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與外,自我與他者之間《我.不是我》
9月
13
2017
我・不是我(韻鈴舞蹈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83次瀏覽
戴君安(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韻鈴舞蹈團2017年度製作《我.不是我》由賴翠霜指導,並與三位舞者方士允、蘇琬婷、陳欣宜協力編創而成,在原生劇場展開一場探索對於個人定位與認同的當代舞蹈劇場。看似簡約的舞台設計,卻運用了精緻講究的影像與音效;而看似單薄的三人舞蹈,卻演繹著複雜的心靈剖析與自訴。

舞台上,一張白色的床及白色的一桌二椅,在黑盒子劇場中顯得特別突出。背幕飛走後的黑牆赤裸而顯得巨大,黑白斷續的光影投射在貼著牆的三人,從局部的足光,移至頭部、半身再到全身。他們好像置身在古老的黑白電影中的演員,影像則有如下著小雨般的模糊。並列的三人先是轉頭,再左右扭動,蹲下再起後,動作稍微放大至右腳畫半圓,乃至意欲脫離彼此的羈絆,身體朝著不同方向延伸,但卻被牽住的手拉回並列的位置,在悠然的音樂聲中,隱藏著三人行的擁擠與無奈。

悠然的樂聲結束後,隱約傳來話語聲,也像是從街道上傳來的吵雜人聲,音量由窸窸窣窣漸至擴音播放。三位舞者也像化身為路上行人般,陸續拿出太陽眼鏡、外套、公事包、帽子、假髮等物件,他們不斷地更衣變換身分,似乎要在這過程中尋找自己的定位,而那些物件即成為身份替換的符號。就在他們數度交換位置後,漸漸地傳來陣陣歌聲,取代了先前的話語聲。三位舞者的關係自此又開始陷入膠著,有時三人前後連成一體,互相為彼此換裝;有時則散開自行遊走,彷彿互不相識。

接續的光影幻象中,似乎反映了兩個女人之間的糾纏。一道光照在陳欣宜的雙腳上,接著便看到蘇琬婷一手拿著手電筒,照著陳欣宜的頭,另一手則撥弄她的髮絲。陳欣宜的肢體有時沿著牆邊延展,有時局部扭動,或是手指輕彈,所有動作在光照下呈現各式各樣的影子,像是詭譎難測的抽象圖騰落入萬花筒中。陳欣宜離開牆邊,四處走動時,手電筒也跟著如影隨形,在忽長忽短或忽圓忽狹的光圈中,她們彎曲的身體和抖動的手在爬行的路徑、蹲下立起的瞬間,人影互動的光景飽滿的填塞空間裡的縫隙。在各種語音交疊的背景下,她們的疑惑在空氣中迴盪,似乎在尋求自我定位的同時,也在尋覓互為依靠的臂膀。

每位舞者都各有至少一段獨舞,每個段落也在他們交替進出中無縫銜接。然而當孤獨的三人湊在一起時,卻流露著似曾相識卻又不曾心靈與共的陌生感,這些都隱含在交換座椅時的漠然,或是推椅子給另一人時的淡然。無論是獨舞或是共舞時,他們奮力的表現自我,但是每一個外顯的「我」似乎也受到另一個內隱的「我」質疑,於是四肢朝向不同方向拉扯,身體不斷滑移至不同對角試圖尋求平衡點。牆上、地上的身影像是擺脫不掉的惡咒,手腳越是掙扎,魔靨越是擴大、猙獰。幻化的光影令人暈眩,使得觀者也可能陷入迷惘的漩渦中,自擬為場中人,彷彿眼前所見是自己內心的掙扎。看來是賴翠霜的牽引,讓整場疑惑的情緒從台上漫延至台下,放眼望向四周,台下部分群眾的情緒隱然跟著台上人一起糾結。

方士允的獨舞,無論是在床邊宛如幻聽之態,或是飲酒後的醉態,都能將身體的內蘊表露於外。拄在床邊的他,思忖之餘的手腳伸展,有如意欲抓取夢中之物而不得之;滑動在床上時則像是在輾轉難眠之夜的翻滾不定;側身掛在床沿或是瑟縮在床腳時,卻又像是形體悖離的孤獨靈魂。在另一段獨舞中,他拿著啤酒罐搖晃的踩著踉蹌的腳步,走進觀眾席後又走回舞台上,重複的褪下又穿上醒目的紅外衣並和它對話,十足沉醉在自己的異想世界。當喘息聲響起,他褪去上衣和長褲,宛如一個人在自己房裡的模樣,此時他看來更形孤獨,搖晃的身體有如甩不掉寂寞的侵襲般不停的移動,但活動範圍卻僅止於在兩張椅子間的距離。

蘇琬婷和陳欣宜的獨舞也各有其個人色彩,突破過去幾場演出中較為平淡的表現,此次兩位女舞者都有如打開了心房的秘密之門,將潛藏已久的內層底蘊剖露於外。背牆上進出後台的門板成了她們的塗鴉板,塗鴉的過程則像是一段段自我解放的療程。她們將皮箱裡拉出的衣服一件一件穿上,好像來自社會或家庭等各方面的束縛層層裹在身上,隨後又將衣服剝除至近乎精光,試圖讓身心從外來壓力的期許中解脫,而她們的身體在穿脫之間,放出大、小、強、弱、輕、重不等的直接放射或迂迴環繞的能量,讓小小的黑盒子宛如膨脹到即將炸開蓋子的悶鍋。

可是,最後一段似乎有點畫蛇添足,也和前面段落的情緒相去甚大,或許內中有著我看不明白之處,或許他們希望在黑暗面過後想要轉成較為歡樂的氣氛,也或許只是想要加入天外飛來一筆似的結局。或許,在進入最後一段前,銜接處的轉折可以多點鋪陳,也或許,這就是「我」故意留的伏筆,讓這從深刻的底蘊翻轉而出的舞作之末,插入見「我」是「我」;見「我」亦不是「我」的機鋒吧!?

《我.不是我》

演出|韻鈴舞蹈團
時間|2017/09/09 19:30
地點|臺南市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