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圖對話——《問美,雲知道》
9月
22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59次瀏覽

蔡佩伶(社會人士)

可能許多人認為《問美,雲知道》是專攻文青的歌仔戲引導。在這裡「文青」指向透過消費文化產品而凝聚的特定品味階級。無需否認節目卡司設定確實透露投向文青的目光。但我不願意把這個設定視為犧牲戲曲價值。回歸演出本身,重新定義《問美,雲知道》,看作現代舞者陳武康替當代觀眾整理的名角唐美雲個人專場,或許更容易理解創作脈絡。觀眾循著陳武康的提問,一題題走回唐美雲做戲初心。現代劇場軟化了戲曲的表演性,藉著現代劇場擅長的節奏調控與場面調度,歌仔戲被化整為零,讓大眾直接跨過戲曲閱聽門檻,即使完全不懂四功五法或行當差別都能輕鬆觀看。

 演出內含三段折子戲,點出歌仔戲與唐美雲的交會。第一折《張世真下凡》本質是人神戀故事。玉帝之女三公主愛上凡人,決心脫離天庭下凡與情郎相守;但遭到玉帝阻撓,派遣眾神祇緝拿三公主回天庭問審。折子主要擷取緝拿一段,緊湊武戲全由唐團青年演員擔綱,傳承意味濃厚;僅使用少數唱唸解釋人物行為動機。三公主是神,身手俐落不奇怪,但深剖三公主能頑抗車輪戰的原因,會發現其行為動機比起天兵天將單純受命更深沉。以一敵眾的行為刻畫出女神過人意志,背後還藏著女神對愛情及自由的響往,這樣的心理狀態相當符合人性。張世真自二層樓高的木桌雲裡翻傾身躍下,高難度做功令角色跳脫劇作原始的單一角色,展開多重象徵,她代表無數嘗試克服生命困境的堅韌女性,也代表戲狀元蔣武童的技藝/精神。《張世真下凡》是傳統古冊戲,只用了最單純的戲劇結構挑戰與克服,就完整了一個有普世情感連結的故事。觀眾和唐美雲共享她童年那場永不落幕的大戲。第二折《千里送京娘》開場前陳武康巧扮說書人速寫劇情,理解情節發展的觀眾更可能專注於身段做表,感受颯爽武生對上心有綺念小娘子的浪漫,聽生旦情絲在大段都馬唱詞裡蔓延;一桌二椅配上線狀的山形亭簷,從舞美向戲曲的寫意美學致敬,再現了生行演員唐美雲盛年的榮耀時刻。第三折《太真妃·招魂》以道士之眼一探帝王妃嬪的愛怨憎苦如何釋放。戲曲獨角戲最難就在不同行當必須鮮明切換,考驗演員應用外在程式並塑造角色內在的表演功底。唐美雲在一刻鐘內輕身游走在老生、苦旦和三花之間,單憑四功五法及聲腔變化就展現明確角色差異,綻放燦爛的劇藝光芒。

看著台上的唐美雲,我感受到華人的被動價值觀。親情驅動她做出抉擇,走上歌仔戲之路;她想過舞台會成為夢想之地嗎?甚至做戲也變成重拾親情連結的無聲呼喚。《問美,雲知道》所承載的,早已超出演員唐美雲的人生;跨界其實揭露出表演藝術市場的殘酷,觀眾如流水,歌仔戲和其他表演藝術同樣努力試圖求得一席之地,試圖與當代社會的大眾展開對話。「承傳統、創新局」是唐美雲歌仔戲團的一貫答案。可說他們無畏變局,面向大眾。《問美,雲知道》在舞台上形塑了當下的真實,終歸提供一種對話形式。

《問美,雲知道》

演出|唐美雲、陳武康、唐美雲歌仔戲團閃耀青年團、小咪
時間|2022/09/03 14: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
9月
30
2025
《鬧・NOW》不僅僅是對布袋戲的新嘗試,它實際上是以「鬧」作為方法的文化介入,改寫了戲劇中「正統」的定義:正統並非單一血脈的傳承,而是在衝突與協商中共存。
9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