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範下的傳演空間?──《龍鳳情緣》
4月
30
2025
龍鳳情緣(唐美雲歌仔戲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71次瀏覽

文 黃廣宇(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邁入第十一屆的青年戲曲藝術節,常年在大稻埕戲苑建構一處新世代戲曲演員平台,不僅推出許多題材創新的戲曲,更增添青年演員曝光機會。而《龍鳳情緣》作為唐美雲歌仔戲團創團第二部作品,選擇在本次藝術節重新推出,筆者認為關注點已不在舊作重製,是對該團青年演員表演的指標性開創。

三小戲情節套路 新三角復刻注入新神

本齣戲以公主李靈鳳(梁芳毓飾)女扮男裝出宮為開端,路途中公主遇見村夫歐靖龍(吳宜蓁飾),朝夕相處日久生情。而皇宮方面,皇帝(林芳儀飾)與皇后(吳品諼飾)派太監總管何必生(李嘉飾)出宮尋找,何必生以太后思念成疾勸公主回宮。公主離開之際,正逢三年一科,歐母(黃暘驊飾)勸兒子靖龍考取功名,而靖龍不負所望成為狀元,被皇帝冊封駙馬郎,最終與公主成就龍鳳緣。

以劇情而言,主要圍繞在「生-旦-丑」三小戲結構,不脫公主男扮女裝、成婚之際錯認等歌仔戲常見情節套路。然而看似結構陳舊,筆者卻認為此情節設計,能夠正視新生代演員如何在舊有情節或其他劇目相似的段落中,不依靠過於飽滿的表演功法包裝肢體,而是能自然地流露表演力,精準營造舞台畫面與氣氛。

例如在草厝中,女扮男裝的公主被柴枝刺傷手,靖龍為其拔木刺,從而瞥見公主玉肌冰骨,讓公主更進一步對靖龍暗示女人身。整段勾引過程,演員扮相清新、唱腔清澈,高潮凝聚在靖龍一句對視清唱「鳳凰于飛結和諧」。不僅戀愛氛圍因年輕演員而提升,同時也展現出歌仔戲「小生小旦,目尾牽電線」的眼神聲情魅力。即便是復刻二十年前唐美雲與許秀年的表演,但經過另一世代注入新神,反倒讓老舊套路跨越時空,以「愛情」的同情共感,滿足新世代觀眾審美心理。

此外,以李嘉扮演的丑角何必生為例,雖是三花,但不以「醜扮」博得觀眾笑點。從出場手忙腳亂,以【雜念調】訴說公主出宮之事;到遊大街時遇見公主,以誇張哭腔的【江湖調】勸公主回宮;最後賀喜公主成親時,手舞足蹈的【那嘎嘎】,卻錯傳駙馬郎姓名,鋪陳公主與靖龍錯認,由此可見角色塑造皆圍繞著核心唱段,勾勒三花風采。雖新生代演員李嘉在語調輕重上,層次掌握較不明顯,但藉由原先小咪獨特的肢體語言設計,演員著實掌握肢體靈活度,不淪於插科打諢,自然地製造笑果。以此可見,「生-旦-丑」分別傳承前輩藝師表演的質地,更讓觀眾看到下一個世代的「新三角」產生。

從劇團舊作修整 典範中挑戰演員技藝

在現今劇場空間愈趨發達的環境,各劇團似乎都企圖以一年一齣大型劇場公演為目標。但面對龐大的製作費,常使許多劇目走向「空前絕後」、「曇花一現」的現象。再者,許多劇團常見一齣戲,單一演員只特定演專屬角色的走向,雖如此能夠擁有專屬的個人劇目,但對中小型劇團的演員交替發展似乎不太有利。因此如何在劇團公演機會有限的情況下,讓新生代演員不僅是觀摩儲備,同時能夠承襲典範,挑戰自身表演技藝?

從唐團極力培訓「小唐果」觀之,近年由《曲判記》(2024保生文化祭版)、《天鵝宴》(2025保生文化祭版)到《龍鳳情緣》,皆可見劇團在經典劇目的傳承中,讓小唐果獨挑大樑,挑戰演員技藝之企圖。例如新生代演員吳宜蓁,在《曲判記》中飾演反派角色嚴白駒、《天鵝宴》則飾演三花縣官郿道九。以單一演員傳承脈絡觀之,面對過往前輩藝師許亞芬、小咪曾搬演的角色,典範在前,表演創發空間有限,反倒如何精準詮釋,是一大關鍵;另一層面來看,演員跨行當、不落入單一個性人物限制中,似乎凸顯傳承不單是前輩藝師牽引,而能透過鮮明的人物形象,輔助演員技藝擴展,同時讓新生代演員對於劇本角色能更為深入地理解,讓傳承並非停留在摹形,而是角色與演員相得益彰,將傳承的力量極大化。

龍鳳情緣(唐美雲歌仔戲團提供)

從本次《龍鳳情緣》為例,做為唐團第一代傳承的林芳儀,聲腔飽滿,高低音轉換流暢,本次飾演皇帝,形象威嚴又帶一點俏俊,同時能為新生代傍戲,穩定戲劇節奏,畫龍點睛。至於新生代演員吳宜蓁,面對劇中角色最高潮的〈馴馬〉一情節,掌握人物颯爽形象,搭配稚嫩氣質,俐落中帶有大將之風;至於另一主角梁芳毓,雖挑戰男扮女裝的角色,在生旦切換的唱腔中,有些唐突,但整體情緒轉折、行韻、身段的掌握,也為演員充實個人戲路。由此可見,在前輩藝師定型表演的舊作中,典範雖存在,新生代演員卻能以個人形神,重塑一處傳演空間,讓觀眾感受不同的戲劇張力,將劇作成為代代傳遞的經典。

「傳承」雖較難成為舊作新製的賣點,但會是舊作新製的契機。當各個戲曲劇種演員正值世代交替的階段,筆者反思的是,面對劇校培養出一群優秀的新演員後,倘若投入職業劇團,劇團是否能讓青年演員有完整的表演空間?若劇團製作新作,或是舊作重製,新生代演員又該扮演哪個位置?當中小劇團製作新戲公演,常處於收益入不敷出的情況下,或許「舊作新製」是另外一條道路。一來能讓新生代演員嘗試挑戰前輩藝師的角色,在典範下的傳演空間,擴展對於所屬行當的表演視野;同時劇團也能藉由回顧舊作,讓演員嘗試不同角色的表演心理,運用自身技藝重注新神。本次青年戲曲藝術節打造七齣新戲,也希冀藝術節不光僅是新作的起點與終點,而能從此延伸,開啟劇團各世代演員的「傳承」新模式。

《龍鳳情緣》

演出|唐美雲歌仔戲團
時間|2025/04/19 19: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
9月
30
2025
《鬧・NOW》不僅僅是對布袋戲的新嘗試,它實際上是以「鬧」作為方法的文化介入,改寫了戲劇中「正統」的定義:正統並非單一血脈的傳承,而是在衝突與協商中共存。
9月
26
2025
《前方有三岔路口》不是一齣把所有問題都說清楚的戲,它更像顯微鏡,放大身體、物體、聲音與時間之間的摩擦,是一場關於黑暗、物質與舞台邏輯的「思辨練習」實驗。
9月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