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力宣言《#Since 1994》
11月
04
2020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89次瀏覽

鄭宜芳(專案評論人)


《#Since 1994》是由六位1994年出生的女生作為核心創作者與表演者,呈現出年輕女孩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如何面對這個世界對女性的限制、規則、眼光,如何看待自己身為女性的角色,以及是否接受自己,甚而喜歡自己。

甫一踏入劇院,映入眼簾的是各式各樣所謂「美」的照片:美麗的模特兒、被畫出待整型雕塑的地方、女子健美的身材等等。隔間裡有身穿白袍,拿手術刀預備進行整容手術的演員;另一隔間則掛滿各種女性衛生棉、條;繼續往前走,一位坐在高處身穿紅色可愛圓點衣服的女子向觀眾揮手。坐入觀眾席前,腦子已充滿諸多關於女性的符號。

黑暗中,一名女子以手電筒的微光一寸一寸地照著自己身體部位,從肩膀、手臂、前胸一路往下走,預示著凝視、觀看、窺視等各色目光。也是一層一層拆解自我的過程,回應舞作結尾,使用在身體劃線的手法宣示身體主權。

創作者擅長使用物件來隱喻女性從限制到突破,從被動到接受,甚而翻轉限制的心境。那一個個紅色呼拉圈在舞者身上以雜技的方式不斷地抛、接,與身體造型交疊、圈繞,就像女性身上從小到大被套上的各種框架與想像。當所有的呼拉圈拆解組合成一條長繩環繞糾纏於每位舞者身上,亦正如長久以來存續於社會中對於女性的諸多要求、期待與形象,小至家庭單位大至整體社會中,令人想要完全掙脫卻又無法真正地剝除、脫離,雖然現代社會已有所突破但還是存有不少的框限。

#Since 1994(創造焦點提供/攝影黃星耀)

每一次當身穿紅色可愛圓點衣服的女子將紅色小球以雜耍的抛接球出現時,似乎也代表著創作者心境上又一次的轉折,帶領觀眾再次的逼近創作者內心:身為女性的自己。第一次,從觀眾席走上舞台,觀眾/旁人的目光,是注目亦是外在所附加的一切;第二次,借他人之手脫下可愛圓點外衣,呈現內在成熟性感服飾,亦象徵成長之路總是跌跌撞撞,外在因素有時也是促我們快速自我成長的推手,是一趟放下外在看法重新審視自我內心之旅。對照入場時,女子以稚氣的形象像前來的觀眾揮手,更能映照出一位女孩化蛹成蝶為女性的蛻變。因此,當舞作後段,白色桌面貼滿了關於妒嫉、美麗、兇、慢、人際關係等幾乎與「女性」劃上等號的標籤時,創作者已能以雜耍中足技的轉桌技法來轉動這些標籤時,亦象徵某種程度的放下。

只是,事物總有兩面性,框架也有壞處與好處。社會框架雖為女性披上了各種刻板印象、枷鎖與道德限制,但某種程度,女性也因為女性這個身分與特質(溫柔、性感、堅韌)享受了一定程度的好處與便利。如此的框架同樣刻印在男性身上。當舞蹈動作展現出性感成熟風情時,身為女性的我們應該能自覺,如此美麗的形象不只是女為己者容,亦有能吸引異性目光的能力。當我們撕下標籤,放下他人眼光想法,接受自己、喜歡自己,除了用力、大聲地訴說、展示努力的過程,或許也可以再加入接受天生限制進而正向看待限制的溫柔。用力活下去的堅強,也需要回頭溫柔善待自己。

#Since 1994(創造焦點提供/攝影黃星耀)

作為擁有特技基礎的舞者們,身體語彙與物件使用的多樣性,為此部作品帶來了不同的視野。值得關注的是,創作群對動作語彙的探索與實驗精神。從舞作前段的呼拉圈,中段的群舞與後段運用掛衣架與高空框技術的段落,皆可看出創作群試圖將雜耍、特技等新馬戲技術和當代舞蹈元素結合的企圖心,亦確實展現出獨特的身體感與動作造型。日後若能持續發展成一套更完善且屬於創作群特有的身體動作語彙,將會是一大亮點。

《#Since 1994》

演出|Eye Catching Circus 創造焦點
時間|2020/10/09 19: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烏梅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對「漫遊者劇場」一詞出現最初的認識,是黃思農從2016年開始創作一系列啟發自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漫遊者」概念。開啟由觀眾獨自遊走於城市角落的各個聆聽,不同於以往劇場以人為表現對象的基礎,沒有演員,只有聲音的「隱形」演出⋯⋯
11月
28
2023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夏至藝術節自2016年開辦迄今,已成雲嘉嘉新四個文化中心的指標性藝文活動。瀏覽節目單,雲林縣是現代與傳統兼具、嘉義市專走音樂會、嘉義縣主攻兒少劇作、新營聚焦傳統表藝。四館相互拉抬,推廣文化行旅,致力落實跨域目標。今年在新營文化中心共有八場節目開鑼登臺,我有幸觀看後五場,聊述演出觀察。
10月
02
2023
十年一瞬,沒有賣慘濫情,陳彥達、何瑞康 以一貫的漫才專業轉化辛苦疲憊的過程,觀眾在這十年裡找尋自己參與的座標,從十塊錢很多的時候,迪化街的方寸之地,到十年此刻,觀眾乘著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操縱的鞦韆,在笑點之間擺盪⋯⋯
9月
25
2023
我們沒有辦法拒絕這些感官刺激,比如裸體,或是光滑的手掌、膝蓋、小腿與絨毛地毯之間,皮膚與皮膚之間摩擦的聲音。我們需要對裸體──過去總是用來指涉自由的人的意象──的詮釋保持距離,才有辦法真正看見作品。
9月
22
2023
儘管「切割」、「破裂」、「凝聚」、「碾碎」各有不同狀態的張力,「警察」都像一個冷冰冰的句點,截斷了任何可觸發的想像;要如何想像警察?
7月
20
2023
聽他們勤務中削薄的個體性,如何在長跑中一點一點拾回⋯⋯;於此導演竟類比於編舞,其中技術性皆令身體柔順於「他者」的框架,陌異的生命經驗被帶回排練場,練習想像成為「他者」。
7月
19
2023
短短8分鐘展演,對滿身是傷的主體來說,似乎蔚為在土地.河海釋放與淨化的儀式;對想傳承母體文化、追求藝文職涯之人來說,又有怎樣的意涵呢?將開演之際,看著節目單以特殊字體強調「有與廣泛的社會聯結在一起嗎?」以及「這是『表現』的藝術」,讓人不禁戴上了這樣一副眼鏡,進到演出場域中。
7月
13
2023
當眾人於海風中共掀、共摺一塊帆布,遠遠看去也宛如「造浪」。當帆布對摺、平放在地,似乎又慢慢從「浪」轉變成通往未來的「路」。
7月
1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