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的牌局與未解的心結——2022臺北藝穗節《橋遷之喜》
10月
01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81次瀏覽

文/蔡沛安(國立成功大學戲劇碩士學位學程)

《橋遷之喜》是2022臺北藝穗節的其中一檔演出。故事描述幾位曾因橋牌而有緊密連結的好友,多年後為了其中一位成員「老大」即將搬家而再次聚首,來到大學時期經常一起打牌的老大家。在這場聚會中,每個人紛紛道出自己未曾吐露的心聲,也試圖解開深藏多年未解的心結。


角色、劇情與對白

劇本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來談:在角色上,可以看出編劇努力建設每個角色的內心世界,但對於身為局外人的觀眾而言,最困惑的部分仍在於「老大」是誰?作為一個不斷被提及的角色,他始終沒有現身,而他對於這個群體的重要性在哪裡?為什麼其他角色不惜忍住自己的情緒也要「給老大一個交代」?這樣的疑惑始終存在。在劇情上亦有一樣的問題,劇本最終似乎沒有回答到這場聚會的意義,觀眾被帶進不停重複的迴圈,像是不斷響起的電話製造角色兩兩獨處和吵架的機會、不停想回到牌桌上將牌局了結,卻又一次次憤而離席,致使角色也逐漸變得片面,結局帶給觀眾的感覺是從迴圈上的某個點被截斷,並沒有真正的和解或決裂。雖然開放式結局也是一種選項,但似乎還需要更巧妙的設計。至於對白,可以感覺編劇在這部分花了最多的心思,像是《一把青》的比喻以及諸多橋牌術語,相信在編劇的心中都有涵義,但缺乏與劇情適當的連結。整體來說,劇本整體的結構不夠明顯,即使可以感覺到想要嘗試的是什麼,卻因為太過細碎的書寫方式而失焦了。


力求完整的整體呈現

《橋遷之喜》試圖給予觀眾完整的觀賞體驗、思考到演前活動的安排,頗值得肯定。演前活動為演員自彈自唱,另外也因天氣炎熱,致贈酒水給觀眾享用,以劇情出發其實很值得包裝成觀眾共同參與搬家派對的形式,可惜開演後發現調性相差甚遠,與演出本身的連結便顯得薄弱。在表演方面,可以感受到演員力求表現,由於直接使用肉聲說話,每個演員多少都有說話聽不清楚的狀況,而每個演員的能量沒有在同一個基準上,此狀況或許可以透過更多的排練來解決。在導演方面,基本上都是坐著說話,也受制於於橋牌通常是坐著打,畫面上較為平淡,但仍有注意到一些走位細節,整體呈現上風格較拘束、謹慎。
空間與演出之連結尚待深掘

演出空間可以說是藝穗節的一大重點,作為觀眾會期待看到作品本身與空間的連結,以及團隊選擇演出場地的巧思,尤其食尚曼谷為半戶外的演出空間,又加上古蹟牆面,是一個別具特色的場地。《橋遷之喜》在空間運用上,已有使用到現場既有的牆面,但似乎有更多的可能性值得挖掘;而在道具方面,團隊準備的沙發與牌桌用途有些流於表面,全劇看下來,會覺得即使只有一桌三椅同樣可以使劇情成立,這部分較為可惜。音效上,除了電話響鈴以外,沒有太多其他設計,或許可以有更多放膽玩的彈性。另外,在演出配置方面,工作人員坐在觀眾正前方有點影響觀眾的觀看體驗。

整體來說,演出有許多尚待改善的部分,但演出團隊本身並非劇場相關科系出身,臺北藝穗節亦旨在提供自由開放的展演平台、鼓勵創作者展現創作的可能與活力。我認為在此演出中可見藝穗節提供學生發揮空間之培育功能,也很期待緊急出口以及更多非科班團隊能夠持續創作、更臻成熟,讓觀眾得以欣賞到多元觀點之演出。



《橋遷之喜》

演出|緊急出口
時間|2022/08/25 14:30
地點|時尚曼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