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省思人與社會互動關係《Factory動力舞台實驗2.0》
5月
15
2019
Factory 動力舞台實驗2.0(滯留島舞蹈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66次瀏覽
蔡詩晴(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一年級)

舞者進場時的畫面不由得讓我想起仿生獸前行:滾動、直立、蜷曲、滾動、直立、蜷曲,這樣不斷輪迴的關係形塑前進的假象。此種「輪迴」或「循環」透過不同方式,在不同段落重複展現人處在社會中的多種關係,單看右側黑影的輪廓是一架運轉中的大型機械,然而再看左側,每個舞者-應該說「人」,正是組成這樣巨型機械的零件,意識到上述,給我帶來衝擊,舞臺上的拉扯也再次撞擊我的五感。

了無生氣的循環,似乎從男舞者的覺察開始產生某種擾動,這樣的覺察並非是對事物或者正在發生的事件產生對與錯的判斷,而是迷惑,恐懼與不安更因這迷惑的產生,愈發強烈。同時,「組裝」與「被組裝」的關係重複被詮釋,迷惑所產生的拉扯與碰撞在此刻正熱烈——舞者重複著組裝機械的動作,然而真的是人在組裝某個機械嗎?在這樣日復一日的循環中,人也同時被這樣的社會操弄,被這樣生活控制而「必須」組裝!令我不禁重新思考,這些驅使人看似前進的動力,諸如金錢、需求、選擇⋯⋯在這之中的每一個人,真的擁有自主選擇權嗎?還是就像哈利波特裡的魔杖與人的關係一般,是這些選擇,選擇了這些人?

《Factory動力舞台2.0》對我而言是一部批判性強烈的作品,這樣的強烈,不只是來自舞者肢體,以及燈光加乘出的氛圍,還有議題本身,層疊的強烈讓人無法忽視其議題被討論的必要性。而整齣作品就像一顆石子掉入沉寂已久的湖,激起層層圈圈漣漪,卻未主觀判斷、定義這樣被制定出的日常孰對孰錯,反而讓一切猶如呼出的氣息,持續地在我心裡發酵、餘音不絕。

舞者與動力機械的韻律在視覺與主題上的呼應,的確有別於我過往的觀賞經驗;人與機械的關係、舞者與機械共舞的過程,在綿延不斷的機器運轉聲之中,我們看著舞台上發生的故事,會想起,無論場內還是場外的人不都正處在這樣的社會關係之中嗎?不免得讓我再次面對「沒有人是局外人」的事實。我們都以為在社會中、人生中我們是做了選擇的那個「人」,然而,真的是如此嗎?滯留島舞蹈劇場在舞台上最後留下的是一個問號,這個問號並非議題的答案而是一個思考的開始。

《Factory動力舞台實驗2.0》

演出|滯留島舞蹈劇場
時間|2019/05/12  14:30
地點|屏東藝術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Factory動力舞台實驗2.0》舞蹈脈絡清晰,在舞作中反覆出現結構性的宿命論,也出現具有選擇逃離的命運論,最終結尾讓方士允有創造機會、扭轉未來的意涵──由於人生有太多無可奈何,因此舞作讓這三種可能性在攪動與重塑中自體辯證,終歸會有一個來自內心的答案。(石志如)
6月
24
2019
雖然整體演出的服裝、場景、燈光、音效、肢體動韻都彰顯工業風的設計,但這回,張忠安的作品指涉的應不只是屏東工業區的工廠,更像是隱喻生命工廠,除了講述人人都在付出勞動力外,有些人更需要在血汗工廠中拼搏。(戴君安)
6月
11
2019
舞作藉由類機械式的動力運作模式,比喻人生面臨的困境。一個個不斷被社會能量吞噬包圍的個體,總是無法逃脫巨大的結構性限制,只能隨之起舞,最終成為結構性的共謀者,繼續這場永不停止的世間遊戲。(徐瑋瑩)
6月
06
2019
林麗珍與無垢的舞者們在《潮》中,讓「觀看」本身成為一場修行。這部作品不是舞,而是一場被拉長至極限的儀式;不是隔岸觀「潮」,而是自身與萬物的一場深度對話。
11月
06
202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