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了爵士風,少了戲曲味《美男子竇蓮魁》
3月
09
2017
美少年竇蓮魁(大稻埕戲苑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49次瀏覽
邱千溢(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班)

就節目名稱而言,是部標榜「歌仔戲」與「爵士音樂」融合的跨界作品。

臺灣坊間對於「爵士音樂」的認知與真正的「爵士音樂」有所出入,大眾常把流行歌誤認是爵士音樂的一種音樂類型。根據《葛洛夫音樂字典》對爵士音樂的解釋,有三個要點:一是20世紀由非裔美人語彙為主發展出傳統音樂表演型態。二是具有創造性且即興,不完全固定內容的表演形式。三是,旋律、和聲以藍調音階為主要架構,節奏著重切分音的強弱、頑固循環與靈活的節奏所構成有搖擺風格(Swing)的爵士句型。在此劇《美男子竇蓮魁》標榜著「爵士歌仔調」,想必著重於「爵士音樂」的呈現,筆者也因此期待著音樂設計者將兩種不同文化產生的音樂類型,進行跨文化、跨樂種的結合。

音樂設計柯智豪在此劇的現場樂團安排了鍵盤、爵士鼓、電貝斯、電吉他與電子音效,聽覺上明顯是大量的使用合成器的電子音色,雖然呈現出豐富的背景配樂、跳脫傳統戲曲音樂的氛圍與華麗的和弦堆疊,可惜如此安排,失去戲曲樂器音色的真實性。捨棄傳統文武場四大件基本樂器該有的屬性,更缺少戲曲音樂原有的情感與彈性。

而全劇的音樂風格,呈現「混搭」的味道,唱腔部分經過精心的編排。像是出現三次的【兄弟調】,有著明顯的不同詮釋,堆疊出不同的情緒,第三次的再現手法更使劇情達到高潮。根據不同演員,在唱腔上的旋律走向,設計出演員個人的專屬主題歌曲。如男女主角演唱的【竇蓮魁調】與,【莎樂美調】,使用在頭次出場與劇終時,個性風格強烈。針對演員量身訂做主題曲,是當代新編歌仔戲時常使用手法之一,但作曲者對於演員嗓音條件不夠熟悉,導致部分唱腔音域過低,演員遇到唱段的時候明顯無法掌控,也讓「量身打造」失去意義。

爵士元素與歌仔戲唱段的融合較為明顯出現在【任性情】、【夜鶯調】、【兄弟調】等幾個唱段。【任性情】使用了walking Bass明顯的低音以一拍一拍的行走節奏,而高音樂器有固定的和絃進行。【夜鶯調】利用swing以每拍三連音的伴奏型態融入了唱段,接近slow rock,但音色出現「那卡西」的錯覺,也未見演員唱出爵士音樂的即興放鬆。【兄弟調】的出現有三次,帶著爵士音樂的元素是在第二次出現時,神似slow rock感,很難界定是爵士音樂的融入,還是搖滾音樂的元素。

其劇情結構,與原著王爾德的《格雷的畫像》、王大閎譯寫《杜蓮魁》架構差距不大,劇情整體流暢。在投影字幕上未註明分場名,而是透過投影的背景,傳達換場的效果,既簡單也是相當有趣。如上半場的太陽寫真場、路邊場景、櫻花劇場(一桌二椅)、太陽寫真場,下半場的報章雜誌敘述年代的轉換、歌廳、竇蓮魁自宅、歌廳、二十年後的太陽寫真場等。而最後將近十分鐘的微電影也相當特別,透過豐富的投影內容以及多媒體與演員的互動,讓華麗的視覺清楚地表達更多劇情當中的情緒轉折,是多媒體與戲曲很好的跨界結合。

大稻埕戲苑舉辦青年戲曲藝術節至今已經第四屆,透過這樣的平臺,吸引年輕族群投入,讓青年戲曲人展現無比的創意,也讓傳統戲曲有更多樣貌的呈現。但是在「跨界」結合的風潮中,是否更應該深入了解各個元素的精髓再進行融合,否則流於「拼貼、混搭」將失去創新的意義。

《美男子竇蓮魁》

演出|正在動映有限公司
時間|2017/03/05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爵士融入進歌仔調,不古、不新卻賦予了這部爵士歌仔調新的生命與面貌。不過,在音樂創作與編腔上仍存在著再修正的可能,特別是歌仔戲用的閩南語,在演唱的「聲調」與音樂的編寫上之間仍有不少衝突之處。 (林立雄)
3月
09
2017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