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的悲喜狂歡《一夜新娘一世妻》
8月
04
2020
一夜新娘一世妻(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12次瀏覽
楊閩威(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博士)

本劇繼承了《駝背漢與花姑娘》中,庶民在炮火下求生存、追求深摯愛情的故事背景,進一步展示出臺灣百姓面對日本殖民統治下的特殊心態,對劇中角色(不論是以主角為主的桐花庄鄉民,還是以宮城督學為代表的日本人)的性格、情感,做出細緻的描繪與敘述,致力呈現出一個個更具完整生命狀態的「人」。

因此《一夜新娘一世妻》對「日殖」或「日治」這一時期並沒有刻意批判,也沒有刻意褒貶,只是直接演出了老百姓在二次大戰「末日」中現實生活壓抑與矛盾的悲喜劇:有的只是單純在求生中打滾;有的雖然是認同殖民統治中一些施政方針,卻又感受到被視為二等公民的不平等感⋯⋯。「笑中帶淚」是本劇的情感基調,無需強調國仇家恨、民族意識,而是思索人性層面的多樣性、對生命產生的無數悲憫。令人感受了在大時代的變化中,那一個個小老百姓的集體傷痕。

《一夜新娘一世妻》的主軸在於邱信(蘇國慶)、春妹(陳芝后)、宮城督學(胡宸宇)、老保正(陳思朋)、阿招(胡毓昇)五人身上,如前段所述,他們五人在劇中各代表了不同特徵:邱信屬於日本殖民教育下的菁英份子,擁有優秀的日語素養和學歷,在桐花庄有著一定的地位,但這種背景卻常常讓他處於矛盾且尷尬的環境裡。春妹則表現出山野女子的質樸與天真,對日本殖民統治下的繁榮先進充滿了嚮往,因此產生了對邱信欽慕的情感,而這份情感最終在戰火下轉化成了深摯的愛情,但似乎看不見盡頭。宮城督學打破了以往愛國劇碼中日本人的刻板印象,他有為天皇陛下效命的愛國使命感,同時也對桐花庄百姓所受的折磨有著同情心,更經常偷偷幫助,看似是殖民統治下的受益者,其實也是二次大戰的受害者(與妻兒分隔兩地)。從以上三人的情節解構中,可以發現他們都接受了日本教育與文化,卻又深深被日本戰爭的陰影牽引著命運。

老保正與阿招則屬於另一種面向,即臺灣庶民在社會中如何求生存?老保正負責傳達日本政府各項施政指令,是桐花庄重要的協調者與裁決者,但他的態度卻是陽奉陰違,在糾正春妹演說「莎韻之鐘」故事的情節中,流露出他對日本殖民統治的不滿,卻又無法反抗的無奈。阿招代表了臺灣底層百姓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態度,他在桐花庄原是一個單純的小農夫,為了溫飽和地位,不得不自願參加南洋兵,最後一去不回。可說是臺灣社會常見的寫照之一。

陳怡婷扮演的阿旺嫂是本劇的另一個亮點,阿旺嫂是桐花庄的媒婆,但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為其塑造的形象並不像刻板印象中的媒婆(三八痣、花俏),而是「海報女郎」(Pin-up girl):這類女性通常具有性感的特質或是性感符號的象徵,所拍攝的作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成為眾多美國軍人必備收藏品之一。她出場所跳的爵士舞亦帶有濃厚的美式風格。

至於演出的模式,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在《一夜新娘一世妻》中嘗試了「傳統戲曲」加「歌舞劇」的形式,不再拘泥於傳統「出將入相」的舞臺藝術,除了前段所述的「阿旺嫂爵士舞」外,全劇更凸顯後設與投影的表述技巧,如以男女雙舞襯托春妹在望風亭獻身於邱信、或是描述「莎韻之鐘」的故事,都比直觀視角表現出更為優美的「留白」空間。尾場關於二次大戰的場面則借鑒了《紅燈記》、《紅色娘子軍》等文革歌舞劇(片),以戲曲身段與軍事刺槍術結合為新的舞蹈動作,用槍枝代替了刀槍,並配合燈光變化,增加了戰爭的臨場感。唯獨可惜的是,中華民國國軍的軍服與美軍軍服似有混用之處?但戲劇效果終究仍大於歷史考證,這也是許多表演團體常忽略的地方。

整體來說,《一夜新娘一世妻》一劇代表了傳統客家戲曲嘗試從不同的世界觀、歷史觀、編導形式拓展其面向,希望除了演戲之外,更能彰顯對人性悲喜、狂歡的關懷,還有客家族群對家人、祖先、鄉土眷戀的自我燃燒,希望能給予觀眾在人文藝術中深入一層的思考。

《一夜新娘一世妻》

演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時間|2020/06/28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
《閻羅殿AI手冊》或許不能算是齣完成度高的精彩作品,但它的確有意無意承襲了近年新編戲曲抑或跨界戲曲常見路線,以虛擬的陰間鬼界切入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試圖為傳統形式尋找述說當代故事的可能途徑
4月
17
2025
筆者以為《黃鶴樓》之看點乃在於演員如何將角色性格內化、使形神相合,此劇若非老將來演大抵也演不出精妙之處,而《周瑜歸天》則因做工繁重常為新秀練功劇目,此次劇目安排不僅僅在劇情的銜接,與演員特質亦有其適切考量。
4月
16
2025
這類型經典新製的演出,勢必面臨「技藝傳承-戲曲文本-觀眾品味」三者孰輕孰重?該如何重新取捨建構?筆者認為《漁樵歌》為經典嶄頭新詮釋,做了極大化的提煉與平衡。
4月
15
2025
《若沒有你,我還會是關羽?!》從命題可知這齣戲的靈魂人物除了名垂千古的武聖關公外,更加進了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和隨身誅敵兵器青龍偃月刀兩個角色;這後二角的真實存在形體,乃吾人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器」或「物」,是屬於哲學家所謂的「形而下」者
4月
11
2025
整個作品可以說是立意良善,也達成了將物件擬人化,並以此解構英雄神話的目標,但是在演出結構的安排上,或許還有調度完善的空間,使演出在戲中戲的架構中,能夠得到更密切的呼應
4月
11
2025
大量且不斷穿插的說書,明確切斷了情節的延續性,同時也斷裂了演員對於劇中人物的揣摩,於是演員成為「立體化」的繪本,隨「說書的語言」展開所有動作,成為服務說書的狀態。而這樣的形式多少也拖沓了整體節奏
4月
10
2025
團隊過往對於戲曲身段的承襲或化用著力甚深,不論是接聽杖頭飛鴿傳書,或是化趟馬程式為現代機車的騎乘,都是極具巧思的創發。可惜本劇的表演採取較隨性自在的形式,藏身在華麗服飾的身段,不復見獨出心裁的精彩。
3月
28
2025
碎片化的情節,各懷心事的人物,鋪陳及意外躍進躍出,聯手將兇殺案推上前線;情節提供的事實指向特定伏線:暴政必亡、惡者伏誅。散落的懸缺訊息形成一齣「推理群像劇」。若問起作品脈絡和歌仔戲在戲裡意味著什麼?兩者同樣幽微。
3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