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你說出的哀傷 《請聽我說》
12月
05
2014
請聽我說(莎妹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7次瀏覽
陳志豪(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生)

靜待於面光奪目的觀眾席,音響不斷播放首首親近熟悉的旋律——披頭四(The Beatles),那富有時代感的曲風彷彿對眾人述說著各異奇趣的故事,為即將開演的劇目暖場。反射的強光灑落在深紅色邊框的巨大景片上,乍看下像是銀色質地的螢幕,直至演出進行之際,方發現是能巧妙運用光線製造鏡面效果的透明景片。《請聽我說》沒有複雜的劇情,情節架構簡單通俗甚至「芭樂」。兩個熱愛音樂的好友同時愛上一個女生,複雜的情愛關係在婚後仍是剪不斷,理還亂。最終夫妻攤牌決裂,妻子(梅若穎飾)意外車禍成植物人,丈夫(Fa飾)內疚自殺,情夫(徐華謙飾)黯然結束她在醫院中漫長的等待,漸漸寂靜迎向死亡。

《請聽我說》,劇名早已一語道破。除視覺的觀看,我們不斷傾聽著劇中人物以高密度的押韻體說出自己,企圖讓我們在短時間內吸收龐大的訊息和情感。再配合音樂、肢體和服裝,讓視覺與聽覺的特殊質感得以完美融合,而產生多種豐富的可能性與詮釋觀點。因此,聲音語言和肢體空間是此劇費心經營的表演形式。全劇選擇了吟唱和朗誦,說出猶如押韻詩的「對白」。劇中「對白」的邏輯不一定完全連貫,卻必定押韻,使語言文字轉化成為非生活式的口白,一種專屬的劇場語言。人們習慣於日常生活的語言基調,一般的說話方式和語言結構將難以直接撼動生活中充斥氾濫語言文字的現代人。高密度卻帶些無厘頭的押韻體,使人們不得不將自身抽離,專注地聆聽感受語言的獨特韻味與意義。如以「數來寶」唸情書,民俗演唱與浪漫情書兩種不甚搭調的事物結合出詭趣,使得丈夫覺得噁心難堪,無法原諒妻子的背叛與不貞,人物關係正好與道出情書的形式有類似的反叛與不按常規。於是,一切聽似疏離於生活的華麗語言,向我們嘲諷愛情、死亡與慾望血淋淋的相互關係。

另外,演員以機械式的肢體、誇張的表情、正面搭配鮮豔華麗的紙板服裝貫穿全場。紙板服裝因限制著演員的肢體,逼使四肢必須如人偶般活動,於是紙板服裝與肢體二者相互融合,再配以面光營造人物強烈的平面感。人物當下猶如片面受限的生命體,僅能依靠華麗而虛假的表面生活,就似缺乏具體生命的傀儡。背部的赤裸,藉助燈光反映照射在透明景片上,平面的人物永遠無法看見自己毫無遮掩的肉慾。即便轉身,仍是虛偽不實的二維個體。束縛的心靈,僵硬的身體,華麗的「服裝」、詩意的語言,這一切讓空曠的舞臺變得飽滿,讓觀眾疏離卻能更清晰地觀照自身與劇中情境的面向與關係。劇中大量使用披頭四歌曲作為配樂或過場,它象徵著音樂曲風本身的年代感與符號意義。年少輕狂、敢愛敢恨、迷幻、憧憬、大膽、無意識、單純與對藝術的敏感等概念。這些如同我們的共同記憶,卻隨著悲劇性的結尾步入幻滅,生命僅留下愧疚、困惑與哀傷,追求慾望終究虛無縹緲。因此,情夫以枕頭結束妻子的生命後,緩緩地說道:「我會繼續以我的身軀衰老,背負著我靈魂沉重的罪孽和疲勞。看看這世界到底會有多無理取鬧,看看愛情到底會有多美好。」

人與人之間的慾望和情愛究竟是遊戲,還是道德規範下充滿束縛和虛偽的膚淺關係?劇終,對於愛情的觀點,我仍無法理出個頭緒。滑稽的形式在嘲諷戲謔之餘,反而讓人有股難以言喻的哀傷。此劇新穎的敘事手法,讓我們再次叩問和思考同樣老掉牙卻深有共鳴的問題—問世間情為何物?

《請聽我說》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
時間|2014/11/30 14.30
地點|彰化縣員林演藝廳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