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生燃燒奉獻後的美麗轉化《楊頌斯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12月
30
2014
楊頌斯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64次瀏覽
武文堯(復興高中音樂班)

爆滿的聽眾、起立喝采長達十餘分鐘的感動、售票前系統當機的盛況……,素有音樂魔術師稱號的楊頌斯(Mariss Jansons)睽違台灣多年,終於在今年(2014)11月率領子弟兵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並在第二場偕鋼琴大家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聯袂同台,以此兩場的演出成果而論,此演出已屬古典樂界的盛況,而楊頌斯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組合,則是天團級的組合,能在台灣聽到這般之演出,實在可遇而不可求。

訪台首場音樂會曲目選擇了相當膾炙人口的古典名曲,也正因為曲目通俗,因此更能讓聽者體會指揮的獨特詮釋觀,一覽楊頌斯的指揮特色。楊頌斯的指揮動作十分精簡,但拍點與提示都準確清楚,前柏林愛樂總監阿巴多(Claudio Abbado)擁有最美麗的左手之美譽,但筆者認為楊頌斯的雙手應能與之媲美,拍點與旋律線條在他手裡幾乎融為一體,動作自然流暢,愈激動的樂段楊頌斯通常不用指揮棒,就算拿著指揮棒但手卻放鬆圓滑,光是此點就已經是楊頌斯有別於其他指揮之處了。

就音樂詮釋方面,楊頌斯特別規畫樂句的斷(分)句,連與跳都經過縝密的思考。正如樂團團員所言,每一個停頓全都具有生命,這在德弗札克《新世界交響曲》第一樂章便可清楚體認到。楊頌斯速度偏慢,第九小節長笛的旋律完畢後,楊頌斯便特地將休止符增值,經過一段很長的留白後再往下進行,整首第九號交響曲幾乎都有類似做法,音樂仔細、慢速,時有比實質還長的休止,但很奇妙地,你能夠理解到停頓的原因。筆者認為這可能像是說故事一般,第九號交響曲的韻味以及美麗的旋律線條,都需要經過休止,像是換了氣般繼續唱出主題,也因此楊頌斯的《新世界》像是歌唱般,真的是每一個停頓都是音樂,而且是擁有生命力的。但這樣的處理手法卻同時擁有它的問題。就像楊頌斯指揮的布拉姆斯交響曲一樣,雖然仔細深刻,但有時卻因為速度的選擇以及太過仔細地去唱每一段旋律,使得有些舒展不開,四個樂章間也有些不夠緊湊、連貫之姿,有別於一般指揮會將四個樂章做重心的設計,讓音樂有起承轉合的效果;然楊頌斯卻將每一樂章都視為一樣重要,每一句旋律都是楊頌斯努力去表達的,這樣的詮釋法真的是掏心掏肺,因正因為楊頌斯曾在鬼門關前走一回,所以他更珍惜每一次體會生命的機會。

楊頌斯最擅長鋪陳音樂的情緒以及色彩,第二樂章的主題念故鄉,楊頌斯的詮釋似有福至心靈之感,那是一位老指揮用盡生命去體會的音樂,英國管的獨奏也證實了此樂團擁有頂尖的團員,像是拚了老命般與楊頌斯共同做音樂,也難怪上半場結束後,光是中場休息前的謝幕就已長達十餘分鐘之久!至於樂團方面在《新世界交響曲》的表現,除了能完全配合指揮不說,樂團的堅強實力一聽便可了解。楊頌斯曾這樣讚譽該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是個很好的樂團,裏頭聚集的是一群真正熱愛音樂並加以投入演奏的團員們」,弦樂的精緻度、木管的協調性與整齊性(像是第三樂章的附點),管樂明亮溫暖的聲音(尤其法國號與長笛),楊頌斯的音樂理念能藉由此團加以發揮。筆者曾於多年前欣賞由哈汀(Daniel Harding)所帶領之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在台北的演出,當晚的演出水準雖也十分的好,但楊頌斯與此團的組合,不管是在聲音上還是樂曲上都賦予了無可比擬的深度。

下半場的《展覽會之畫》,楊頌斯的速度整體來說偏慢(尤其漫步Promenade主題的穩重表現),但卻有些段落速度卻又快上許多,像是〈杜勒麗花園〉(Tuilleries)的速度就是所有版本中最快的,考驗長笛的吐音技巧,而當天長笛樂手們也確實做到了漂亮且快速的吐音。開頭漫步主題的沉著,踏著堅定卻悠長的步伐漫步展覽會,這緊扣了展覽會之畫的創作心情,樂曲中的悲喜都藉由楊頌斯的速度做了深度的表現。

《展覽會之畫》第二曲〈侏儒〉(Gnomus)楊頌斯便展現了極度專注且精準的指揮手法。乾淨俐落的收尾以及樂團的放與收,楊頌斯控制的游刃有餘;〈古堡〉(Il vecchio castello)一曲,楊頌斯與樂團讓古堡具象化,同時帶有稍許憂鬱的色彩,《展覽會之畫》本身已是非常具有畫面性的音樂,楊頌斯的演出更增強了每一幅畫的故事性。〈市集〉(Limoges. Le marché)接到〈地下墓穴〉(Catacombae)一曲,情緒的轉折十分漂亮,墓穴的陰森與刺骨的陰風刻畫得讓聽眾感到身歷其境,而最後基輔城門一曲,馬上轉到標準的楊頌斯式結尾手法—筆者在此所歸納的楊頌斯式結尾定義為,將比較壯闊的結尾最後以樂觀的回眸結束,就像馬勒《第三號交響曲》,一般指揮在最後愛的昇華一段時,總是營造無比的高潮,最後結尾時甚至讓殘響久久迴盪在音樂廳中;然楊頌斯卻反其道而行,營造高潮後反而以正面的態度面對,溶入情緒後卻馬上抽回,而這在《展覽會之畫》最後的結尾也同樣有這樣的表現,音樂所說的雖是對已逝畫家的追憶,楊頌斯的態度倒是泰然自若,看破生死將情緒還給音樂,進而達到了入無人之境的境界。

楊頌斯偏愛將許多旋律都以斷奏的方式呈現(例如馬勒第三開頭法國號以斷奏呈現第一主題),而所有音樂到最後都有著正面的轉化,楊頌斯就是能將音樂做到如此,以至於聽者聆聽到最後,往往都有血脈賁張的激動,這就是筆者所觀察到楊頌斯聲音背後的音樂魔術。應聽眾熱情的掌聲與要求,楊頌斯選擇兩首安可曲作為結尾,其安可曲的安排也可見其巧思。第一首葛利格《皮爾金組曲》中的蘇爾維格之歌(Solveig's Song)就情緒方面與整場音樂會(新世界與展覽會之畫)相呼應。第二首德弗札克《斯拉夫舞曲》,展現了楊頌斯對於安可小品的獨特品味(第二場音樂會也可見其用心)。楊頌斯就是有他的魅力,就算音樂會不過度宣傳,指揮動作也精簡質樸,但卻能與所有聽眾共鳴,這是真誠面對音樂後,以一生燃燒奉獻後的美麗轉化。

《楊頌斯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演出|楊頌斯、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時間|2014/11/29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面對音樂,又有多少人能夠像楊頌斯、齊瑪曼、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一樣,只為自己與音樂演奏,筆者聽完了此兩場的演出後,也重新審視了自己對音樂的態度,簡而言之,這是一個會思考的指揮、獨奏家、樂團,所呈現的生命體悟。(武文堯)
12月
31
2014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