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與音的身心共振《共鳴体》
12月
11
2020
共鳴体(動見体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5次瀏覽

鄭宜芳(專案評論人)


繼向約翰‧凱吉( John Cage)百年冥誕致敬的《凱吉一歲》(Dear John)後,動見体核心藝術家林桂如再次策劃全新創作《共鳴体》,同樣結合當代音樂、聲音裝置、肢體與劇場。如果2013年的《凱吉一歲》運用「解構」的方式,將聲音的展演過程與可能性讓觀眾看見;那麼2020年的《共鳴体》則是在聲音展演可能性的基礎上,將之向外擴及至聲波的振動和共鳴過程以及如何被看見與感知到。

走進表演場域,大型藍色鐵桶與海鷗翅膀狀雷板懸空吊掛,在燈光的照射下,是裝置也是樂器。演出中三位擊樂家敲打著各式日常生活物件(寶特瓶、杯子等)、地板、牆等創造不同質地的聲音與節奏,同時亦藉由聲響與聲波的振動,喚起觀眾對聲音所代表的象徵性的感知,以及聲音背後所內含的個人/文化記憶。如當鼓棒以刮、刷、互相敲擊等技法表現聲音時,也喚起日常生活裡使用免洗竹筷前互相刮竹筷子的聲音與動作。

遊走式的觀演方式讓觀眾參與成為表演的一部分,觀演之間經由信任的建立與分享,使觀眾願意自由的碰觸打擊樂器,或選擇鑽入鐵桶中感受置身在「共鳴」裡,或站在如海鷗翅膀般的大型雷板下,或伸手觸碰樂器感受聲波的振動,從而引起生理與心理對聲音內含的記憶的共鳴。此外藉由「震動式喇叭」(Surface Transducer)本身的震動幅度大小,讓不同材質的物件、樂器產生特殊的共鳴聲響,並在發出聲響的過程中使用大量的小珠子展現聲波的「振動」過程,亦促使觀眾想以身體的實際觸摸來感知震動帶來的身體感。如此設計亦讓機械因轉動發出的聲響,大型樂器的搬運,拖板車的聲音等等,在過程中變得合理與有趣。

共鳴体(動見体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除了探索聲響與振動,作品後段也充分運用作品前段逐步建立的物件─聲音框架進行挑戰。如三位擊樂家互相猜拳丟擲乒乓球,或是雙手在牆上的表演,作品前段是手拍打牆面,當後段再次出現且依然拍打,同時配合分散四方的樂器,有時拍打的聲音和樂器傳遞出來的是相符合的,有時則是聲音和動作是分開、錯落不一致的。然而,因為作品前段建立的聲音規則,此時觀眾會自動在腦海中補上想聽見的聲音。

如果說2013年的《凱吉一歲》是讓「整個表演空間成為鋼琴」(台新藝術獎年度評審林于竝語),將作曲的過程與聲音的產製透明化。那麼2020年的《共鳴体》則是讓整個空間變為聲波的共振體。經由時間這項元素的展延,透過凝視與共感,將聲音/音樂必須在時間裡擴延的必要性轉換成能夠被看見的感知。不同於《凱吉一歲》讓表演者身體的介入辯證音樂與舞蹈,《共鳴体》對於音樂與舞蹈的關係亦不再探索,肢體與聲音在此已不具辯證能力。反而是運用二十世紀以降,擊樂在發展過程持續擴闊的各式刮、刷、摩擦、敲打、拍擊等技法,和因演奏技法而帶出的動作。同時結合董怡芬特有的遊戲式肢體動作,讓整體展演的過程中一再地模糊日常與非日常動作,樂器與物件聲響的關係,以及動作與聲響之間的聯結,皆再再引起觀眾對於聆聽到的聲音/聲響的動搖與好奇。從而促使觀眾重新省視,重新探索物件與聲音,日常生活與聲響,以及被聲音/聲波所喚起的共鳴和身體感。

《共鳴体》

演出|動見体、王仲堃、自由擊
時間|2020/11/21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對「漫遊者劇場」一詞出現最初的認識,是黃思農從2016年開始創作一系列啟發自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漫遊者」概念。開啟由觀眾獨自遊走於城市角落的各個聆聽,不同於以往劇場以人為表現對象的基礎,沒有演員,只有聲音的「隱形」演出⋯⋯
11月
28
2023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夏至藝術節自2016年開辦迄今,已成雲嘉嘉新四個文化中心的指標性藝文活動。瀏覽節目單,雲林縣是現代與傳統兼具、嘉義市專走音樂會、嘉義縣主攻兒少劇作、新營聚焦傳統表藝。四館相互拉抬,推廣文化行旅,致力落實跨域目標。今年在新營文化中心共有八場節目開鑼登臺,我有幸觀看後五場,聊述演出觀察。
10月
02
2023
十年一瞬,沒有賣慘濫情,陳彥達、何瑞康 以一貫的漫才專業轉化辛苦疲憊的過程,觀眾在這十年裡找尋自己參與的座標,從十塊錢很多的時候,迪化街的方寸之地,到十年此刻,觀眾乘著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操縱的鞦韆,在笑點之間擺盪⋯⋯
9月
25
2023
我們沒有辦法拒絕這些感官刺激,比如裸體,或是光滑的手掌、膝蓋、小腿與絨毛地毯之間,皮膚與皮膚之間摩擦的聲音。我們需要對裸體──過去總是用來指涉自由的人的意象──的詮釋保持距離,才有辦法真正看見作品。
9月
22
2023
儘管「切割」、「破裂」、「凝聚」、「碾碎」各有不同狀態的張力,「警察」都像一個冷冰冰的句點,截斷了任何可觸發的想像;要如何想像警察?
7月
20
2023
聽他們勤務中削薄的個體性,如何在長跑中一點一點拾回⋯⋯;於此導演竟類比於編舞,其中技術性皆令身體柔順於「他者」的框架,陌異的生命經驗被帶回排練場,練習想像成為「他者」。
7月
19
2023
短短8分鐘展演,對滿身是傷的主體來說,似乎蔚為在土地.河海釋放與淨化的儀式;對想傳承母體文化、追求藝文職涯之人來說,又有怎樣的意涵呢?將開演之際,看著節目單以特殊字體強調「有與廣泛的社會聯結在一起嗎?」以及「這是『表現』的藝術」,讓人不禁戴上了這樣一副眼鏡,進到演出場域中。
7月
13
2023
當眾人於海風中共掀、共摺一塊帆布,遠遠看去也宛如「造浪」。當帆布對摺、平放在地,似乎又慢慢從「浪」轉變成通往未來的「路」。
7月
1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