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黎明與黃昏《美國 民主》
12月
25
2018
美國 民主(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 Guido Mencari)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45次瀏覽
范綱塏(社會人士)

1831年,法國學者托克維爾(Alexis-Charles-Henri Clérel de Tocqueville)與友人博蒙(Gustave de Beaumont),共同前往美洲大陸考察監獄制度,歷時九個月。歸國後,托氏將這段時間的調查與記錄,撰寫為《民主在美國》(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一書,分別於1835、1840年出版上、下卷。全書介紹了「民主」這一在19世紀的新興政體,上卷講述所以形成的自然環境與人民性格,在政治運作上的細項與特色,以及美國社會透過其他外制度來維繫民主政體;下卷則說明民主政體對美國人民、社會的影響。托氏在其著對於民主政體詳盡的解析(如美國聯邦制、法院行政、憲法內容),甚至對民主政體可能產生的負面結果(如中央集權、多數暴力、社會的庸俗化與均一化),讓該書出版近二百年來,一直是研究「民主政體」重要的經典。【1】

作為一個政治名詞,《民主在美國》的出版和日後「民主」在學術的研究與現實生活,有諸多的展現。除了人們熟悉以選舉、罷免為主的「代議制民主」,筆者所知近日也有團體推動民眾應當直接參與公共政策決策的「參與式民主」。顯見「民主」對當今的台灣社會,於大眾而言並非一個陌生的名詞。

前述所說的政治經典實踐,是在日常生活之中發展,然而在戲劇表現上該如何呈現?是吸引筆者對義大利導演羅密歐・卡士鐵路奇(Romeo Castellucci)《美國 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 )觀影的動機。

《美國 民主》一劇分為三大幕與兩大元素:舞樂、話劇。第一幕屬開場性質,十餘位身著白色軍儀裝的舞者進場,以跳躍的姿態在舞台中繞行,服裝上的配飾、鈴鐺,與背景的配樂發出巨大的聲響。接著舞者展開手中的旗幟,排出劇名「DEMOCRACY IN AMERICAN」後,繼續在舞台中跳躍,並以人數的增減,手中旗幟的字母排列,陸續拼出各種單詞以及國家名稱。最後在擊打一條從天而降的橫桿中作結束。

第二幕為話劇,分為兩段。前段的場景傳換到一片深夜的曠野,一位婦人將自己的嬰孩賣出,換取生活必需品。天明時,投影字幕接著顯示出,在印地安民族中有一稱為「歐及布瓦」(Ojibwe),接著兩位歐及布瓦人上台,以族語相互交談,討論著近日生活周遭的狀況,以及白種人來到此地的情形,也在交談中提其前一晚賣嬰的事件。交談結束,在幕落之前,演員將扮演印地安人的皮套裝退下,以裸身的姿態退離舞台。

進入後段,清教徒農莊夫妻伊莉莎白與納森吉爾開墾歸來。兩人的對話中得知,在美洲大陸初初開墾的兩人,此次作物是欠收的,令妻子感到不安。丈夫要妻子不要灰心,只要虔誠的和主祈禱,堅定的信仰主,一定會度過難關的。但焦慮的妻子並沒有因此而安心,反而認為他們的信仰是否出了差錯。在丈夫帶領一番禱告之後,妻子突然說出,她在平時咒罵「主」的事實,更表示只有在咒罵「主」的過程,她才真正感受到「主」的存在,令丈夫相當驚恐,連忙阻止妻子瀆神的行為與失控的情緒。

接著進入到本幕的高潮:妻子突然口吐鮮血,撕扯自己的衣物,如著魔般的說著印地安語,大聲咒罵著「主」,事後卻完全不知道自己方才發生了什麼事。待妻子冷靜之後,教會成員突然來到農莊,對於這戶人家突然多出的生活用品表示質疑,並要求他們在週日來到教會接受懲處。在妻子頹然的跌坐在地上,丈夫焦慮地走出農莊,結束第二幕。

最後一幕,舞台前方的紗幕落下,產生觀眾視覺的模糊,營造出虛幻、夢境的意象,跌坐在地的伊莉莎白原先看著陸續登場的舞者起舞,接著退去全身衣裝,裸身與舞者一同共舞。舞者也陸續退去衣裝,同樣以裸身姿態,圍成環形起舞,最後演員舞者陸續穿著黑長袍與白裙,手持類似火把的道具,蒙上面紗,在舞樂之中退場。最後結束的一幕,從天而降兩組巨大的機械手臂,配上如號角般的音樂,給人一種天境、天國的形象,直至幕落。【2】

就戲劇元素而言,《美國 民主》有兩個部分可以去討論。其一是語言與文字:如同《百年孤寂》所說的「世界還太新,很多事物來不及命名,必須一一用手去指」,作為萬物之靈,掌握了語言與文字的人類,也以此做為理解與定義世界的方式。舞者們透過字母順序的拼湊,讓觀眾聯想單字後的意涵,觀眾也透過導演提供的歷史紀錄投影,了解美國建國中的重要時刻,印地安人透過英語來理解白人移民的行動,墾拓的移民透過祈禱,甚至無法理解的「靈語」,來理解上帝的意旨。同樣的「民主政體」也從誕生到這二百餘年之中,被各個民族透過各種語言與文字,去理解與定義,也被賦予各種不同的理解與定義。

其二是身體:筆者個人感覺本劇的身體意象有很豐富的內涵,尤其是舞者的身體,首先是服裝上,開幕的軍儀裝,給人感到秩序與威嚴;第三幕的紅色長袍與金色配飾,帶有宗教、神祕與迷幻,最後舞者身著的黑衣白裙,讓筆者聯想到鄉間的農人,他們既有生活的理性,卻又虔誠的信仰的不可名之的超自然力。其次是裸身與舞蹈,本次舞蹈取材多國家的傳統舞樂,因此有許多的舞步視圍成環形的律動,而裸身象徵著生命的原初活力,也象徵著對現實的反叛與突破。【3】

