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敵人是誰?《戈爾德思:夜晚就在森林前方》
6月
19
2017
戈爾德思:夜晚就在森林前方(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63次瀏覽
羅倩(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

2017年兩廳院新點子劇展《戈爾德思:夜晚就在森林前方》,由李銘宸導演,鄭智源文本改編/重寫,將法國劇作家戈爾德思(Bernard-Marie Koltès)一氣呵成長達六十三頁的句作《夜晚就在森林前方》(La nuit juste avant les forêts)多位角色在略顯空蕩的舞台上,將所思所想一字不露的展現。例如看似是劇場工作者的青年,和空氣中看不見的他者對話,只聽到青年不斷的回應,最後則成了我們與你們/創作者與觀眾的問題?究竟說的是什麼問題?凸顯一般大眾對劇場生態的認知還是有限。而這位劇場青年,話鋒一轉,談論起已闖出名堂的劇場前輩,其中一句是劇場前輩突然反問前來攀談的後輩:「你對藝術做了什麼貢獻?」【1】似乎暗示了這位劇場年輕工作者正將青春耕耘在無法掌握的黑洞中。

整齣戲135分鐘看下來,不難發現導演著重在語言演練,大量獨白、喃喃自語的表現形式,例如可以是一邊談論公車上吵鬧的高中生;一邊說著「害怕被討厭是不是一種諂媚?」這種人際相處的矛盾心理;又如一位演員講述他的全台文創園區廁所調查報告,看似詼諧的田調卻批判意味濃厚;又或是唯一一位女演員背著帶有「過度」兩字的帆布包,談論她被夏天酷暑曬昏的腦袋是如何運轉,卻又前後認真嚴肅的說了兩次「我們無法再摧毀任何東西。」

在最後一段約二十四分鐘不停歇的演出中,演員突然回歸正題說要示範一段戈爾德思《夜晚就在森林前方》的展演,由男性飾演對孩子關愛至極的「母親」,日常的叮嚀與嘮叨在持續不斷的發聲中,將觀眾的視聽覺捲到更深的黑洞(演出過程中也有多次換場的全黑時刻),聽著那熟悉的關愛的話語,身體卻瀕臨破碎的疲勞,歇斯底里的喘著氣的身體是沈重運轉的陀螺,隨時要斷裂崩解,觀眾可能瞬間抽離劇場回憶起個人生命經驗曾有過的親子關係,演員卻又在最後打了這慈愛的「母親」一巴掌的說「媽媽主動愛人,因為沒有人愛我,就像我們要主動改變劇場。」先是曝露了母親的創傷,又給劇場生態一技悶拳。

導演究竟想說什麼?將原本鏡框式的單面舞台展開成四個立面,觀眾席座落在表演舞台四周,選定的位置決定了觀看演出的視角,觀眾不再全盤通曉每一個演出的細節,演員可能在一個轉身就背對我們,喋喋不休的談論個人與社會現狀的關係,也似乎是暗示演員與當代劇場的關係。

回看今年新點子劇展的主要概念「後・真相 post-truth」,【2】的確看到編劇重寫符合台灣現狀文本的企圖,透過對於生活微小事件的觀照,聽到表層的現實或是背後隱約指向劇場的停滯與僵化,由於諸多人物論及的事項並沒有非常清楚的脈絡,改編後的劇本要批判的對象是誰?從綿延繚繞的瑣碎話語中,在那些白日夢或口語堆疊的當下,迸出一兩句和劇場有關的鋒刃利語,觀眾實難從長篇大論中擷取創作者真正想給出的訊息,究竟誰才是當代劇場的觀眾?這樣冗長且沉悶的表演形式,簡化的舞台與極少的燈光安排,只有泥土堆與綠色盆栽植物、不斷切換的暗場與單純的聲響(擴音器、人聲與吉他彈奏),再以灑水器作為謝幕的場上「動作」,作為開場時告知沒有謝幕的提前「謝幕」。導演與編劇所欲批判的是社會、原劇作家劇本、劇場生態,或是在場為數眾多的年輕觀眾?在長篇大論的迂迴之後,敵人究竟是誰?

註釋

1、文中提及表演者的台詞皆為當下快速的筆記,事後整理潤句而成,可能與劇本有字詞上的誤差。

2、不以「忠實」搬演一個劇本為依歸,而是以一位劇作家為主體,通過深入理解與「重寫」的手法,或以多個文本的串接、拼貼與重組,或以全新文本對照劇作家寫作的核心命題,或重新梳理劇作家創作脈絡與意涵,展現導演與劇作家積極對話的企圖,在變動的世界中,看見經典的永恆精神與價值。參考自兩廳院節目單介紹,網址:https://www.artsticket.com.tw/CKSCC2005/Product/Product00/ProductsDetailsPage.aspx?ProductID=hsobWfDDQ3SwHdL7npMvKg。檢索日期:2017.6.13。

《戈爾德思:夜晚就在森林前方》

演出|風格涉
時間|2017/6/11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齣戲也從來都沒有給予劇場真正的答案,全部的演員不只演獨腳戲,而是更諷刺地獨自搬演起各種討論,如同臺灣戲劇的討論中是貧乏的這個現象。(印卡)
6月
12
2017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