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的牌局與未解的心結——2022臺北藝穗節《橋遷之喜》
10月
01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70次瀏覽

文/蔡沛安(國立成功大學戲劇碩士學位學程)

《橋遷之喜》是2022臺北藝穗節的其中一檔演出。故事描述幾位曾因橋牌而有緊密連結的好友,多年後為了其中一位成員「老大」即將搬家而再次聚首,來到大學時期經常一起打牌的老大家。在這場聚會中,每個人紛紛道出自己未曾吐露的心聲,也試圖解開深藏多年未解的心結。


角色、劇情與對白

劇本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來談:在角色上,可以看出編劇努力建設每個角色的內心世界,但對於身為局外人的觀眾而言,最困惑的部分仍在於「老大」是誰?作為一個不斷被提及的角色,他始終沒有現身,而他對於這個群體的重要性在哪裡?為什麼其他角色不惜忍住自己的情緒也要「給老大一個交代」?這樣的疑惑始終存在。在劇情上亦有一樣的問題,劇本最終似乎沒有回答到這場聚會的意義,觀眾被帶進不停重複的迴圈,像是不斷響起的電話製造角色兩兩獨處和吵架的機會、不停想回到牌桌上將牌局了結,卻又一次次憤而離席,致使角色也逐漸變得片面,結局帶給觀眾的感覺是從迴圈上的某個點被截斷,並沒有真正的和解或決裂。雖然開放式結局也是一種選項,但似乎還需要更巧妙的設計。至於對白,可以感覺編劇在這部分花了最多的心思,像是《一把青》的比喻以及諸多橋牌術語,相信在編劇的心中都有涵義,但缺乏與劇情適當的連結。整體來說,劇本整體的結構不夠明顯,即使可以感覺到想要嘗試的是什麼,卻因為太過細碎的書寫方式而失焦了。


力求完整的整體呈現

《橋遷之喜》試圖給予觀眾完整的觀賞體驗、思考到演前活動的安排,頗值得肯定。演前活動為演員自彈自唱,另外也因天氣炎熱,致贈酒水給觀眾享用,以劇情出發其實很值得包裝成觀眾共同參與搬家派對的形式,可惜開演後發現調性相差甚遠,與演出本身的連結便顯得薄弱。在表演方面,可以感受到演員力求表現,由於直接使用肉聲說話,每個演員多少都有說話聽不清楚的狀況,而每個演員的能量沒有在同一個基準上,此狀況或許可以透過更多的排練來解決。在導演方面,基本上都是坐著說話,也受制於於橋牌通常是坐著打,畫面上較為平淡,但仍有注意到一些走位細節,整體呈現上風格較拘束、謹慎。
空間與演出之連結尚待深掘

演出空間可以說是藝穗節的一大重點,作為觀眾會期待看到作品本身與空間的連結,以及團隊選擇演出場地的巧思,尤其食尚曼谷為半戶外的演出空間,又加上古蹟牆面,是一個別具特色的場地。《橋遷之喜》在空間運用上,已有使用到現場既有的牆面,但似乎有更多的可能性值得挖掘;而在道具方面,團隊準備的沙發與牌桌用途有些流於表面,全劇看下來,會覺得即使只有一桌三椅同樣可以使劇情成立,這部分較為可惜。音效上,除了電話響鈴以外,沒有太多其他設計,或許可以有更多放膽玩的彈性。另外,在演出配置方面,工作人員坐在觀眾正前方有點影響觀眾的觀看體驗。

整體來說,演出有許多尚待改善的部分,但演出團隊本身並非劇場相關科系出身,臺北藝穗節亦旨在提供自由開放的展演平台、鼓勵創作者展現創作的可能與活力。我認為在此演出中可見藝穗節提供學生發揮空間之培育功能,也很期待緊急出口以及更多非科班團隊能夠持續創作、更臻成熟,讓觀眾得以欣賞到多元觀點之演出。



《橋遷之喜》

演出|緊急出口
時間|2022/08/25 14:30
地點|時尚曼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