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諸神 ,諸神的今日《九歌3X3》(上)
10月
31
2013
九歌3X3(黑眼睛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87次瀏覽

2013/10/20 19:30 黃組(雲中君、河伯、東君)

2013/10/27 19:30 紅組(湘夫人、東皇太一、湘君)

地點:台北市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文 陳佾均(特約評論人)

黑眼睛跨劇團邀請九位演員於寶藏巖以獨角戲的方式分別詮釋《九歌》中各個神祇和精靈的故事,每週場次不同,各展示三組各約二十至三十分鐘長的獨角戲。現場同時有靜態展覽《國殤》展出當前台灣社會中受壓迫者的影像,呼應《國殤》原來悼念「為國而死」之人的禮敬,突顯策展人方尹綸欲透過《九歌》神話凝視當代社會的企圖。九部作品對社會的指涉方式,以及演員與環境結合的形式運用差異甚大,表現各有優劣;整體而言以「神祇在今日」、「獨角戲」與「環境劇場」等命題,激盪出諸多表現可能,為上述題目的劇場思考帶來刺激。

神話透露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及其與環境的關係,《九歌》文本中相當的開放與對話性格尤其刺激當代的想像與詮釋。雲門舞集當年的改編鎖定在各神祇形象的塑造,強調儀式樂舞;本次獨角戲聯展中,則多從較抽象的神人關係著手,捕捉其現代意涵,多位演員選擇一人分飾多角,不鎖定於單一神祇的形象表達。

在原文中形象描寫尤其輝煌的〈東皇太一〉、〈東君〉及〈雲中君〉,在演出中都有了逆轉:應蔚民的東皇太一是位已跳河自盡的鬼魂,有點狼狽、有點古怪地卡在「社會自我」和「佞人般的自我」之間;梁皓嵐的東君不再是威風凜凜的太陽神,而是參加逃亡遊戲「眾神逃走中」電視節目的新進女星,為爭取曝光率才接下東君這個要負責解除所有任務的角色,精疲力竭地跑給獵人追;「與日月齊光」、光輝祥和的雲中君在吳柏甫的版本裡轉為懲誡的雷電之神(且同世人一般愚昧、迷於所見),詩辭中人對神的傾慕之情也變成恐懼。今日的諸神不再威力無邊,可提供人們絕對的解答和慰藉。他們或陷入絕望恐懼,又或者如東君,雖然深陷這個社會的遊戲規則之中,但仍繼續努力「解除任務」,定格的東君姿態雖引人發笑,最終也因為這樣的堅持與實際肉體的疲乏而顯得動人。

九部作品中除了〈山鬼〉(無語言)和〈雲中君〉(鄉野傳奇)之外皆有出現對現代社會與個人的直接指涉,以古鑑今的意味濃厚,但切入方式差異甚大。與一歲女兒同台的陳曉潔在〈少司命〉中緊抓少司命作為「人類守護神」的概念,從母愛出發,讓母親的角色成為捍衛愛和家守護神,演員在演出前半建立母親與愛的溫柔與付出之後,接連播放洪仲丘母親的發言影像、大埔朱阿嬤生前受訪的畫面,並以自己哺乳反核的照片作結。報告劇的形式或許需要更完整的戲劇架構及鋪陳予以支撐,一比一的處理沒有賦予另一種觀看社會事件的角度,由柔而剛的轉換在實際劇情的安排上也顯得斷裂,尤其為此選擇在失去環境特色的室內場地更是可惜(聯展中唯一在室內演出的作品)。(待續)

《九歌3X3》

演出|黑眼睛跨劇團
時間|2013/10/13 19:30 黃組(大司命、少司命、山鬼)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劉大瑋的〈山鬼〉和吳柏甫的〈雲中君〉都和寶藏巖的環境有了很好的結合。〈山鬼〉中演員的攀爬一開始是虛擬的,後來實際爬上了山壁與植被,立刻讓詩辭中的山林世界延伸至觀眾面前。〈雲中君〉中表演到位,演員在山城排練場屋頂上上下下的移動不完全是出於劇情需要,移動之間卻賦予敘事更大的想像空間,與鄉野傳說做了很好的結合。(陳佾均)
10月
31
2013
簡單歸納財劃法的修法效果,即2026 年起,國家會將更多的總稅收分給地方政府,使中央政府可支配的稅收將縮減,地方政府分得的財源則相對增加。但國家總體資源沒有增加,理想上地方政府則必須承擔更多公共政策的責任,中央及地方政府應該要商討,隨著財劃法改動,中央有什麼公共任務必須移交由地方政府執行。而主計總處也指出,在中央政府不另闢財源的前提下,各部會預算將平均刪減 28%,以因應中央政府減少的收入。
9月
05
2025
補助的初衷,是要為文化公共價值撐出空間。但當它成了唯一的航道,便失去了讓創作自由航行的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制度想像──一種願意長期共擔風險的補助機制、一種能讓藝術在市場之外存活的社會支持系統。
8月
29
2025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