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陣文化裡的溫度《阿牛弄牛犁》
9月
04
2019
阿牛弄牛犁(台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963次瀏覽
葉盈孜(社會人士)

《阿牛弄牛犁》作為台南藝陣傳承扎根與推廣發展計畫中的一環,除可視為一齣純粹戲曲作品觀之,或許亦可從其欲傳達的意涵及推廣目的析之。全戲在傳統與創新之間的權衡、家族傳承和個人意志的拉扯等,於劇情推展下均呈現恰如其分的張力;而七股竹橋慶善宮牛犁歌陣親臨現場獻藝,登台時間點也是巧妙的,除營造首尾呼應的整體感,並搭配剪接播放的刈香影像,使觀者能夠產生直觀而深刻的體會。

《阿牛弄牛犁》由七股竹橋慶善宮牛犁歌陣的〈一條手巾〉及影像記錄揭開序幕,本部分若就整體節目安排而言顯得略長,但若考量其目的及後續劇情推展,其實也算合宜。主劇情從三寶扮演的旦角因表現心不在焉,而被其父阿牛訓斥展開,其後由主委馬馬號的插科打諢間,帶出牛犁歌陣參與刈香對庄頭的意義重大,三寶身為神選的藝陣旦角扮演者,背負家族薪火傳承的責任,卻因幼時反串遭受譏嘲造成的陰影,導致本能抗拒,繼而引發種種衝突,均扣緊主軸。各角色性格塑造鮮明,阿牛一家的勤懇樸實也相當可愛,惟馬玉蘭刻劃相對平面,其存在似乎對劇情的推進無甚影響。

秀琴歌劇團乃台南知名歌仔戲劇團,其齊整演員素質及各檔戲劇的創作品質均有目共睹,本作雖未安排太多大動作的傳統歌仔戲身段展現,然而為切實表現牛犁歌陣的步伐走位,可見演員下了十足功夫。劇團紮實的吟唱功底,也是本齣戲不可或缺的點睛要素。此外,值得讚賞的是本劇節奏明快流暢,在劇場故事越說越長的此刻,多有三小時大戲,如何掌控相對短的時間,將故事說得完整動人,更需要精準剪裁的功力。

除此之外,本場演出很驚喜的可欣賞到三種(四種或更多?)不同版本的牛犁歌演繹。開場前及中場反覆播放的蕭閎仁新編曲演唱的流行樂版本,是溫柔繾綣的迷人旋律。開場後及尾聲由七股竹橋慶善宮牛犁歌陣搭配後場配樂,是生猛有力的樸實鄉音。劇情中的傳統牛犁歌陣,則以歌仔戲曲調打造熱鬧歡騰的氛圍。而由馬馬號籌組、引人發噱的新版牛犁歌陣,則是荒謬逗趣、十足喜感之作。

劇終,在戲劇和現實中都是阿牛的團長張秀琴,真情流露的致詞亦使人動容。傳統的傳承乃代代薪火綿延而來,劇團經營如是,文化保存如是,除卻技術層面的保存,俱是人情積累、承諾與責任的寄託。而傳統的發揚,則是致力使觀者得以感受其可貴之處。因此,欣賞《阿牛弄牛犁》後,對平時鮮有機會碰觸藝陣文化的筆者而言,不再是有距離的宗教儀式或刻板印象,而是有溫度的虔誠信仰,更是陣頭成員與庄頭的鄉情羈絆。

《阿牛弄牛犁》

演出|秀琴歌劇團
時間|2019/09/01 14:30
地點|台南台江文化中心台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