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向直觀欣賞的藝術:《烈焰輝煌.韓德爾》的溝通策略與多元性
5月
15
2024
烈焰輝煌.韓德爾(微光古樂集提供/攝影周芳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98次瀏覽

文 顏采騰(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音樂,看似是所有藝術中最直觀、最直擊心靈的一種形式,但它其實也需要一定的知識預設、背景認知才能欣賞;這一點,在我們跨出舒適圈時最能夠明白。以廣義古典音樂中的古樂(early music)為例,它以歷史研究為本,使用復古樂器並演奏早期曲目,形式上雖和一般主流的古典音樂演出相近,對許多樂迷來說卻是新奇、陌生而有些令人卻步的深廣領域。

也因此,古樂為了讓自身的邏輯、背景與理念被了解,它在臺灣逐漸發展為一項兼顧藝術性、主題策劃與知識傳遞的多元展演。國內多數的古樂演出,不論規模小或大,大多訂有鮮明的策展主題、穿插生動的音樂史或樂理科普,或以講座表演形式進行,即使是最單純的演奏會也對觀眾的感知與理解有所考慮。從這個角度來看,微光古樂集與義大利和諧古樂團(La Risonanza)跨國合作的《烈焰輝煌.韓德爾》,看似是場拼盤式的大型音樂會,其實它也細膩地考慮了觀眾預設以及自身的可理解性,並展現了微光古樂集一貫的特色理念。

《烈焰輝煌.韓德爾》應是以一般古典樂愛好者為主要觀眾群,它以「十八世紀巴洛克歌劇院」為中心主題,並從「主流曲目」以及「低門檻」兩個方向選曲:主流曲目部分,包含巴赫雙小提琴協奏曲(BWV 1043)、韋瓦第長笛協奏曲《夜晚》(RV 439, “La notte”),二曲在古樂復興前已蔚為熱門(多數人心中的範本也許是歐伊斯特拉夫搭配曼紐因、卡拉揚搭配柏林愛樂的現代錄音)。而「低門檻」的部分,壓軸的韓德爾清唱劇《狂熱的愛戀》(Il delirio amoroso, HWV 99)是特別好的選擇:在韓德爾的神筆之下,該曲有著清晰的音樂意象、鮮明的角色情感,即使是初次聆聽的觀眾,也能被那反覆悲嘆的一句「你要從我身邊離去」(tu vuoi partir da me)給深深打動。而不管是熟悉或陌生的曲子,大鍵琴家兼指揮波尼佐尼(Fabio Bonizzoni)都在樂曲間給了簡短而生動的介紹,大大降低了欣賞門檻。


烈焰輝煌.韓德爾(微光古樂集提供/攝影周芳晨)

雖然邀來多位古樂名家共演,但全場焦點並未集中於任何一位演出者;相反地,它讓眾人雨露均霑,輪流享有曝光機會。巴洛克小提琴家寺神戶亮身兼樂團首席及獨奏家,他的琴音清亮持中卻氣勢凌人,在合奏中仍顯出自身的強大能量;演奏巴赫雙協奏曲時,他則和大下詩央更溫厚而果決的演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木笛演奏家梁益彰,一如既往地有著充沛的舞台魅力,自在而自信的演奏,在泰勒曼雙協奏曲及合奏曲中都很亮眼。古長笛家馬鈺則相對穩紮穩打,自身特質加上古長笛本身柔弱的音色,給出了平淡溫和的韋瓦第詮釋。我們也可以說,藉由多位演奏家的輪番上陣,焦點重新回到了作品以及古樂本身;對於不同演奏家風格的多重印象,最終會化為「古樂即是如此豐富」的認知,讓古樂聆聽經驗變得開放。

當然,擔綱《狂熱的愛戀》獨唱的女高音黃莉錦,還是佔據了不少風采。她以演唱技巧以及高力度抖音為主導,偶爾犧牲了些細節與感情表達的直接性,但那綿密穩定的長音、低音區的細膩弱音以及情緒激昂的強音,則令人印象深刻。安可曲時,她與演唱著名的〈讓我哭泣〉(Lascia ch'io pianga),溫暖的復古弦樂在底下起伏襯托,成為當晚的美好時刻。

對古樂比較熟悉的觀眾會發現,雖然都是以「古樂」為名,但其實每位演奏者都來自不同的學院甚至世代,彼此之間的風格差異並不算小。例如,寺神戶亮師承古樂宗師庫伊肯(Sigiswald Kuijken),大下詩央則來自歷史更悠久的巴塞爾古樂學院(Schola Cantorum Basiliensis);其他國內的幾位古樂演奏者,也都有不同學養背景,其中幾位如趙怡雯、彭幼昀等人甚至是晚近才開始學習古樂。乍看之下,這樣的組合似乎相當雜亂且歧異。


烈焰輝煌.韓德爾(微光古樂集提供/攝影周芳晨)

但是,這種歧異的組成,一方面可以說是微光古樂集的核心理念之一,一方面則可以說是臺灣古樂的特色。根據筆者對於該團的認識,他們始終不願將「古樂」化約為任何一位音樂家的個人風采,因此,他們的每一場演出始終都有著不斷變化的編制與中心演奏者;作為一個古樂的推廣平台,該團開放地接受著不同古樂學習背景的音樂家,而不預先進行流派的區分——應該說,臺灣作為沒有古樂學院或科系的非西方國度,也作為吸收外來西方音樂文化的它方,我們的角色本就是、也應是廣納不同風格及特色的演奏家,進而彰顯展現其中的多元性。並且,這個多元性本身,正是古樂在臺灣的絕佳利器。至於在每個演奏會的當下,這種多重學脈的複合、專業與學習中的並置,藝術性和古樂發展的價值要如何取捨,則是演出方自己要衡量的責任。

