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經歷的美麗人生《梔子花》
5月
15
2012
梔子花(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19次瀏覽
方祺端

似乎一言難盡,似乎不知要從何說起,似乎只能用最單純的話語來傾訴。於是,《梔子花》用最簡約的舞臺語言,述說一群變性、變裝者的生命故事。

表演者從穿戴整齊,氣氛卻異常鬱悶的「他們」,透過服裝的轉換,變成奔放而美麗的「她們」,服裝的變換不僅改變了表演者的外在,更打開了她們被壓抑與封鎖的內心。沒有太多的批判,也沒有太多的煽情,《梔子花》只是真誠地向你傾訴她的快樂與傷痛。每個人最深沉的經歷,間或化成舞臺上的畫外音,間或化成那一呼一吸的香煙迷霧,又或是成為表演者臉上的風霜。從雄糾糾的男人,變裝成嬌滴滴的女人,其間所經受的掙扎、顫抖與痛楚,表演裡頭沒有詳加說明,而只是偶爾流露在某些哀愁的時候,更多是轉化成由衷的微笑。

沒有高難度的肢體動作,只有簡單的舞步;沒有高潮迭起的情節,只有一段段隱而不露的動人生命。不太像是舞蹈,也不太像是戲劇,臺詞像是斷章的絮語,更多時是一則又一則的色情笑話。用太多藝術的理論去剖析、評論它,似乎過於無聊與多餘,《梔子花》的美麗不在於藝術形式或是表演技巧,而是表演者在舞臺上誠實地展現一種自我的實現,一種赤子般的生命力量。

這個作品是一個怎樣形式的作品,它有著怎樣的情節,所謂的藝術評論變得無關痛癢。正如我們開始質疑劇場是不是一定需要故事,舞蹈是不是一定需要動作,音樂是不是一定需要規律,《梔子花》帶來的問題更為貼近生命的本質。一個男人是不是一定需要穿男人的衣服,一個男人是不是一定需要表現為男人,一個男人是不是不能選擇成為為女人?社會彷彿愈見開明,然而對人性的禁錮,依然比比皆是,比利時如是,臺灣如是,香港如是,分野只在於程度的高低。究竟誰有權能夠審判一個人內心的真實情感,誰有權去阻止一個人成為她所選擇的自己?如果一個男兒身內裝的女人心,變裝、變性難道不是最誠實的選擇?義正詞嚴的社會總是為同性戀、雙性戀、變裝與變性扣上一項項的罪名與歧見,內心的渴求往往被虛偽的道德抹黑與壓抑。我們總是在被教導誠實待人的同時,卻又總是被阻止誠實地面對自己。《梔子花》的她們跨越了種種以後,終於能夠讓自身的人生,結出燦爛的花蕾。

表演者以一種「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泰然自若,用最簡單的話語與動作,向觀眾展示那個成為真正的「我」後的美麗。也許那些無形的傷痕,曾經或是仍在傷痛,但她們不選擇呼天搶地,不選擇販賣眼淚,而是以最誠實的態度呈現她們生命的美麗。她們並不告訴你發芽、成長的痛楚,她們只是向你展示花最美麗的姿態。

《梔子花》

演出|比利時當代舞團
時間|2012/05/11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迅速換回男裝之後的「波麗露」舞曲,是全劇關於身體觀念的高潮。舞者在樂聲中行動舞蹈,並陸續到後方化妝更衣,而其過程不斷停格構成照片畫面,於是從素顏男裝到濃扮女裝的過程中,這些變性老人的真實肉體不斷暴露,震撼性地讓我們觀看其身體與變形。(謝東寧)
5月
14
2012
整個扮裝的情景,就像是一場充滿趣味的遊戲。藉著切換不同曲風、調性的樂曲,呈現一幕幕的角色獨白,搭起整個夜總會裡的海海人生。導演細膩的舖排這些人物在扮裝遊戲中的矛盾與焦慮,描繪出變裝者內心混淆的認同心理。當歡鬧的遊戲結束之後,也取消了這個可以逗留的性別灰色地帶。(陳宜庭)
5月
14
2012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