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皆幻影,對面是何人? 《亂紅》
12月
21
2015
亂紅(二分之一Q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793次瀏覽
劉憲翰 (台大商研所碩士生)

《亂紅》改編自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原著作主要抒寫文人面臨改朝換代下的心境,並刻劃時代的動盪、晚明的頹敗以及文人侯方域與秦淮歌妓李香君的淒美愛情故事,但概括來說,傳奇《桃花扇》難逃孔尚任政治正確的意圖。然而戴君芳卻不甘如此,《亂紅》整齣戲奠基在《桃花扇》的故事架構,卻藉由不同角色的觀點切入來推演故事脈絡。戴君芳爬梳劇中人侯方域更深層的內在世界與矛盾,從第一場開始,便以由歌仔戲小生李佩穎所飾的鏡中人物:清朝侯方域,與崑曲小生楊汗如所飾的明代侯方域展開對話與探索。前者以倒敘的模式,帶著後者追憶這段時段的變化。同一個人,因為身處的時代不同,看待事件的態度也有所變化。

清代的侯方域在整齣戲當中常扮演說書人來交代事情的進展,較為客觀理性,時而豁達地唱出心中一段感受;而明代的侯方域,則呈現一種抑鬱、無語問蒼天的蒼白基調。第二、三、四場,分別從李香君(凌嘉臨飾)、阮大鋮(吳雙飾)、以及宮內因戰亂逃出的優人(後由吳雙改扮)角度,一方面協助劇情的推演,另一方面也讓每個角色有為己發聲、得到平反的機會。或許侯方域並非對環境變遷如此逆來順受;或許阮大鋮也有懺悔之心、寄情於文學以明志的態度;而李香君相較傳奇《桃花扇》,被削減不少戲份,卻也略能呈現其自主意識。在第五場及尾聲,則回到侯方域自身的困頓與殘局。《亂紅》賦與了這些角色新的詮釋空間,同時以桃花盛開與凋零的意象,貫穿主題,除桃花扇之外,也引用夸父逐日的典故,「棄其杖,化為鄧林(桃林)」,暗指侯方域渴望回到過去是不自量力,或許能保留下來的就是僅存心中與李香君溫存的桃林,在電腦動畫的輔助下,塑造唯美的氛圍。

從2012年《亂紅》問世,就被台灣諸多學者譽為新編改良崑曲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二分之一Q劇場的經典作品。戴君芳拿掉傳統崑曲大量生旦的對唱,加入更多的第三者敘事獨白;她讓腳色有所發揮,讓演員吳雙改行當、一趕二的演出方式,增加劇本的活潑趣味,也博得滿堂彩;《亂紅》也嘗試跨界,使用歌仔戲與崑曲交融對唱的模式,來貼近貼近文本因時代不同,而需要有所差異的需求,同時也營造不同戲種對話的可能性。同時也大量將現代劇場的敘事技巧應用其中,或是運用前後舞台交疊的小視窗,來讓兩個舞台上的情節展演開來、進而互動。當然,簡約又充滿現代感的舞台陳設與燈光設計,讓這齣戲真正成為一齣綜合藝術作品。

不過《亂紅》並非從崑曲本身的體制當中慢慢做變化,而是跳躍式地將不同元素拼貼在一起。最終卻不禁讓筆者困惑,這一齣戲到底是改編崑曲,又或者是現代劇場挪用崑曲的元素所呈現出來的作品? 這兩者界線的模糊反而無法似傳統戲曲那樣,留下動人的唱詞,又不似小劇場有著顯著的大鳴大放與突破。加上台灣演員本身基本的唱功與身段並非爐火純青,而這樣的求新求變,是否是逼不得已的選擇,仍須透過時間與其他作品來觀察。

《亂紅》

演出|二分之一Q劇場
時間|2015/12/10 19: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張弘的改編思維縱使可以被詬病,但裡頭的改動不也是他聽見的《桃花扇》的另一個敘事聲音?《亂紅》絕對「當代」,但楊汗如、吳雙等人何嘗不維持著他們努力承繼的傳統功底?這些本就不是一分為二的問題,都是「創作」為基準的不同取徑。(吳岳霖)
12月
28
2015
一本「桃花」,一部取得其「意」而不取其「似」構建出了新的劇本,一個走著傳統的路子,在唱念作打上堅持。二分之一Q劇場將舊有的文學發揮出最好的呈現。江蘇省崑劇院試圖詮釋出近似於原文本的樣貌。(林立雄)
12月
18
2015
現代人回顧政權傾頹更迭的歷史,應是抱持更多元包容的價值眼光,《亂紅》讓觀眾更貼近不同人物的性格想法,亦使我們對人與世界做出評斷時更多分同理心,並以寬廣視野回觀自我。(徐承郁)
12月
17
2015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
《閻羅殿AI手冊》或許不能算是齣完成度高的精彩作品,但它的確有意無意承襲了近年新編戲曲抑或跨界戲曲常見路線,以虛擬的陰間鬼界切入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試圖為傳統形式尋找述說當代故事的可能途徑
4月
17
2025
筆者以為《黃鶴樓》之看點乃在於演員如何將角色性格內化、使形神相合,此劇若非老將來演大抵也演不出精妙之處,而《周瑜歸天》則因做工繁重常為新秀練功劇目,此次劇目安排不僅僅在劇情的銜接,與演員特質亦有其適切考量。
4月
16
2025
這類型經典新製的演出,勢必面臨「技藝傳承-戲曲文本-觀眾品味」三者孰輕孰重?該如何重新取捨建構?筆者認為《漁樵歌》為經典嶄頭新詮釋,做了極大化的提煉與平衡。
4月
15
2025
《若沒有你,我還會是關羽?!》從命題可知這齣戲的靈魂人物除了名垂千古的武聖關公外,更加進了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和隨身誅敵兵器青龍偃月刀兩個角色;這後二角的真實存在形體,乃吾人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器」或「物」,是屬於哲學家所謂的「形而下」者
4月
11
2025
整個作品可以說是立意良善,也達成了將物件擬人化,並以此解構英雄神話的目標,但是在演出結構的安排上,或許還有調度完善的空間,使演出在戲中戲的架構中,能夠得到更密切的呼應
4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