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自展放的身體花朵《梔子花》
5月
14
2012
梔子花(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97次瀏覽
謝東寧

才剛剛以《斷章取藝—給碧娜》獻給已逝的「舞蹈劇場」一代大師碧娜‧鮑許,比利時當代舞團的藝術總監亞蘭‧布拉德勒,便從容地以作品,將當代舞蹈的疆界,又往前推進了一步。近日在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上演的《梔子花》,編舞家將「舞蹈劇場」的主角,從舞者讓給了演員,將舞蹈的動機,從個人性轉向社會性;更與歐陸「不跳舞」運動的潮流相結合,將舞蹈從肢體動作的形式,轉向身體的觀念探討。《梔子花》的演出,有著許多值得探討的面向,看似輕柔委婉的舞作,其實已經重重撞擊著關於「舞蹈」的當代定義。

大斜坡舞台上的表演者,不是比利時當代舞團那群,身材體型高矮胖瘦不一、雜耍、特技、街舞、現代舞…各項專長不等,來自世界各國的年輕舞者,而是一群大部份平均六十歲的老人,確切地說,是比利時第一位變性人凡尼莎,帶領著六位變性、變裝老同伴,加上一個女演員和年輕男舞者,搬演一個靈感來自真實紀錄片,關於巴塞隆納一家變裝夜總會,歇業前的最後一場演出。

舞團找一群老人(非舞者)表演,當然從出發點,就挑戰了關於舞蹈的既有概念,況且這群老人並非一般人,她們在身體上是老的,在性別上是跨越的,這種特殊時間性加上生物性的身體,正挑戰著關於舞蹈的「美感」,那個我們習慣的青春活力優美肢體的舞蹈,於是舞蹈的方向也得以進入了社會性探討。

我們的社會是如何定義正常的性別,與該有的身體呢?編舞家一開場先讓她們素顏,並穿上灰色的西裝、領帶、長褲,而此時她們即使靜止不動,特殊美感的身體表演已經開始,這個表演顛覆了我們關於正常性別觀念下的身體及姿態。而這些在主持人一一介紹,其「性觀念」遠超越所謂正常尺度的身體,於「Forever Young」的歌聲中,忽然紛紛換成色彩繽紛的女裝,連動作也變得輕快無邪了起來,而觀眾也炫目於服裝符號轉換後的身體動作差異。

迅速換回男裝之後的「波麗露」舞曲,是全劇關於身體觀念的高潮。舞者在樂聲中行動舞蹈,並陸續到後方化妝更衣,而其過程不斷停格構成照片畫面,於是從素顏男裝到濃扮女裝的過程中,這些變性老人的真實肉體不斷暴露,震撼性地讓我們觀看其身體與變形,直到扮裝完畢組成花朵隊形,觀眾才終於因對準了既有的扮裝人妖豔焦距(印象),而鬆口氣報以熱烈的掌聲。

而兩位正常性別身體的男女舞者,則構成了對照組,對照於身體和時間的真實差異。於是男舞者在眾花朵(演員)的環繞下,於同志歌曲中忘情獨舞,並和女演員有段激烈的接觸舞蹈,然後還是空虛並哭泣,因為他問:「為什麼他的家庭成員都很美,但卻無法在一起?」。而對比於即將關閉的夜總會,這些美麗又一直在一起工作的變性、變裝人,或許這些《梔子花》們的存在,可以讓我們所謂的正常世界,變得更美麗,於是全劇便在這種淡淡哀愁中結束(夜總會即將關閉)。

本舞作和瑪姬‧瑪漢曾來台灣演出的《環鏡》,其舞者的不跳舞概念可說是一脈相承,編舞家將舞蹈從肢體的技巧展現,轉向「身體」觀念的探討,無論是在舞蹈歷史、純粹生物性或者社會性等各方面的觀念。布拉德勒大膽將邊緣性的身體,大方地展現在劇院舞台,並回歸於人性共同對於愛的渴望,而這種溫柔與關懷,真的跟碧娜‧鮑許,很接近。

《梔子花》

演出|比利時當代舞團
時間|2012/05/12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沒有高難度的肢體動作,只有簡單的舞步;沒有高潮迭起的情節,只有一段段隱而不露的動人生命。不太像是舞蹈,也不太像是戲劇,臺詞像是斷章的絮語,更多時是一則又一則的色情笑話。用太多藝術的理論去剖析、評論它,似乎過於無聊與多餘。(方祺端)
5月
15
2012
整個扮裝的情景,就像是一場充滿趣味的遊戲。藉著切換不同曲風、調性的樂曲,呈現一幕幕的角色獨白,搭起整個夜總會裡的海海人生。導演細膩的舖排這些人物在扮裝遊戲中的矛盾與焦慮,描繪出變裝者內心混淆的認同心理。當歡鬧的遊戲結束之後,也取消了這個可以逗留的性別灰色地帶。(陳宜庭)
5月
14
2012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