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經歷的美麗人生《梔子花》
5月
15
2012
梔子花(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67次瀏覽
方祺端

似乎一言難盡,似乎不知要從何說起,似乎只能用最單純的話語來傾訴。於是,《梔子花》用最簡約的舞臺語言,述說一群變性、變裝者的生命故事。

表演者從穿戴整齊,氣氛卻異常鬱悶的「他們」,透過服裝的轉換,變成奔放而美麗的「她們」,服裝的變換不僅改變了表演者的外在,更打開了她們被壓抑與封鎖的內心。沒有太多的批判,也沒有太多的煽情,《梔子花》只是真誠地向你傾訴她的快樂與傷痛。每個人最深沉的經歷,間或化成舞臺上的畫外音,間或化成那一呼一吸的香煙迷霧,又或是成為表演者臉上的風霜。從雄糾糾的男人,變裝成嬌滴滴的女人,其間所經受的掙扎、顫抖與痛楚,表演裡頭沒有詳加說明,而只是偶爾流露在某些哀愁的時候,更多是轉化成由衷的微笑。

沒有高難度的肢體動作,只有簡單的舞步;沒有高潮迭起的情節,只有一段段隱而不露的動人生命。不太像是舞蹈,也不太像是戲劇,臺詞像是斷章的絮語,更多時是一則又一則的色情笑話。用太多藝術的理論去剖析、評論它,似乎過於無聊與多餘,《梔子花》的美麗不在於藝術形式或是表演技巧,而是表演者在舞臺上誠實地展現一種自我的實現,一種赤子般的生命力量。

這個作品是一個怎樣形式的作品,它有著怎樣的情節,所謂的藝術評論變得無關痛癢。正如我們開始質疑劇場是不是一定需要故事,舞蹈是不是一定需要動作,音樂是不是一定需要規律,《梔子花》帶來的問題更為貼近生命的本質。一個男人是不是一定需要穿男人的衣服,一個男人是不是一定需要表現為男人,一個男人是不是不能選擇成為為女人?社會彷彿愈見開明,然而對人性的禁錮,依然比比皆是,比利時如是,臺灣如是,香港如是,分野只在於程度的高低。究竟誰有權能夠審判一個人內心的真實情感,誰有權去阻止一個人成為她所選擇的自己?如果一個男兒身內裝的女人心,變裝、變性難道不是最誠實的選擇?義正詞嚴的社會總是為同性戀、雙性戀、變裝與變性扣上一項項的罪名與歧見,內心的渴求往往被虛偽的道德抹黑與壓抑。我們總是在被教導誠實待人的同時,卻又總是被阻止誠實地面對自己。《梔子花》的她們跨越了種種以後,終於能夠讓自身的人生,結出燦爛的花蕾。

表演者以一種「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泰然自若,用最簡單的話語與動作,向觀眾展示那個成為真正的「我」後的美麗。也許那些無形的傷痕,曾經或是仍在傷痛,但她們不選擇呼天搶地,不選擇販賣眼淚,而是以最誠實的態度呈現她們生命的美麗。她們並不告訴你發芽、成長的痛楚,她們只是向你展示花最美麗的姿態。

《梔子花》

演出|比利時當代舞團
時間|2012/05/11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迅速換回男裝之後的「波麗露」舞曲,是全劇關於身體觀念的高潮。舞者在樂聲中行動舞蹈,並陸續到後方化妝更衣,而其過程不斷停格構成照片畫面,於是從素顏男裝到濃扮女裝的過程中,這些變性老人的真實肉體不斷暴露,震撼性地讓我們觀看其身體與變形。(謝東寧)
5月
14
2012
整個扮裝的情景,就像是一場充滿趣味的遊戲。藉著切換不同曲風、調性的樂曲,呈現一幕幕的角色獨白,搭起整個夜總會裡的海海人生。導演細膩的舖排這些人物在扮裝遊戲中的矛盾與焦慮,描繪出變裝者內心混淆的認同心理。當歡鬧的遊戲結束之後,也取消了這個可以逗留的性別灰色地帶。(陳宜庭)
5月
14
2012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