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辣悲憤的亂世讀本《孫飛虎搶親》
4月
10
2012
孫飛虎搶親(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079次瀏覽
鴻鴻

發表於1965年的《孫飛虎搶親》,是姚一葦繼話劇色彩濃重的《來自鳳凰鎮的人》之後的大躍進:形式上,從西方寫實躍至中國傳統寫意劇場概念,從佳構劇情躍至開放性結尾,更將希臘悲劇的歌隊唱和手法、敘事詩劇場的疏離分析和荒謬劇場的存在主義哲學糅合為一,下啟張曉風1970年代的古典新詮詩劇。意識上,這也是作者最直接針砭亂世的嫉憤之作;對於階級觀點大膽而悲怨的陳述,或許是作者在戒嚴時代有所顧忌、遲遲不願搬上舞台的主因(而不見得是其演出的難度)。

全劇一連串的換裝與角色對調,畢現亂世求生之不得不然,也讓人想起國府遷台後流亡者身份與階級的大震盪。至今仍令人驚駭的是,劇中的階級命定論如此絕決。阿紅(紅娘)扮成小姐後的心得:「當我是奴婢的時候我有奴婢的感情。當我是主人的時候我有主人的感情。當你是愛人的時候你有愛人的感情。當你是敵人的時候你有敵人的感情。我們永不必擔心我們沒有感情,我們是什麼便是什麼樣的感情。」最後更痛斥所有人是躲在衣服裡、躲在自己洞裡的老鼠──全劇雖引用「老鼠娶親」的迎親意象,卻對這一民間故事的傳統思維大加顛覆。

對衣裝與身份的嘲諷,到了孫飛虎誤認小姐時達到高潮。他自承對小姐一見鍾情、朝思暮想,卻對眼前的小姐是紅娘假扮渾然不覺,擺明了他愛的只是那個身份。劇中不斷亂點鴛鴦,不像莎劇《仲夏夜夢》焦點在對愛的不信任,而更是為了彰顯連孫飛虎這樣通達世故的豪傑,也一樣免不了對身份的執著。全劇多處在情境與語言上效法《等待果陀》,但姚一葦顯然更悲觀,陷於困境的劇中人什麼都不能做、只有等待,連果陀都不受他們歡迎,對未來完全不抱希望。

北京導演吳曉江的處理大刀闊斧。除了活用俏皮又饒舌的歌隊,讓場面調度更為活潑之外,也竭盡所能開發人物關係與表演趣味。劇作家要求許多一動不動的對話場景(甚至建議用腹語!)導演卻改採臉譜化的喜劇表演。這一選擇讓演出更為熱鬧、更為妙趣橫生,卻也對主題的轉化至關緊要。當人物從木偶變成卡通,多了轉圜呼吸的餘地,情調也隨之從悲觀轉為達觀。

最明顯的,是小姐為了避免被鄭將軍營救,希望再度換成婢女時,阿紅拒絕並逃走。外頭的救兵廝殺聲響起,小姐木偶般呆坐,自語:「我有救了。」其實何其明白,她只是萬般無奈地被「救」到另一個羅網中。但吳曉江的版本卻是她退除象徵身份的外衣,只留潔白的衣裙,旋轉歡呼:「我得救了!」意味著還有一個不被身份錮限的「本我」可供救贖。這種對於個人意志的樂觀,顯然是原劇本不願輕易施予的。

另一個關鍵的詮釋,是讓鄭將軍和孫飛虎由一人兼飾。不只是演員一趕二,而是根本就是同一個人。這不但延伸了換裝、改變身份的主題,也凸顯了兩個對立的「拯救者」,一官一匪,其實沒有兩樣;甚至,劇中人還明顯地怕官、親匪,更添諷刺意味。然而這也造成一些劇情的混淆:當同一演員扮回孫飛虎時,竟分不出小姐和奴婢已經對調──這分明是他的上一個角色建議的。

所幸劇情根本只是藉口,《孫飛虎搶親》是一齣言志的意念劇,人物不過是棋子,負責帶領觀眾辯證思考。劇本是不折不扣1960年代台灣封閉氣氛下凝聚出的現代主義產物,演出實踐卻是滿場飛的後現代風格雜匯,透過傑出的表演和視聽設計的巧思,開啟了在劇場裡重新解讀這部辛辣之作的可能。

《孫飛虎搶親》

演出|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中國國家話劇院、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時間|2012/04/08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若以今人眼光視之,必然覺得《孫》所欲傳達的意念過於淺白,讓人一眼望穿,偶爾有些強硬之處,但我們不可忘了劇作家創作時所處的年代氛圍,及此劇本為臺灣後來的戲劇發展造成了什麼影響。本是走在時代前端的《孫》,卻被當時的環境延遲了甚久才得以於國內演出,豈不更讓人感到無限唏噓。(鍾惠斐)
4月
20
2012
歡喜站在中國文化新舊交接處的姚一葦,最關切的,應該還是劇的意念題旨能否突出現代的新意。令人感嘆的是,歲月無情,舞台不仁,《孫》的嘲弄和質問,無論技法和題旨,如今看來竟都是一眼見底,乃至於台上台下見多識廣的眾人,有點蹲不住這樣的單純和容易。(施如芳)
4月
10
2012
流行音樂與劇場不會也不該只是市場、產業的匯聚與結盟,反而能在兩者互文之間,既在此時此刻延展時空,也讓跨越時代的記憶與感受在此交織。
12月
02
2024
不過也因此有個小疑惑,為何作品訪談錄像卻選擇了北投的山峸二手書店作為紀實主角,而非以台南在地的獨立書店進行影像呈現?
12月
02
2024
以重演作為方法,《安蒂岡妮在亞馬遜》不單是一齣希臘悲劇的當代改編,也是一場跨國界的文化行動。
12月
02
2024
這次淼淼製作對於新劇運動的「回訪」,不僅無法僅依賴對既有資料的重新詮釋,還必須想像當時未翻譯完整、未演出的劇本,在內容主旨及呈現形式方面如何與當代對話
12月
02
2024
編導以接近魔幻寫實的手法,模糊了不同的時間軸線,將兩對母女的生命故事穿梭交織,呈現難解的人生課題,讓我們在遺憾中瞥見真正的美好。
11月
29
2024
《沙拉殺人事件》的戲劇動作雖然簡單,卻充滿辯證思考的可能,特別是標題指涉的社會事件,與劇中夫妻女兒的意外死亡,就像那些從收音機裡傳來的新聞報導一樣,既有不可思議的怪異感,卻又有難以駁斥的真實感,不能不讓人重新檢視自己習以為常的生活常規和思考習慣,甚至對社會大眾的道德共識,心生疑慮。
11月
28
2024
《衣》對移動/移工/黑工的命題甚至桃園脈絡的改編策略,依然選擇了消極的表現方式——以陌生的澳門女工經驗作為回答,以熟悉的台灣素人演員進行演繹——以此作為《衣》的「台灣新製版本」。然而,跨國脈絡的失聯,使得女工的主體經驗,在兩地敘事的切換之間變得模糊不清,也落入了兩地相互嫁接的窘境。
11月
2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