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向直觀欣賞的藝術:《烈焰輝煌.韓德爾》的溝通策略與多元性
5月
15
2024
烈焰輝煌.韓德爾(微光古樂集提供/攝影周芳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35次瀏覽

文 顏采騰(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音樂,看似是所有藝術中最直觀、最直擊心靈的一種形式,但它其實也需要一定的知識預設、背景認知才能欣賞;這一點,在我們跨出舒適圈時最能夠明白。以廣義古典音樂中的古樂(early music)為例,它以歷史研究為本,使用復古樂器並演奏早期曲目,形式上雖和一般主流的古典音樂演出相近,對許多樂迷來說卻是新奇、陌生而有些令人卻步的深廣領域。

也因此,古樂為了讓自身的邏輯、背景與理念被了解,它在臺灣逐漸發展為一項兼顧藝術性、主題策劃與知識傳遞的多元展演。國內多數的古樂演出,不論規模小或大,大多訂有鮮明的策展主題、穿插生動的音樂史或樂理科普,或以講座表演形式進行,即使是最單純的演奏會也對觀眾的感知與理解有所考慮。從這個角度來看,微光古樂集與義大利和諧古樂團(La Risonanza)跨國合作的《烈焰輝煌.韓德爾》,看似是場拼盤式的大型音樂會,其實它也細膩地考慮了觀眾預設以及自身的可理解性,並展現了微光古樂集一貫的特色理念。

《烈焰輝煌.韓德爾》應是以一般古典樂愛好者為主要觀眾群,它以「十八世紀巴洛克歌劇院」為中心主題,並從「主流曲目」以及「低門檻」兩個方向選曲:主流曲目部分,包含巴赫雙小提琴協奏曲(BWV 1043)、韋瓦第長笛協奏曲《夜晚》(RV 439, “La notte”),二曲在古樂復興前已蔚為熱門(多數人心中的範本也許是歐伊斯特拉夫搭配曼紐因、卡拉揚搭配柏林愛樂的現代錄音)。而「低門檻」的部分,壓軸的韓德爾清唱劇《狂熱的愛戀》(Il delirio amoroso, HWV 99)是特別好的選擇:在韓德爾的神筆之下,該曲有著清晰的音樂意象、鮮明的角色情感,即使是初次聆聽的觀眾,也能被那反覆悲嘆的一句「你要從我身邊離去」(tu vuoi partir da me)給深深打動。而不管是熟悉或陌生的曲子,大鍵琴家兼指揮波尼佐尼(Fabio Bonizzoni)都在樂曲間給了簡短而生動的介紹,大大降低了欣賞門檻。


烈焰輝煌.韓德爾(微光古樂集提供/攝影周芳晨)

雖然邀來多位古樂名家共演,但全場焦點並未集中於任何一位演出者;相反地,它讓眾人雨露均霑,輪流享有曝光機會。巴洛克小提琴家寺神戶亮身兼樂團首席及獨奏家,他的琴音清亮持中卻氣勢凌人,在合奏中仍顯出自身的強大能量;演奏巴赫雙協奏曲時,他則和大下詩央更溫厚而果決的演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木笛演奏家梁益彰,一如既往地有著充沛的舞台魅力,自在而自信的演奏,在泰勒曼雙協奏曲及合奏曲中都很亮眼。古長笛家馬鈺則相對穩紮穩打,自身特質加上古長笛本身柔弱的音色,給出了平淡溫和的韋瓦第詮釋。我們也可以說,藉由多位演奏家的輪番上陣,焦點重新回到了作品以及古樂本身;對於不同演奏家風格的多重印象,最終會化為「古樂即是如此豐富」的認知,讓古樂聆聽經驗變得開放。

當然,擔綱《狂熱的愛戀》獨唱的女高音黃莉錦,還是佔據了不少風采。她以演唱技巧以及高力度抖音為主導,偶爾犧牲了些細節與感情表達的直接性,但那綿密穩定的長音、低音區的細膩弱音以及情緒激昂的強音,則令人印象深刻。安可曲時,她與演唱著名的〈讓我哭泣〉(Lascia ch'io pianga),溫暖的復古弦樂在底下起伏襯托,成為當晚的美好時刻。

對古樂比較熟悉的觀眾會發現,雖然都是以「古樂」為名,但其實每位演奏者都來自不同的學院甚至世代,彼此之間的風格差異並不算小。例如,寺神戶亮師承古樂宗師庫伊肯(Sigiswald Kuijken),大下詩央則來自歷史更悠久的巴塞爾古樂學院(Schola Cantorum Basiliensis);其他國內的幾位古樂演奏者,也都有不同學養背景,其中幾位如趙怡雯、彭幼昀等人甚至是晚近才開始學習古樂。乍看之下,這樣的組合似乎相當雜亂且歧異。


烈焰輝煌.韓德爾(微光古樂集提供/攝影周芳晨)

但是,這種歧異的組成,一方面可以說是微光古樂集的核心理念之一,一方面則可以說是臺灣古樂的特色。根據筆者對於該團的認識,他們始終不願將「古樂」化約為任何一位音樂家的個人風采,因此,他們的每一場演出始終都有著不斷變化的編制與中心演奏者;作為一個古樂的推廣平台,該團開放地接受著不同古樂學習背景的音樂家,而不預先進行流派的區分——應該說,臺灣作為沒有古樂學院或科系的非西方國度,也作為吸收外來西方音樂文化的它方,我們的角色本就是、也應是廣納不同風格及特色的演奏家,進而彰顯展現其中的多元性。並且,這個多元性本身,正是古樂在臺灣的絕佳利器。至於在每個演奏會的當下,這種多重學脈的複合、專業與學習中的並置,藝術性和古樂發展的價值要如何取捨,則是演出方自己要衡量的責任。

回到演出本身,唯一稍嫌可惜的也許是,在清唱劇的弦樂獨奏等段落中,古樂技術本身的表現(好比寺神戶流利但隨性的拉奏、大提琴的直白琴音)凌越了音樂意象的勾勒,讓一般觀眾僅止於對技術本身的蒐奇經驗。不過,所有藝術本來就都是輸出端與接受端兩造彼此拉鋸、互通理解與不理解的過程,期待古樂在這個持續變動的進程之中,終有一天能讓多數人熟悉,變成一項能夠「直觀欣賞」的藝術。

《烈焰輝煌.韓德爾》

演出|微光古樂集、和諧古樂團(La Risonanza)
時間|2024/05/02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