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芭蕾,跳出芭蕾《莎替之夜》
10月
22
2012
莎替之夜(台北首督芭蕾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99次瀏覽
李時雍

月前應《PAR表演藝術》之邀,就「身體論」企劃,訪問舞者時雅玲,談了許多關於演出、疼痛與治療的問題;談了她在舞蹈形式之間,在受傷經驗,或懷孕生子的前後,每一次,面對自「身」,回想和找尋不管是重心、線條、肌肉,她所謂「對的身體」。

記得那天最後問時雅玲,所以對妳來說身體又是什麼?「身體,是很誠實的。」她說。像個孩子。當重心偏移,積習成痛。誠實地,令她察覺對於一個舞者,舞蹈形式和身體的獨特關係,及轉換間所面對的細緻差異。時雅玲提到正在排練的《莎替之夜》,係另一次在芭蕾的基礎上嘗試「跳出」芭蕾的作品。

延續《玩芭蕾》和《四色風景》系列,首督芭蕾舞團確持續展開芭蕾語彙與呈現形式的可能性。

從 《莎替之夜》中編舞徐進豐藉用二十世紀初法國作曲家Erik Satie極簡約的合聲和樂句;從空間上,開場舞台一盞一盞接續亮起復暗滅的燈光所圍成的幾何方框,及其所對於舞者動作動線的形式制定;以至其後在群舞中破格展開空間中的對角多角對應;從身體與樂句之間嚴整的構成,到隨旋律顫音所發動的不規則顫動,都可見,編舞者意圖地在芭蕾的造型上,加入大量與地板或與他人相互托載或跌落的關係,以戲劇情境,如鏡像(並將時間空間化)、甦醒、交際場,或下半場的多段雙人,結合日常性的、現代感的語彙,自形式的動作和主題中展開。

及至Satie〈Gymnopédie No.1〉旋律揚起,如窗帘間落下晨光,如舞台上方靜謐落下的暈黃,所有舞者或側或背地靜立著,圍作小小的光的範圍。居中獨舞者時雅玲蜷縮成彷若Child's Pose之姿,如醒如睡,動作復回樂句的極簡,幾乎非舞,指尖迂緩舒展,彈鍵般,經過復醒的身上。承續的下段在曲身成枕的舞者之間輕躍地移動。在獨舞者極靜寧的與芭蕾延展的張力和角色詮釋下,兩段solo成為 《莎替之夜》中最好的段落。

下半場反而囿限於戲劇性的形式主導(皆是雙人如默片般的詼諧關係所展開的動作主題)而過於平板重複,似也逸離無涉了Erik Satie旋律主調,而彷彿另一齣作品。

其中,因而突顯了編作幾個主要問題:何以Satie?又是否得以藉由Satie面對古典樂形式的創造性語言,帶進芭蕾「改造」(徐進豐語)的問題,而非只是作為編舞上的襯景?在嘗試跨越芭蕾的動力造型的同時,思考他種身體語彙或演出形式的引入與芭蕾內在間的關係?在舞者轉換的細緻差異中,看見「跳出」的可能性或限制性?

「現代舞跟芭蕾的身體是有衝突的。……芭蕾舞者的重心比較高,現代舞者很多動作要去地板,重心會比較低。」「芭蕾是由很多舞姿形成,然而裡面的力量不是像外在那樣框著,身體的精力和張力一直是無限在延伸。」我想起時雅玲如是對我說到所以專注回到芭蕾的原因。或正是在此更專注於芭蕾的肌肉線條到重心姿勢,以至內外在力量的基礎上,在身體與形式的動力關係,和每一細緻差異的前提裡,首督及其《莎替之夜》若想跳出芭蕾,更要跳出芭蕾。

《莎替之夜》

演出|台北首督芭蕾舞團
時間|2012/10/17 19: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