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記憶《洋子Yoko》
10月
30
2015
洋子Yoko(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41次瀏覽
謝筱玫(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洋子Yoko》主要改編自繪本家佐野洋子的散文作品《無用的日子》。晚年獨居、只有貓咪陪伴的洋子古怪孤僻卻又瀟灑自在,貌似不留戀人世,在被醫生宣告只有兩年可活時,居然如釋重負、得到解脫,把扣除生活費的畢生積蓄拿去買了一台夢想已久的積架車,而且開始理直氣壯地迷韓劇、過著隨心所欲的擺爛頹廢生活。她以一種大剌剌的態度面對死亡、面對衰敗、面對孤老,毒舌地記錄自己與身邊的老(女)人生活,看似反勵志,卻又那麼符合人性而撫慰人心。

編劇把原著第一人稱的敘事觀點改成第三人稱,也因此多了種疏離冷靜的觀看距離,頗適合這種人偶同台的形式。同時,敘事線也插科打諢地穿插三隻貓的聚會閒聊,側面介紹洋子其人,以及試著從貓的觀點笑看嘲弄人情世事。但全劇最吸引人之處,還是洋子與母親的愛恨糾葛情結。洋子的哥哥早夭,母親把喪子的怨念發洩在她身上,所以洋子的童年飽受母親身心虐待。成年後母親罹患失智症,她無法忍受與母親共同生活,「用現金把母親拋棄」,將她送入安養院。失智後的母親卻變得溫柔可親,讓人無法再恨。每每提及母親,幼年的洋子(半身高不到的人偶)就會出現場上,彷彿她在母親面前,永遠是那個脆弱的小女孩,如此渴望著母親的愛。王娟的演技收放自如:記憶中的母親、失智的母親、年幼的洋子、老年的洋子,以聲音與姿態無縫轉換。最後兩人在安養院的小床上相擁,洋子感謝母親的癡呆,讓自己得以被(母親與自己)原諒,母女和解一景十分安靜動人。原來失憶也有其慈悲的一面。

記憶於是構成全劇表現手法的隱喻。導演一開始即安排三位檢場在舞台上塗鴉,畫下各種行住坐臥如廁等生活場景與生命軌跡。2D的線條除了呼應佐野洋子的插畫家身分外,更令人想到記憶在腦海中如何轉化、簡化,甚至消逝,(洋子晚年亦為失憶症所苦)。因此,劇末當內容敘事又回到初始原點,三位檢場這次卻只是對著虛空畫畫,一切的曾經發生彷若遁入空無。同樣地,舞台設計也有人生如客旅寄居的遷徙來去意象:整個舞台就是一個大紙箱。結尾處也讓檢場將舞台上的物品打包裝箱,像是生命的終結,也像是未完待續、打包搬家準備前往下一個驛站。也因此讓洋子最後的死亡不那麼令人悲傷。

一般人對偶戲的直覺還是停留在兒童劇的表現形式,(看戲當天也有不少小朋友觀眾),其實今日偶戲早已多元蓬勃發展,成為非寫實劇場的表現利器。無獨有偶的《洋子Yoko》即是圓熟地以偶的美學形式表現成人議題的範例。

《洋子Yoko》

演出|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時間|2015/10/17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了偶戲的關係隱喻,賦予形式探索,一個深刻的內裡:一種見與未見的懸絲,纏繞在最日常的物我人際。對導演個人而言,於視覺的敏銳營造,擅長獨角戲的編排,《洋子》裡王琄從獨白到動作轉換於觀點敘事之間,除了演員的能量,處處都留著導演場面調度的複雜性。(李時雍)
11月
02
2015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