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旻鈺(專案評論人)
踏入音樂廳的你,或許是對演出者心生好奇,又或者僅是被樂器間互相牽引的魔力所吸引而來。《好久不見》選擇了一系列以單簧管、小提琴與鋼琴編制的三重奏曲目。單簧管獨特而個性化的音色,與弦樂一同奏響旋律、穿梭在鍵盤樂器的和聲時,如同一道燦爛的光芒在昏暗的音樂廳中閃耀著,以一股無比強大的力量喚醒了觀眾內心深處的赤子之心。
因交通意外,可惜無緣聆賞到米堯(D. Milhaud)《小提琴、單簧管與鋼琴組曲,作品157b》(Suite Op. 157b for Violin, Clarinet and Piano)。史特拉汶斯基(I. Stravinsky)《(士兵的故事)小提琴、單簧管與鋼琴三重奏》(Suite from L’ Histoire du Soldat for Violin, Clarinet and Piano, arranged by the composer““)便成為入座後讓人驚喜的開場:樂曲的齊奏俐落精明,鋼琴家潘祖欣的穩定律動搭配小提琴家林天吉精準的撥弦、單簧管家林士偉樂音之間的豪邁搖擺,軍人踢正步、呼口號的整齊劃一的畫面立刻映在眼前。雖在〈小型音樂會〉(“Petit Concert”)中,三人對樂曲行進的氛圍產生不同意見,片刻的猶豫使得音樂在開頭受到拉扯,但由於保持默契的持續演奏,讓這點尷尬閃瞬即逝。
經歷〈魔鬼之舞〉(“Danse du Diable”)繁雜又不斷重複的動機後,哈查度量(A. Khachaturian)《小提琴、單簧管與鋼琴三重奏》(Trio for Violin, Clarinet and Piano)成為層次分明、音色豐富的聆聽焦點。林天吉持弓的手臂穩定,讓小提琴在極致的控制下扎實地掌握了樂曲所蘊含的高尚情感,而給予夥伴拍點的肢體與神韻,也透露出他身為指揮的精悍。林士偉吹奏單簧管的力度拿捏適宜,面對大幅度的旋律變化時也能保持彈性、雕琢出顆粒分明的快速音群,好為樂曲賦予優美與活潑的風貌。在這段音樂中,潘祖欣展現了出色的支援和調節能力,特別是當小提琴和單簧管同時發出高亢的聲音時,他的演奏不疾不徐地以少量的漸強做力度變化,不僅給予了兩位夥伴可靠的臂膀,更確保了音樂的張力不會失控。尤其〈中板〉( “Moderato”)一段優美的民謠曲調從鋼琴的低音出發,接著所有樂器專心致志、和諧的對唱,聲響在舞台的三角地帶中醞釀發酵,鋼琴家藉著輕柔的觸鍵以及雙耳調整每一次彈奏的意象,讓人渴望這條美麗的旋律能夠不斷地演奏下去。
團隊選擇了一種從容舒適的速度來詮釋巴爾托克(B. Bartók)的《小提琴、單簧管與鋼琴的對比》(Contrasts for Violin, Clarinet and Piano),藉此凸顯出樂器細膩的音色變化。神秘、疑惑的情緒自鋼琴的和聲和小提琴的撥弦中掀開帷幕,而單簧管將龐大的吹奏技巧展現得淋漓盡致,共構一場屬於所有人對聲音的奇幻探險。三位演奏者的聲部看似獨立,卻因處在相同的演奏氣場之中,節奏及音型的相互模仿使得每個音符關係緊密。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Sebes”)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相較大人時常被外界瑣事與責任干擾,音樂廳裡眾多的孩子們屏住呼吸、專心聆聽著音樂,與舞台上的音樂家們形成了美好的共鳴。林士偉、林天吉與潘祖欣的演奏,將人與人相處的圓滑感與默契,以及聲響最好玩的狀態呈現出來。「相同的呼吸與相同的想法,我們練習的是一種情懷。」誠如林士偉在社群媒體所言,天底下還有何等趣事,比得上與充滿信賴感的好友一同在真摯的音樂裡敘舊、相視而笑呢?
《好久不見》單簧管三重奏音樂會
演出|單簧管:林士偉、小提琴:林天吉、鋼琴:潘祖欣
時間|2024/03/30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