回到演出本身,唯一稍嫌可惜的也許是,在清唱劇的弦樂獨奏等段落中,古樂技術本身的表現(好比寺神戶流利但隨性的拉奏、大提琴的直白琴音)凌越了音樂意象的勾勒,讓一般觀眾僅止於對技術本身的蒐奇經驗。不過,所有藝術本來就都是輸出端與接受端兩造彼此拉鋸、互通理解與不理解的過程,期待古樂在這個持續變動的進程之中,終有一天能讓多數人熟悉,變成一項能夠「直觀欣賞」的藝術。

《烈焰輝煌.韓德爾》

演出|微光古樂集、和諧古樂團(La Risonanza)
時間|2024/05/02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些熟悉的樂曲片段雖平凡,卻抹去了演奏者與聽眾之間的隔閡,使所有人都被音樂家們強大的室內樂磁場所震懾和感染,流露出感動。音樂中,均衡的聲部、規律的節拍以及適度的刺激,即使在身體已經疲憊不堪的情況下,聽到音樂奏響的瞬間依然如同光芒般閃爍,泛音堆疊出豐富的音質,靈魂的聲響以最美妙的方式呈現,這或許是身為音樂家最幸福的時刻。
6月
07
2024
獨奏音樂會,由於沒有其他樂器的陪伴與襯托,雖演奏上能夠自由地展現,然在樂曲細節與樂段流暢掌控上,與現代作品中難以掌握的演奏技法,對於演奏家的要求更為細緻;而高木綾子在此場獨奏音樂會的表現,除將作品完整演繹外,更是在每個音符中展現自我特色,在樂曲演奏的樂音與呼吸間,都令人流連忘返,回味十足。
6月
07
2024
不論是樂器間彼此模仿,或是強調自身特質的行為,都為音樂賦予了各種不同的個性。在庫勞(F. Kuhlau)的《給雙長笛與鋼琴的三重奏,作品119號,第一樂章》(Trio for 2 Flutes & Piano, op.119, 1st mov.)中,三位音樂家把每一顆音符都雕琢得像圓潤的珍珠一樣,當它們碰撞在一起時,彷彿激起了清脆悅耳的對話。
6月
06
2024
第一樂章開始不久,樂團便昭示了自己全開的火力可以有多少,下半場的音樂會團員幾乎沒有技術上的失誤,詮釋上殷巴爾整體採用偏快的速度來演繹,甚至有時聽起來已像是完全另一首曲子,當力度為強時,音樂一句接一句地聽起來非常緊湊,但當力度減弱,會覺得略少一絲方向感。而樂團音色上,整體非常相互融合。
6月
05
2024
在特里福諾夫回溯「建築」的過程與材料中,筆者亦深感其演奏缺乏(我更願意理解為不願透露)具備一定個人私密性的情感層面。特里福諾夫固然具備宏觀的詮釋視野、細緻精確的觸鍵,仿若欣賞唱片那樣的無瑕,但我更願意相信那些引人共感的幽微情緒,儘管那未必完美,總能勾人心弦。
5月
15
2024
在打開耳朵聆聽、試探的過程中,激發出能與夥伴相融的音色,便是邁向合作的一步。舒曼《詩人之戀,作品48》藉由男中音趙方豪清晰的咬字及語氣,巧妙地運用情感,將音樂帶入高漲的情緒,為這個角色賦予了靈魂。他與程伊萱兩人對音樂的理解是相同的,鋼琴家通過樂器所產生的不同聲響和觸鍵力度,呈現了主角在十六首小曲中面對真愛、從狂喜到冷漠甚至失去愛的過程。
5月
14
2024
作品應具備明確的聲音發展元素,亦即讓音樂設計脈絡是具一致性,而本場演出是由多組短篇樂段串連而成,許多段落未能適當的設計「聽覺終止」,樂段收在漸弱的電子聲響,接著幾秒鐘的空白後,再由器樂開啟另一種「樂句文法」,敘事邏輯相當凌亂、既突兀也不連貫
5月
09
2024
魏靖儀以俐落而精準的換弓技巧,果敢地模仿鋼琴觸鍵,將自己融入了鋼琴的音色之中。儘管在旋律進行中製造出了極其微妙的音色變化,但在拉奏長音時,由於鋼琴底下的和聲早已轉變,即便是同一顆音符,配上了不同的和弦堆疊,排列出不同組合的泛音列,也會展現出不同的色彩,就像海浪拍打岸邊時,每次產生的泡沫和光線都不盡相同。因此,當鋼琴和聲在流動時,若小提琴的長音也能跟上這波流動的水面,必然能夠呈現出更加豐富的音樂景象。
5月
06
2024
《這不是 音樂 會》利用聲響與視覺的交錯,加深了觀眾對於音樂的想像,也藉由超現實的畫作與動態影像結合,捕捉藝術家內心真實的想法。或許,這真的不是一場音樂會,而是戲謔地、哲學地提點我們在座的各位:莫忘初衷?
5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