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與慢的遊樂對決《速度》
12月
26
2016
速度(驫舞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80次瀏覽
施聿珞(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學系)

驫舞劇場為台灣獨特的全男子舞團,本次演出作品《速度》為2007年首演的再版,作為一個共同創作的作品,作品中可以見到每個舞者對速度不同的理解和詮釋。「快速使人忽略細節,慢速則讓人看見程序。」(引用自節目單),不同舞者所呈現的程序和細節截然不同,然而這樣的不同就是作品的美麗之處。

速度是一種對比,是一種比較。快與慢分別需要對方的襯托,卻也需要與對方比較。速度是一種較量,快與更快及慢與更慢之間隱含著一種對決。舞者之間的遊戲競賽加強了這種對比。誰能憋氣最久?誰在猜拳之中以快速取勝?

舞作中充滿著對於速度的嘗試。舞者原地踏著已然立直的腳踏車,三個架子由左舞台緩緩移至右舞台,恍若腳踏車行進中路旁的景色變化。藉由外在的改變帶出腳踏車的速度感,即便是換場仍在點題,可見其作品的完整性。

在經典的摺紙片段,舞者聚集於左下舞台先是互相觀望,由蘇威嘉首先蹲下摺紙。牛皮紙在舞者手中不斷變化,從帽子、背心,演變至火爐取暖、釣魚、煮食乃至於槍械。舞者的肢體表現從放鬆友善轉至緊張戒備,當個體的需求由溫飽、娛樂而至侵略,人類的慾望隨著文明進展的速度變快逐漸膨脹。此段舞最後僅剩手持紙摺槍械的威嘉一人孤立於台前,對比於前段的合作關係,此刻的持槍獨立無疑是對於侵略者的振聾發聵。侵略者也許取得一切物質的優勢,卻無法掩蓋其內心的孤獨與空虛。

舞作內容中含有大量的追打、遊戲、對決等舞者之間的互動場面。戲劇成分濃厚,生活化的肢體語言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不為了逗觀眾笑而刻意「演戲」,而是因為舞者們真誠而開心的「玩」,使得觀眾備受感染。這樣的模式於2007年《速度》為驫舞劇場樹立了舞蹈劇場的肢體語彙,到了2016年的再版仍顯得新穎有趣。

整齣舞作中最讓人有強烈聲光效果感覺的片段是使用強烈的光束照射舞者,使得舞者的流暢動作在觀眾眼中成為一幀幀定格的畫面,情緒也與遊戲時的娛樂笑鬧有很大的反比。因為這樣的操作手法而特別凸顯此段落與其他段落的差異性,彷彿是在刻意強調著心中的苦痛。在觀眾的眼睛逐漸適應強光照射後,舞者和自身影子相較之下顯得渺小,恍若是被壓抑的自身控制著,每一幅定格畫面都是內心的吶喊呼救。

環顧整齣作品,《速度》使用遊玩的方式探索身體,在遊樂與對決中烘托每位舞者身體的細節和質地。驫舞劇場運用其特有的旺盛精力和不受拘束的肢體妥善分配了詼諧幽默與作品深度的比重。無論是生活化的遊戲場面或是眾舞者的獨舞呈現,《速度》都做到了不艱澀難懂卻又能在作品中思考,確實是難得一見的優異節目。

《速度》

演出|驫舞劇場
時間|2016/11/23 19:30
地點|新竹市文化局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