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勝有聲《死刑犯的最後一天》
2月
08
2017
死刑犯的最後一天(褶子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9次瀏覽
吳政翰(專案評論人)

近年來,社會上關於死刑存廢爭議不斷。擁死者相信極刑帶來和平與救贖,訴諸以牙還牙、以暴制暴的力量;廢死人士將犯行的成因回歸到社會、家庭、個人所串起的複雜結構來探究,亦回歸人權角度思考:罪行者不僅是「犯」,也是「人」。《死刑犯的最後一天》劇名清楚直白地表示,內容是關於罪犯行刑前的最終旅程,全篇以死刑犯為敘事核心,切入觀點以人為本,而在關照人性微渺的同時,無疑對當今死刑論戰一片喧嘩中,拋出了立場鮮明的聲音。

戲一開場,聚焦於死刑犯的生活起居,以低限的戲劇感勾勒出平淡的日常感。舞台長窄,框限出狹隘的牢房空間,在這陋室裡,一位死刑犯(陳以文飾)自床上起身,作操,晃步,讀書,睡覺,躺了又起,起了又躺,燈光亮了又暗,暗了又亮,動作重複,日復一日,瀰漫著無聊也無人能聊的孤寂。也由於舞台距離觀眾非常近,演員的神情、肌理、皺紋、呼吸皆清楚可見,細膩地刻畫著人的血肉樣貌。

同時,在這一大片寂靜之中,所有聲響皆顯得特別清楚,不論是拖步、腳鐐、鐵門開關、電扇運轉等,甚至呼吸,這些自然聲響所串起的音場,形塑了整體空間感,使之更為立體、更為封閉,並且像是對應、承載著角色狀態的空寂,迴盪於整個現場。這些種種自然的軌跡,不僅隱隱顯露出這位劇中未曾提及其名字的死刑犯,在未建立其犯行脈絡之前,生而為人的共性,也以無事、無聲、無聊的步調,將死刑犯的最後一天拉展得漫長。

在一片沈重的氛圍中,穿插了幾則輕鬆橋段,如舊識來訪、獄卒視察,言談妙語如珠,調性幽默詼諧,淡化悲重氛圍,以輕喜手法達到緩解效果(comic relief),而此二角由同一人飾演(黃建豪),變換的角色狀態也與此單一的空間形成對比,稍稍跳離整體延續下來的侷限和壓制。

然而,一時緩解並非永久逃脫,不久後再度回到單一的牢房、落寞的角色、日常的行為、壓抑的氣氛,重歸原點,前後反差的張力加劇了現今的孤寂狀態,卻又好似方才所歷經的種種一切皆如夢一場,抑或孰真孰假難以確認。隨著時間和空間軸線彷彿都被虛化,隨著這今夕是何夕、台上的「我」究竟在哪、「我」又是誰等人生叩問,隱隱帶出了存在主義式的悲涼。

全戲以不少無聲的篇幅,幽微地帶出了無聲卻深刻的戲劇張力,只不過當音量從無聲切到有聲,把未說的戲都說滿了,也說多了。死刑犯與友人對話時,質樸而平實,生動而自然,卻在時而充滿道理的深論、時而富饒哲思的獨白中,用字文氣偏重,語言處理略顯僵化,體悟過於直接,完全訴諸口白,甚至趨近劇末,十分突然地將在場一個個觀眾的即時影像緩緩投射於角落,像是以觀眾的自由對映死刑犯的禁錮,亦像是暗指觀眾狀態不過是猶如劇中所言:「每個人都被宣判了死刑,只是無限期緩刑而已。」整體內容思想辯證過程偏向言語化、教義化,而非將之好好入戲(dramatize),加上背景多處出現基調惆悵的音樂旋律,主導氛圍,感動先行,渲染悲傷,使得全戲發展下來不斷遊走於耽溺、說教的危險邊緣。

因此整場下來,全戲的意義大於行動,有聲的說理、動情不若無聲的靜謐來得響亮,前者費心費力未如後者無為而動所顯露的張力來得強烈,甚至有時前者的鑿痕反而破壞了後者的純粹,雖說在這個功利至上、階級分化的世代裡,此劇立足人文關懷的起點與放眼存在主義的視角,仍有其值得深省之處。

《死刑犯的最後一天》

演出|褶子劇團
時間|2017/01/14 19: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烏梅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場的所有元素可以幫助與成就敘事,然而回歸到表演,我可能需要一個立場,這立場並非劇本到底支持廢死與否,而是表演者他們如何說話,如何行動,如何讓自己維持在這個情境之中。 (劉純良)
2月
06
2017
每位演員都在盡力詮釋那過於薄弱的劇本時,反倒形成將不合理發揮至最高張力的荒謬感,觀眾想要進入演出創造的世界,卻不得其門而入。(湛茂琳)
1月
20
2017
就文本而言,幾乎可以說是一齣站在「廢死」立場下後設完成的作品。一切的安排、語言似乎都太過合理、太過理性。就算挖掘出感傷,那也僅只能夠做為一曲低迴不去的「後設」悲歌,而激不起更多的真實情緒與討論。(林立雄)
1月
16
2017
受害者家屬,從靠近監牢的長型舞台進出。從靠近監牢的那端進出的受害者家屬,企圖用空間隱涉的「非自願性」,表現出一個自由人,因為親人性命被陌生人奪去後,才被迫與囚犯開始產生連結,而不得不出現在此的矛盾狀態。(羅家玉)
6月
24
2016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