但如果通篇觀賞下來,很容易對戲劇內容與劇名的關係產生迷惑,筆者觀劇當天,在映後座談時,即有長居美國的觀眾提出:本劇既不見民主、亦非美國現狀,如何名為「美國民主」?筆者認為,從前述所提的語言文字與身體兩個元素,本劇所成呈現《民主在美國》原著的內容,主要在於前篇章節所言「民主發生」的環境介紹。在原著中,讀者看到的,是充滿希望的美洲大陸,地廣人稀與豐沛的資源;但是劇作展現了在拓荒的過程中,其實是充滿著失望與挫折,才有了反叛與回歸原出的舉動,令人聯想到清代初期,客籍來台墾拓的移民創作〈渡臺悲歌〉:先民懷抱希望來台灣開墾,卻因各種惡劣的自然環境與本島原住民的衝突,命殞他鄉、埋冤異地。「民主」在美國本地亦經歷了內戰、政治斡旋、先民的墾拓失敗,也因為這段「黎明前的黑暗」,才有今日所見的「民主政體」。

經歷了二世紀的「美國民主」,在資訊時代的今天,陸續出現一些費解的弊病與令人錯愕的現象,當時托氏所提出的負面發展預言,也一一的浮現,這個一度做為衝破王權政治的新興政體,如今也開始受到了挑戰,如是,站在「民主的黎明」面前,思考當「民主的黃昏」來臨時,該如何去面對,是今日人們對於托氏的思考,應當接續的責任。

註釋

1、《民主在美國》一書摘要摘自《西方政治學民著提要》,余可平主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頁200。

2、劇情摘要摘自筆者觀劇記憶以及鴻鴻著《卡士鐵路奇〈美國 民主〉面面觀》,收自《大劇報-NTT POST》,2018年11.12月,第15期。頁5。

3、語出2018年12月09日,映後座談,助理導演解析裸身在本劇的意義。另外海內外也有許多反戰、聲援動物權、抗議環境議題的運動,以裸身進行抗議。例證可見:https://www.damanwoo.com/node/23604

《美國 民主》

演出|拉斐爾藝術合作社
時間|2018/12/09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中各角色有冤,有怨,無論是女兒無情誤解了父親,妻子無意外遇造成了悲劇,女學生無心害死了老師,如果這些冤結要解決,就必須被打開,才會有可能痊癒。做為女兒的陳怡靜活在惡夢中,反覆輪迴,直到遇見黃巧雲。⋯⋯德國學者韋伯(Max Weber, 1864-1920)談到宗教團體,其領袖經常有克里斯瑪特質(charisma),這來自基督教傳統,象徵得到上帝的幫助,造就跟一般人不同。
11月
30
2023
《神諭之時》編導在這趟從百年後的未來,回返當下的旅程中,以神秘學符碼,交織穿插在連結歷史現實的物件(寶特瓶與幻燈片)與事件(月光社區反迫遷與WDI獨立運動)的脈絡中,建構一則我們並不陌生的末世寓言——先進科技的發展,無法阻止生存環境的崩壞、人類社會的沈淪(確確實實地沉入地下),而這一切都肇因於反覆發生的災異。
11月
29
2023
俗套,乍聽負面,卻是編劇的絕佳手筆。編劇鄭國偉來自香港,《好日子》也為香港話劇團而寫;但場景轉換後仍有效符合臺灣,並與觀眾達到共鳴——這其實就是俗套的功能。
11月
29
2023
從舞台意象來說,導演將「盈虧」的概念發揮的淋漓盡致,整合了繽紛的燈光與壓低視覺的燈桿、肢體,提煉了潛藏在亂世中的焦慮和紊亂⋯⋯
11月
29
2023
藉由疫情這柄放大鏡,讓原本隱形的邊緣立體而真實的跳了出來。以失業社畜變成愛情事業兩得意的人生勝利組為基準,對比主流價值之外的議題。穩定收入與彈性自由的工作,社交無礙與社交恐懼、異性戀與(偽)同性戀,財富焦慮、情感焦慮、階級焦慮⋯⋯各種焦慮迎面襲來⋯⋯
11月
28
2023
面對「跨性別不是存在,只是創作議題」的戲劇產業,出校園連徵選機會都沒有的表演學研究生涯。不用解釋性別,也不被理解存在的助選員職涯。雖然不用解釋,其實解釋也沒用的社會人生活。
11月
27
2023
「保持清醒,非常重要⋯⋯」,這是在《一個沒有神的地方》開場,表演者用饒舌在提醒著觀眾⋯⋯ 創作者選擇以麥克・艾佛(Mike Alfreds)創立的說故事劇場(storytelling theatre)形式,以及《灰姑娘》、《傑克與魔豆》、十五世紀的《愚人船》情節和形象相互交糅、提喻和移植,來道出東南亞移工群體,包含非法黑工、遠洋漁業工人、外籍家庭看護工等,在勞動現場所遇到的實相。
11月
22
2023
《一欉樹仔》建立出視覺上的自然空間擬態,卻又能從其中看見布料、不織布、毛線的材質差異,看見硬挺或柔軟、細緻或粗糙、滑順或毛絨絨的質感差異,看見心曠神怡、幽暗隱微、暗夜可怖、生機盎然的氛圍差異。整座手工布質立體森林,激發筆者從視覺到觸覺,甚至到體感的感官想像力。從一座布製森林,體驗千年台灣杉林的生命經驗。
11月
14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