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的牌局與未解的心結——2022臺北藝穗節《橋遷之喜》
10月
01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85次瀏覽

文/蔡沛安(國立成功大學戲劇碩士學位學程)

《橋遷之喜》是2022臺北藝穗節的其中一檔演出。故事描述幾位曾因橋牌而有緊密連結的好友,多年後為了其中一位成員「老大」即將搬家而再次聚首,來到大學時期經常一起打牌的老大家。在這場聚會中,每個人紛紛道出自己未曾吐露的心聲,也試圖解開深藏多年未解的心結。


角色、劇情與對白

劇本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來談:在角色上,可以看出編劇努力建設每個角色的內心世界,但對於身為局外人的觀眾而言,最困惑的部分仍在於「老大」是誰?作為一個不斷被提及的角色,他始終沒有現身,而他對於這個群體的重要性在哪裡?為什麼其他角色不惜忍住自己的情緒也要「給老大一個交代」?這樣的疑惑始終存在。在劇情上亦有一樣的問題,劇本最終似乎沒有回答到這場聚會的意義,觀眾被帶進不停重複的迴圈,像是不斷響起的電話製造角色兩兩獨處和吵架的機會、不停想回到牌桌上將牌局了結,卻又一次次憤而離席,致使角色也逐漸變得片面,結局帶給觀眾的感覺是從迴圈上的某個點被截斷,並沒有真正的和解或決裂。雖然開放式結局也是一種選項,但似乎還需要更巧妙的設計。至於對白,可以感覺編劇在這部分花了最多的心思,像是《一把青》的比喻以及諸多橋牌術語,相信在編劇的心中都有涵義,但缺乏與劇情適當的連結。整體來說,劇本整體的結構不夠明顯,即使可以感覺到想要嘗試的是什麼,卻因為太過細碎的書寫方式而失焦了。


力求完整的整體呈現

《橋遷之喜》試圖給予觀眾完整的觀賞體驗、思考到演前活動的安排,頗值得肯定。演前活動為演員自彈自唱,另外也因天氣炎熱,致贈酒水給觀眾享用,以劇情出發其實很值得包裝成觀眾共同參與搬家派對的形式,可惜開演後發現調性相差甚遠,與演出本身的連結便顯得薄弱。在表演方面,可以感受到演員力求表現,由於直接使用肉聲說話,每個演員多少都有說話聽不清楚的狀況,而每個演員的能量沒有在同一個基準上,此狀況或許可以透過更多的排練來解決。在導演方面,基本上都是坐著說話,也受制於於橋牌通常是坐著打,畫面上較為平淡,但仍有注意到一些走位細節,整體呈現上風格較拘束、謹慎。
空間與演出之連結尚待深掘

演出空間可以說是藝穗節的一大重點,作為觀眾會期待看到作品本身與空間的連結,以及團隊選擇演出場地的巧思,尤其食尚曼谷為半戶外的演出空間,又加上古蹟牆面,是一個別具特色的場地。《橋遷之喜》在空間運用上,已有使用到現場既有的牆面,但似乎有更多的可能性值得挖掘;而在道具方面,團隊準備的沙發與牌桌用途有些流於表面,全劇看下來,會覺得即使只有一桌三椅同樣可以使劇情成立,這部分較為可惜。音效上,除了電話響鈴以外,沒有太多其他設計,或許可以有更多放膽玩的彈性。另外,在演出配置方面,工作人員坐在觀眾正前方有點影響觀眾的觀看體驗。

整體來說,演出有許多尚待改善的部分,但演出團隊本身並非劇場相關科系出身,臺北藝穗節亦旨在提供自由開放的展演平台、鼓勵創作者展現創作的可能與活力。我認為在此演出中可見藝穗節提供學生發揮空間之培育功能,也很期待緊急出口以及更多非科班團隊能夠持續創作、更臻成熟,讓觀眾得以欣賞到多元觀點之演出。



《橋遷之喜》

演出|緊急出口
時間|2022/08/25 14:30
地點|時尚曼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