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皆幻影,對面是何人? 《亂紅》
12月
21
2015
亂紅(二分之一Q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328次瀏覽
劉憲翰 (台大商研所碩士生)

《亂紅》改編自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原著作主要抒寫文人面臨改朝換代下的心境,並刻劃時代的動盪、晚明的頹敗以及文人侯方域與秦淮歌妓李香君的淒美愛情故事,但概括來說,傳奇《桃花扇》難逃孔尚任政治正確的意圖。然而戴君芳卻不甘如此,《亂紅》整齣戲奠基在《桃花扇》的故事架構,卻藉由不同角色的觀點切入來推演故事脈絡。戴君芳爬梳劇中人侯方域更深層的內在世界與矛盾,從第一場開始,便以由歌仔戲小生李佩穎所飾的鏡中人物:清朝侯方域,與崑曲小生楊汗如所飾的明代侯方域展開對話與探索。前者以倒敘的模式,帶著後者追憶這段時段的變化。同一個人,因為身處的時代不同,看待事件的態度也有所變化。

清代的侯方域在整齣戲當中常扮演說書人來交代事情的進展,較為客觀理性,時而豁達地唱出心中一段感受;而明代的侯方域,則呈現一種抑鬱、無語問蒼天的蒼白基調。第二、三、四場,分別從李香君(凌嘉臨飾)、阮大鋮(吳雙飾)、以及宮內因戰亂逃出的優人(後由吳雙改扮)角度,一方面協助劇情的推演,另一方面也讓每個角色有為己發聲、得到平反的機會。或許侯方域並非對環境變遷如此逆來順受;或許阮大鋮也有懺悔之心、寄情於文學以明志的態度;而李香君相較傳奇《桃花扇》,被削減不少戲份,卻也略能呈現其自主意識。在第五場及尾聲,則回到侯方域自身的困頓與殘局。《亂紅》賦與了這些角色新的詮釋空間,同時以桃花盛開與凋零的意象,貫穿主題,除桃花扇之外,也引用夸父逐日的典故,「棄其杖,化為鄧林(桃林)」,暗指侯方域渴望回到過去是不自量力,或許能保留下來的就是僅存心中與李香君溫存的桃林,在電腦動畫的輔助下,塑造唯美的氛圍。

從2012年《亂紅》問世,就被台灣諸多學者譽為新編改良崑曲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二分之一Q劇場的經典作品。戴君芳拿掉傳統崑曲大量生旦的對唱,加入更多的第三者敘事獨白;她讓腳色有所發揮,讓演員吳雙改行當、一趕二的演出方式,增加劇本的活潑趣味,也博得滿堂彩;《亂紅》也嘗試跨界,使用歌仔戲與崑曲交融對唱的模式,來貼近貼近文本因時代不同,而需要有所差異的需求,同時也營造不同戲種對話的可能性。同時也大量將現代劇場的敘事技巧應用其中,或是運用前後舞台交疊的小視窗,來讓兩個舞台上的情節展演開來、進而互動。當然,簡約又充滿現代感的舞台陳設與燈光設計,讓這齣戲真正成為一齣綜合藝術作品。

不過《亂紅》並非從崑曲本身的體制當中慢慢做變化,而是跳躍式地將不同元素拼貼在一起。最終卻不禁讓筆者困惑,這一齣戲到底是改編崑曲,又或者是現代劇場挪用崑曲的元素所呈現出來的作品? 這兩者界線的模糊反而無法似傳統戲曲那樣,留下動人的唱詞,又不似小劇場有著顯著的大鳴大放與突破。加上台灣演員本身基本的唱功與身段並非爐火純青,而這樣的求新求變,是否是逼不得已的選擇,仍須透過時間與其他作品來觀察。

《亂紅》

演出|二分之一Q劇場
時間|2015/12/10 19: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張弘的改編思維縱使可以被詬病,但裡頭的改動不也是他聽見的《桃花扇》的另一個敘事聲音?《亂紅》絕對「當代」,但楊汗如、吳雙等人何嘗不維持著他們努力承繼的傳統功底?這些本就不是一分為二的問題,都是「創作」為基準的不同取徑。(吳岳霖)
12月
28
2015
一本「桃花」,一部取得其「意」而不取其「似」構建出了新的劇本,一個走著傳統的路子,在唱念作打上堅持。二分之一Q劇場將舊有的文學發揮出最好的呈現。江蘇省崑劇院試圖詮釋出近似於原文本的樣貌。(林立雄)
12月
18
2015
現代人回顧政權傾頹更迭的歷史,應是抱持更多元包容的價值眼光,《亂紅》讓觀眾更貼近不同人物的性格想法,亦使我們對人與世界做出評斷時更多分同理心,並以寬廣視野回觀自我。(徐承郁)
12月
17
201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