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的牌局與未解的心結——2022臺北藝穗節《橋遷之喜》
10月
01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96次瀏覽

文/蔡沛安(國立成功大學戲劇碩士學位學程)

《橋遷之喜》是2022臺北藝穗節的其中一檔演出。故事描述幾位曾因橋牌而有緊密連結的好友,多年後為了其中一位成員「老大」即將搬家而再次聚首,來到大學時期經常一起打牌的老大家。在這場聚會中,每個人紛紛道出自己未曾吐露的心聲,也試圖解開深藏多年未解的心結。


角色、劇情與對白

劇本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來談:在角色上,可以看出編劇努力建設每個角色的內心世界,但對於身為局外人的觀眾而言,最困惑的部分仍在於「老大」是誰?作為一個不斷被提及的角色,他始終沒有現身,而他對於這個群體的重要性在哪裡?為什麼其他角色不惜忍住自己的情緒也要「給老大一個交代」?這樣的疑惑始終存在。在劇情上亦有一樣的問題,劇本最終似乎沒有回答到這場聚會的意義,觀眾被帶進不停重複的迴圈,像是不斷響起的電話製造角色兩兩獨處和吵架的機會、不停想回到牌桌上將牌局了結,卻又一次次憤而離席,致使角色也逐漸變得片面,結局帶給觀眾的感覺是從迴圈上的某個點被截斷,並沒有真正的和解或決裂。雖然開放式結局也是一種選項,但似乎還需要更巧妙的設計。至於對白,可以感覺編劇在這部分花了最多的心思,像是《一把青》的比喻以及諸多橋牌術語,相信在編劇的心中都有涵義,但缺乏與劇情適當的連結。整體來說,劇本整體的結構不夠明顯,即使可以感覺到想要嘗試的是什麼,卻因為太過細碎的書寫方式而失焦了。


力求完整的整體呈現

《橋遷之喜》試圖給予觀眾完整的觀賞體驗、思考到演前活動的安排,頗值得肯定。演前活動為演員自彈自唱,另外也因天氣炎熱,致贈酒水給觀眾享用,以劇情出發其實很值得包裝成觀眾共同參與搬家派對的形式,可惜開演後發現調性相差甚遠,與演出本身的連結便顯得薄弱。在表演方面,可以感受到演員力求表現,由於直接使用肉聲說話,每個演員多少都有說話聽不清楚的狀況,而每個演員的能量沒有在同一個基準上,此狀況或許可以透過更多的排練來解決。在導演方面,基本上都是坐著說話,也受制於於橋牌通常是坐著打,畫面上較為平淡,但仍有注意到一些走位細節,整體呈現上風格較拘束、謹慎。
空間與演出之連結尚待深掘

演出空間可以說是藝穗節的一大重點,作為觀眾會期待看到作品本身與空間的連結,以及團隊選擇演出場地的巧思,尤其食尚曼谷為半戶外的演出空間,又加上古蹟牆面,是一個別具特色的場地。《橋遷之喜》在空間運用上,已有使用到現場既有的牆面,但似乎有更多的可能性值得挖掘;而在道具方面,團隊準備的沙發與牌桌用途有些流於表面,全劇看下來,會覺得即使只有一桌三椅同樣可以使劇情成立,這部分較為可惜。音效上,除了電話響鈴以外,沒有太多其他設計,或許可以有更多放膽玩的彈性。另外,在演出配置方面,工作人員坐在觀眾正前方有點影響觀眾的觀看體驗。

整體來說,演出有許多尚待改善的部分,但演出團隊本身並非劇場相關科系出身,臺北藝穗節亦旨在提供自由開放的展演平台、鼓勵創作者展現創作的可能與活力。我認為在此演出中可見藝穗節提供學生發揮空間之培育功能,也很期待緊急出口以及更多非科班團隊能夠持續創作、更臻成熟,讓觀眾得以欣賞到多元觀點之演出。



《橋遷之喜》

演出|緊急出口
時間|2022/08/25 14:30
地點|時尚曼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
讓我們能夠更進一步看清與推進思考,本劇所嘗試對話的當代難題:究竟什麼樣的「人」、「者」或者「眾」,才能夠在這個時代有效地統一起「沒有歷史」的主體形象,使之成為有效地置入歷史,乃至介入歷史的主角?
12月
09
2024
對導演來說,歷史事件的晦澀之處不只出自文化或歷史上的距離,更在於缺乏言論自由的討論正當性脈絡,就像大多數人明明知道這樣是有問題的,卻因為服膺於現實而陷入「雙重思想」(doublethink),導演也面臨了該不該解構議題的困境。
12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