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欲望的平靜與壓迫《民宅劇場–現正販賣中》
3月
25
2017
民宅劇場—現正販售中(WeArt藝術平台工作室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44次瀏覽
戴君安(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就在驚聞美國後現代舞大師崔莎‧布朗(Trisha Brown)辭世之際,來看民宅內的演出更加有感。布朗的實驗作品《屋頂》(Roof Piece) (1971)發表至今雖已近半個世紀,現在看來仍是奇作,震撼威力依舊如昔。近年看過幾場在頂樓或民宅發表的作品,有時甚有窒息感,有時則感覺平淡無奇。這回看的《民宅劇場–現正販賣中》可說在平靜與壓迫間擺盪,有時淡然,有時枯索。

入場時,先到製作人董桂汝自家的大樓屋頂上。在這裡,安平區部分聚落的景象在柔亮的日照中灑落眼前,在這裡完成起頭的楔子後,再下樓走入室內,接續進行其他段落的鋪陳。

屋頂上的QR code小姐將隱身在購物發票上的秘密攤開,很難想像一個小甜點也能揭發偷情的可能性。有點神祕又有點刺激才是發票主人的真正意圖嗎?QR code小姐沒有明言,觀者也只能臆測,但是事實似乎就是如此了。這一段擬物化的過程,由張婷詠演來既清新又曖昧。圍觀的群眾看著她像是看到危險的女人,在鮮紅的高跟鞋和甜美的聲音陪襯下,她宛如矛盾的化身。顯然她是不正常消費的條碼,載負不可言喻的內涵,只有消費者和受贈者才知道的隱私。雖然她的肢體動作不大,但是在眼眉流轉與手腳輕移間,隱約透露的訊息充滿挑逗,勾住圍觀群眾的好奇心,亟欲探究她要帶領大家前進的方向,於是跟著她下樓來到民宅的室內。

從頂樓下至屋內,在廚房一角,李佩璇播放著音樂,準備烘焙杯子蛋糕的材料。好似美食節目的主持人般,她一邊抓料一邊教學。同時,在那小小的角落,她也延展四肢、轉動身體、踢腿拉腰,烤箱傳出的香味伴著她的舞蹈身體,飄散瀰漫整個室內空間。嗅覺與動覺、聽覺同時並存的演出難得出現在南臺灣,此刻上演的究竟是點心的肉桂與香草氣息融合恬靜樂音的肢體劇場,抑或是隨興的日常搬演,似乎是任君選擇的開放題。想像中,眼前所見應是位愛舞愛吃的浪漫女子,不愛澎湃豪邁的大餐,偏好精緻玲瓏的甜點(這可是多數舞蹈人即使口慾滿溢也不敢多看一眼的惡劣誘惑)。在這民宅裡,她賣的應不是現烤的杯子蛋糕,而是真實的自己。杯子蛋糕沒有印記,但也可能有其專屬的QR code。

楊智博扮演的推銷特務一口氣說出許多人熟悉的保險術語,流暢的語調帶著令人喘不過氣的逼進氣勢,顛覆先前堆積的輕鬆調性。幸好,就在他端出先前烘烤的杯子蛋糕給觀者分享時,氣氛很快便獲得緩和,這大概是在民宅看演出才能得到的加碼福利吧。但是,從保險員詭譎的笑臉上看來,杯子蛋糕可能傳遞著隱藏的訊息,它似乎像個陷阱,也像是某部分人的生活縮影。就像嘴裡嚐到的甜頭可能成為影響健康的負擔,價值不匪的保單也可能成為無用的壁紙。在保險業務人員如連環珠般的言語掃射下,多少人簽下無可救贖的契約,隱身在保單的QR code是幸福還是不幸的符徵?每位加保的人是否都要賭一把才會知道結局?如此納悶、無解的情緒蔓延於現場,也延續到下一個段落。

在楊智博離去後,八娜娜的自我窺視畫面傳送至電視螢幕,屋內的空氣從先前的輕鬆換成上一段的壓迫後,現在則陷入陰寒。看著八娜娜身穿一襲紅衣,手持行動電話自拍,緩慢的在室內移動,我幾度暗自思忖,這樣的死寂到底還要持續多久?當手機的鏡頭轉向群眾,類似被偷拍的不安頓時浮現。觀者無聲的自語又再起,自拍或許是其個人選擇,不自主的看人自拍,是否也可以選擇?被拍又是何種選擇?無論是否願意被拍,走入民宅是個人的選擇,既然選擇走入似乎就該接受民宅內的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景。這一段的QR code不知在何處,或許它不存在於任何段落,也或許它無所不在。

話說回來,QR code儼然是啟動一切事件的肇始者,也是圓滿所有事件的終結者,它在我眼中成了勾勒今日文本的主體。另一方面,許雁婷的聲音創作融入地幾乎令人遺忘它的存在,理所當然的活在民宅現場。這場演出可說為舞蹈與民宅劇場的未來想像潑灑了一些色彩,但再回頭想想,我們還要如何實驗才能再有1970年代的《屋頂》般,至今仍令人驚艷、驚嘆?這應是個難以找到QR code的問題。

《民宅劇場–現正販賣中》

演出|WeArt表演藝術平台
時間|2017/03/19 14:30
地點|台南市安平區育平八街32號6樓之25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雖然處在日常空間中的客廳,其實某種程度上這個空間已經劇場化了,觀演之間界線分明,不如說是借用這個日常空間來談論「販賣」這件事。(羅倩)
3月
27
2017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