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記憶《洋子Yoko》
10月
30
2015
洋子Yoko(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81次瀏覽
謝筱玫(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洋子Yoko》主要改編自繪本家佐野洋子的散文作品《無用的日子》。晚年獨居、只有貓咪陪伴的洋子古怪孤僻卻又瀟灑自在,貌似不留戀人世,在被醫生宣告只有兩年可活時,居然如釋重負、得到解脫,把扣除生活費的畢生積蓄拿去買了一台夢想已久的積架車,而且開始理直氣壯地迷韓劇、過著隨心所欲的擺爛頹廢生活。她以一種大剌剌的態度面對死亡、面對衰敗、面對孤老,毒舌地記錄自己與身邊的老(女)人生活,看似反勵志,卻又那麼符合人性而撫慰人心。

編劇把原著第一人稱的敘事觀點改成第三人稱,也因此多了種疏離冷靜的觀看距離,頗適合這種人偶同台的形式。同時,敘事線也插科打諢地穿插三隻貓的聚會閒聊,側面介紹洋子其人,以及試著從貓的觀點笑看嘲弄人情世事。但全劇最吸引人之處,還是洋子與母親的愛恨糾葛情結。洋子的哥哥早夭,母親把喪子的怨念發洩在她身上,所以洋子的童年飽受母親身心虐待。成年後母親罹患失智症,她無法忍受與母親共同生活,「用現金把母親拋棄」,將她送入安養院。失智後的母親卻變得溫柔可親,讓人無法再恨。每每提及母親,幼年的洋子(半身高不到的人偶)就會出現場上,彷彿她在母親面前,永遠是那個脆弱的小女孩,如此渴望著母親的愛。王娟的演技收放自如:記憶中的母親、失智的母親、年幼的洋子、老年的洋子,以聲音與姿態無縫轉換。最後兩人在安養院的小床上相擁,洋子感謝母親的癡呆,讓自己得以被(母親與自己)原諒,母女和解一景十分安靜動人。原來失憶也有其慈悲的一面。

記憶於是構成全劇表現手法的隱喻。導演一開始即安排三位檢場在舞台上塗鴉,畫下各種行住坐臥如廁等生活場景與生命軌跡。2D的線條除了呼應佐野洋子的插畫家身分外,更令人想到記憶在腦海中如何轉化、簡化,甚至消逝,(洋子晚年亦為失憶症所苦)。因此,劇末當內容敘事又回到初始原點,三位檢場這次卻只是對著虛空畫畫,一切的曾經發生彷若遁入空無。同樣地,舞台設計也有人生如客旅寄居的遷徙來去意象:整個舞台就是一個大紙箱。結尾處也讓檢場將舞台上的物品打包裝箱,像是生命的終結,也像是未完待續、打包搬家準備前往下一個驛站。也因此讓洋子最後的死亡不那麼令人悲傷。

一般人對偶戲的直覺還是停留在兒童劇的表現形式,(看戲當天也有不少小朋友觀眾),其實今日偶戲早已多元蓬勃發展,成為非寫實劇場的表現利器。無獨有偶的《洋子Yoko》即是圓熟地以偶的美學形式表現成人議題的範例。

《洋子Yoko》

演出|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時間|2015/10/17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了偶戲的關係隱喻,賦予形式探索,一個深刻的內裡:一種見與未見的懸絲,纏繞在最日常的物我人際。對導演個人而言,於視覺的敏銳營造,擅長獨角戲的編排,《洋子》裡王琄從獨白到動作轉換於觀點敘事之間,除了演員的能量,處處都留著導演場面調度的複雜性。(李時雍)
11月
02
2015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
讓我們能夠更進一步看清與推進思考,本劇所嘗試對話的當代難題:究竟什麼樣的「人」、「者」或者「眾」,才能夠在這個時代有效地統一起「沒有歷史」的主體形象,使之成為有效地置入歷史,乃至介入歷史的主角?
12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