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與外,自我與他者之間《我.不是我》
9月
13
2017
我・不是我(韻鈴舞蹈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23次瀏覽
戴君安(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韻鈴舞蹈團2017年度製作《我.不是我》由賴翠霜指導,並與三位舞者方士允、蘇琬婷、陳欣宜協力編創而成,在原生劇場展開一場探索對於個人定位與認同的當代舞蹈劇場。看似簡約的舞台設計,卻運用了精緻講究的影像與音效;而看似單薄的三人舞蹈,卻演繹著複雜的心靈剖析與自訴。

舞台上,一張白色的床及白色的一桌二椅,在黑盒子劇場中顯得特別突出。背幕飛走後的黑牆赤裸而顯得巨大,黑白斷續的光影投射在貼著牆的三人,從局部的足光,移至頭部、半身再到全身。他們好像置身在古老的黑白電影中的演員,影像則有如下著小雨般的模糊。並列的三人先是轉頭,再左右扭動,蹲下再起後,動作稍微放大至右腳畫半圓,乃至意欲脫離彼此的羈絆,身體朝著不同方向延伸,但卻被牽住的手拉回並列的位置,在悠然的音樂聲中,隱藏著三人行的擁擠與無奈。

悠然的樂聲結束後,隱約傳來話語聲,也像是從街道上傳來的吵雜人聲,音量由窸窸窣窣漸至擴音播放。三位舞者也像化身為路上行人般,陸續拿出太陽眼鏡、外套、公事包、帽子、假髮等物件,他們不斷地更衣變換身分,似乎要在這過程中尋找自己的定位,而那些物件即成為身份替換的符號。就在他們數度交換位置後,漸漸地傳來陣陣歌聲,取代了先前的話語聲。三位舞者的關係自此又開始陷入膠著,有時三人前後連成一體,互相為彼此換裝;有時則散開自行遊走,彷彿互不相識。

接續的光影幻象中,似乎反映了兩個女人之間的糾纏。一道光照在陳欣宜的雙腳上,接著便看到蘇琬婷一手拿著手電筒,照著陳欣宜的頭,另一手則撥弄她的髮絲。陳欣宜的肢體有時沿著牆邊延展,有時局部扭動,或是手指輕彈,所有動作在光照下呈現各式各樣的影子,像是詭譎難測的抽象圖騰落入萬花筒中。陳欣宜離開牆邊,四處走動時,手電筒也跟著如影隨形,在忽長忽短或忽圓忽狹的光圈中,她們彎曲的身體和抖動的手在爬行的路徑、蹲下立起的瞬間,人影互動的光景飽滿的填塞空間裡的縫隙。在各種語音交疊的背景下,她們的疑惑在空氣中迴盪,似乎在尋求自我定位的同時,也在尋覓互為依靠的臂膀。

每位舞者都各有至少一段獨舞,每個段落也在他們交替進出中無縫銜接。然而當孤獨的三人湊在一起時,卻流露著似曾相識卻又不曾心靈與共的陌生感,這些都隱含在交換座椅時的漠然,或是推椅子給另一人時的淡然。無論是獨舞或是共舞時,他們奮力的表現自我,但是每一個外顯的「我」似乎也受到另一個內隱的「我」質疑,於是四肢朝向不同方向拉扯,身體不斷滑移至不同對角試圖尋求平衡點。牆上、地上的身影像是擺脫不掉的惡咒,手腳越是掙扎,魔靨越是擴大、猙獰。幻化的光影令人暈眩,使得觀者也可能陷入迷惘的漩渦中,自擬為場中人,彷彿眼前所見是自己內心的掙扎。看來是賴翠霜的牽引,讓整場疑惑的情緒從台上漫延至台下,放眼望向四周,台下部分群眾的情緒隱然跟著台上人一起糾結。

方士允的獨舞,無論是在床邊宛如幻聽之態,或是飲酒後的醉態,都能將身體的內蘊表露於外。拄在床邊的他,思忖之餘的手腳伸展,有如意欲抓取夢中之物而不得之;滑動在床上時則像是在輾轉難眠之夜的翻滾不定;側身掛在床沿或是瑟縮在床腳時,卻又像是形體悖離的孤獨靈魂。在另一段獨舞中,他拿著啤酒罐搖晃的踩著踉蹌的腳步,走進觀眾席後又走回舞台上,重複的褪下又穿上醒目的紅外衣並和它對話,十足沉醉在自己的異想世界。當喘息聲響起,他褪去上衣和長褲,宛如一個人在自己房裡的模樣,此時他看來更形孤獨,搖晃的身體有如甩不掉寂寞的侵襲般不停的移動,但活動範圍卻僅止於在兩張椅子間的距離。

蘇琬婷和陳欣宜的獨舞也各有其個人色彩,突破過去幾場演出中較為平淡的表現,此次兩位女舞者都有如打開了心房的秘密之門,將潛藏已久的內層底蘊剖露於外。背牆上進出後台的門板成了她們的塗鴉板,塗鴉的過程則像是一段段自我解放的療程。她們將皮箱裡拉出的衣服一件一件穿上,好像來自社會或家庭等各方面的束縛層層裹在身上,隨後又將衣服剝除至近乎精光,試圖讓身心從外來壓力的期許中解脫,而她們的身體在穿脫之間,放出大、小、強、弱、輕、重不等的直接放射或迂迴環繞的能量,讓小小的黑盒子宛如膨脹到即將炸開蓋子的悶鍋。

可是,最後一段似乎有點畫蛇添足,也和前面段落的情緒相去甚大,或許內中有著我看不明白之處,或許他們希望在黑暗面過後想要轉成較為歡樂的氣氛,也或許只是想要加入天外飛來一筆似的結局。或許,在進入最後一段前,銜接處的轉折可以多點鋪陳,也或許,這就是「我」故意留的伏筆,讓這從深刻的底蘊翻轉而出的舞作之末,插入見「我」是「我」;見「我」亦不是「我」的機鋒吧!?

《我.不是我》

演出|韻鈴舞蹈團
時間|2017/09/09 19:30
地點|臺南市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