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自展放的身體花朵《梔子花》
5月
14
2012
梔子花(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70次瀏覽
謝東寧

才剛剛以《斷章取藝—給碧娜》獻給已逝的「舞蹈劇場」一代大師碧娜‧鮑許,比利時當代舞團的藝術總監亞蘭‧布拉德勒,便從容地以作品,將當代舞蹈的疆界,又往前推進了一步。近日在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上演的《梔子花》,編舞家將「舞蹈劇場」的主角,從舞者讓給了演員,將舞蹈的動機,從個人性轉向社會性;更與歐陸「不跳舞」運動的潮流相結合,將舞蹈從肢體動作的形式,轉向身體的觀念探討。《梔子花》的演出,有著許多值得探討的面向,看似輕柔委婉的舞作,其實已經重重撞擊著關於「舞蹈」的當代定義。

大斜坡舞台上的表演者,不是比利時當代舞團那群,身材體型高矮胖瘦不一、雜耍、特技、街舞、現代舞…各項專長不等,來自世界各國的年輕舞者,而是一群大部份平均六十歲的老人,確切地說,是比利時第一位變性人凡尼莎,帶領著六位變性、變裝老同伴,加上一個女演員和年輕男舞者,搬演一個靈感來自真實紀錄片,關於巴塞隆納一家變裝夜總會,歇業前的最後一場演出。

舞團找一群老人(非舞者)表演,當然從出發點,就挑戰了關於舞蹈的既有概念,況且這群老人並非一般人,她們在身體上是老的,在性別上是跨越的,這種特殊時間性加上生物性的身體,正挑戰著關於舞蹈的「美感」,那個我們習慣的青春活力優美肢體的舞蹈,於是舞蹈的方向也得以進入了社會性探討。

我們的社會是如何定義正常的性別,與該有的身體呢?編舞家一開場先讓她們素顏,並穿上灰色的西裝、領帶、長褲,而此時她們即使靜止不動,特殊美感的身體表演已經開始,這個表演顛覆了我們關於正常性別觀念下的身體及姿態。而這些在主持人一一介紹,其「性觀念」遠超越所謂正常尺度的身體,於「Forever Young」的歌聲中,忽然紛紛換成色彩繽紛的女裝,連動作也變得輕快無邪了起來,而觀眾也炫目於服裝符號轉換後的身體動作差異。

迅速換回男裝之後的「波麗露」舞曲,是全劇關於身體觀念的高潮。舞者在樂聲中行動舞蹈,並陸續到後方化妝更衣,而其過程不斷停格構成照片畫面,於是從素顏男裝到濃扮女裝的過程中,這些變性老人的真實肉體不斷暴露,震撼性地讓我們觀看其身體與變形,直到扮裝完畢組成花朵隊形,觀眾才終於因對準了既有的扮裝人妖豔焦距(印象),而鬆口氣報以熱烈的掌聲。

而兩位正常性別身體的男女舞者,則構成了對照組,對照於身體和時間的真實差異。於是男舞者在眾花朵(演員)的環繞下,於同志歌曲中忘情獨舞,並和女演員有段激烈的接觸舞蹈,然後還是空虛並哭泣,因為他問:「為什麼他的家庭成員都很美,但卻無法在一起?」。而對比於即將關閉的夜總會,這些美麗又一直在一起工作的變性、變裝人,或許這些《梔子花》們的存在,可以讓我們所謂的正常世界,變得更美麗,於是全劇便在這種淡淡哀愁中結束(夜總會即將關閉)。

本舞作和瑪姬‧瑪漢曾來台灣演出的《環鏡》,其舞者的不跳舞概念可說是一脈相承,編舞家將舞蹈從肢體的技巧展現,轉向「身體」觀念的探討,無論是在舞蹈歷史、純粹生物性或者社會性等各方面的觀念。布拉德勒大膽將邊緣性的身體,大方地展現在劇院舞台,並回歸於人性共同對於愛的渴望,而這種溫柔與關懷,真的跟碧娜‧鮑許,很接近。

《梔子花》

演出|比利時當代舞團
時間|2012/05/12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沒有高難度的肢體動作,只有簡單的舞步;沒有高潮迭起的情節,只有一段段隱而不露的動人生命。不太像是舞蹈,也不太像是戲劇,臺詞像是斷章的絮語,更多時是一則又一則的色情笑話。用太多藝術的理論去剖析、評論它,似乎過於無聊與多餘。(方祺端)
5月
15
2012
整個扮裝的情景,就像是一場充滿趣味的遊戲。藉著切換不同曲風、調性的樂曲,呈現一幕幕的角色獨白,搭起整個夜總會裡的海海人生。導演細膩的舖排這些人物在扮裝遊戲中的矛盾與焦慮,描繪出變裝者內心混淆的認同心理。當歡鬧的遊戲結束之後,也取消了這個可以逗留的性別灰色地帶。(陳宜庭)
5月
14
2012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