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隱微,新意難陳《天香公主》
3月
15
2013
天香公主(明珠女子歌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53次瀏覽
劉美芳(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愛看外台戲的朋友一定了解,雖然同是搬演歌仔戲,戲路卻有「民戲」、「文化場(公演戲)」之別。要踏上公演的場子,劇團常得在數月前送企劃、經過甄選後才能成局;而給補助的文化場,往往還有評鑑核銷等手續。這些繁瑣的行政評比程序,或能為劇團帶來壓力,替演出品質把關;也可能讓某些團體視申請為畏途,寧可自絕於門外。而成立已逾半世紀的明珠女子歌劇團鬥志昂揚:自2006年起年年位列文化部優秀扶植團隊,三度入選國藝會歌仔戲製作及發展專案,風光事蹟洋洋灑灑,更是今年台北市文化局「社區藝術巡禮-文化就在巷子裡」十齣歌仔戲中最早亮相的表演團隊。劇團雖居處南投草屯,卻有年年編演新戲的強大創作企圖。為展現誠意與氣勢,本次貼演的戲碼正是去年傾力製作的年度大戲《天香公主》,12月22日才在家鄉首演,台北場不過是這齣戲第三次的舞台實踐。

為打造這齣年度新戲,劇團請來了年輕但已積具豐富戲曲創作資歷的林建華先生執筆撰寫新篇,由出身京劇擁有紮實武術指導功底的張作楷先生擔任導演。以「女子」為名、「女性」為主力賣點的劇團,竟敢聘來兩位男性編導;膽於嘗試,突破原有矩範,勇氣十足。新生力軍的加入,雖是助力,卻也必然挑戰劇團已然成習的既有模式。最後端出來的劇本掛的名是林建華原創,李靜兒編修;彼此間磨合重整絕對是艱辛且不足為人道者!

雖未必是性別所形成的特質,編劇林建華偏好的歷史題材,對擅演家庭戲的明珠劇團絕對是一大考驗。「天香公主」的人物原型出自三國東吳公主孫尚香,無所選擇地置身夫家與原生家庭的衝突中,她該如何自處?劇團也以此為宣傳重點:「反映政治聯姻附屬品的宿命處境,探討女性能否在婚姻枷鎖中展現自主意識,掌握自我命運。」或許是歷史的包袱太過沉重,劇中刻意抹去時代背景,不只藉以略去典故考據等桎梏,也便於外台戲天馬行空的自在想像。然而劇中的天香公主不論「被選擇」作為政治議和的棋子,或是「自主選擇」抗兄救夫喪身殞命,都缺乏清楚的意識作為,所有的義無反顧終究歸結到「落土八字命」的宿命議題。類此一生從來無有自我,只求成全大局的完美苦命女子形象,在傳統舊戲中比比皆是,又何勞多創造一位天香公主還來淌這場渾水呢?

劇中既有兩國爭戰情節,烽火漫天的戰爭打鬥場面正可發揮導演長才。雖然部分演員有翻滾劈岔的功夫,但得在長50尺寬36尺狹小空間中,讓擅長文戲的明珠展現戰爭的激烈,簡直是個不可能的挑戰。難題不只於此,除了編導是劇團的新面孔,演出的演員組合上也玩起了「大風吹」:李靜兒、靜芳姐妹雙旦爭妍的基本套路不變,鬥麗的對象換成了多以丑戲見長的吳奇聰(阿樂)。突破固有慣性的組合確實能一新觀眾耳目,可惜彼此間還沒調和出順暢的表演節奏,預期迸發的燦亮光燄並未出現。劇團尋求突破自我的嘗試,或許沒能立竿見影一步到位,但演出當晚強碰經典賽攸關晉級與否的中古大戰,校園裡仍有幾近滿座的觀眾堅持到最後,明珠魅力的可見一般,未來的前景依舊可期!

《天香公主》

演出|明珠女子歌劇團
時間|2013/03/09 19:30
地點|台北市延平國小操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