販賣何物?QR Code小姐《民宅劇場–現正販賣中》
3月
27
2017
民宅劇場—現正販賣中(WeArt 表演藝術平台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25次瀏覽
羅倩(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

劇場販賣的商品是戲劇,觀眾則是買票看戲的消費者,文宣中提到的「⋯人作為一種技藝進行交易時,不論是表演者或觀者,皆在生活中練習演出⋯」,則是把交易行為擴大到「民宅空間」中居民的商業買賣行為,也就是普及到人在現代社會的所有消費行為。按著這個邏輯思考,假使每一個人都在社會中擁有某種技藝作為交易的條件,透過勞動的技藝換取金錢的報酬,再將金錢投入到其他交易的行為中,終日循環下去。

因此,觀眾買票看戲,演員演戲,可以是第一層在現實中買賣交易的關係;第二層的買賣交易則可以是演出的內容,對我來說,它談及了「現代消費社會下的販賣」。如果說《民宅劇場–現正販賣中》想要賣給觀眾的不僅僅只是戲劇場域中,作為商品形式的作品,現正販賣中(-ing)的是什麼呢?

較特別的是是次演出的地點是在普通民宅裡(實為社區型電梯公寓,製作兼創作統籌董桂汝的家)「WeArt表演藝術平台」似乎想透過民宅的空間拉近劇場與觀眾的距離,也想將劇場融入到日常生活空間,只要有人「聚」集就是「場」。換句話說,讓劇場現場回到生活現場。【1】但如果說生活之中無處不是交易現場,聚焦在民宅以突出交易場所的發生概念,或許體驗感更勝於命題所提出的交易式吧。演出從頂樓空間到六樓屋內的客廳,限定的十五位觀眾錯落坐在客廳的兩座沙發上,雖然處在日常空間中的客廳,其實某種程度上這個空間已經劇場化了,觀演之間界線分明,不如說是借用這個日常空間來談論「販賣」這件事。

在「民宅」,演出主要有四個角色,QR Code小姐(張婷詠)、夢幻女神甜點師(李佩璇)、投資整合專員(楊智博)與神秘視訊女郎(八娜娜)。擬人化的QR Code小姐根據電子發票上的消費明細來進入角色人物的世界。穿著甜美的甜點師在廚房吧台用肢體舞蹈來製作甜點,甜點是奢侈品還是必需品?用甜食談療癒與麻痺。「掌握投資的主控權,就能掌握人生的主導權」,投資整合專員作為口沫橫飛的推銷員,提出人的價值被數字量化的當代宿命,隨著音樂節奏地加速,用金錢作為衡量價值的人本身正逐漸被消弭⋯⋯。最後則是電視的現場直播,手機視訊連結到客廳電視螢幕,視訊女郎再從房間內走出來,將帶有情色味道的即時視訊直播擴展到演出的客廳空間。

整齣戲展示了買賣行為中各種誘惑、假面、說服與販賣的關係。QR Code小姐,則可視為全劇的核心概念;劇場中的助產師。她不停地為觀眾傳遞購買明細、揭開秘密與作為演出過場(Loading),它/她是購買行為發生後的產出,是所有人數字化、虛擬化與扁平化的慾望載體——一張既輕且薄的發票紙。我們有可能不買任何東西嗎?

註釋

1、網路文宣中提及「因為民宅是孕育生命開始、進行到結束的地方,它紀錄了居民代代相傳下來各種的在場證明,包括見證人與人之間的結婚嫁娶、溝通往來、生意買賣等交換關係。然而,這些生活中遍地可見的『行動藝術』何以不能成為一種舞蹈劇場?那些買賣的過程中,販售的將純粹只是物品嗎?」網址:http://ppt.cc/KwlcT,檢索日期:2017.03.23。

《民宅劇場–現正販賣中》

演出|WeArt表演藝術平台
時間|2017/3/19 17:30
地點|台南市育平八街32號6樓之25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QR code儼然是啟動一切事件的肇始者,也是圓滿所有事件的終結者,它在我眼中成了勾勒今日文本的主體。另一方面,許雁婷的聲音創作融入民宅現場。這場演出可說為舞蹈與民宅劇場的未來想像潑灑了一些色彩。(戴君安)
3月
25
2017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