的決心。我認為這個片段,是改編《烏布王》的神來之筆,也是全劇最感人的時刻。

嚴格來說,這個戲還是有可精進之處,譬如場景的設定可以更明確,場景的變化可以更乾淨,可以減少一些多餘的枝節、以免誤了整體節奏的進行…,但是總體來說,《ㄞ國Party》還是一個輕鬆愉快、嘲弄荒謬得令人哭笑不得的好戲。而從這齣戲,也可以觀察出阮劇團的這票年輕人,似乎逐漸走出屬於自己「嘉義觀點」的戲劇風格,這更是令人期待的一件事。

《ㄞ國Party》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台的上空高掛著四邊形的霓虹燈、五金雜貨的金屬架於上半場的舞台兩側構築出無形的牆與通道,表演區雖然看似侷限,但加上一片具有拉門、拉簾的多功能景片後,卻能物盡其用,將整體空間發揮至最大效益,為演員的表演加分。(邱書凱)
11月
11
2014
 
隨著連珠炮襲來的、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句句「放恁娘的屎」,跨文化改編的困難,也如影隨形。花偌大力氣搬演另一時空的故事,除了需要現實脈絡的支撐,更需要開發出有別於現實框架的視野,我們才知道你為什麼在演,而我們為什麼在看。(鴻鴻)
11月
10
2014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