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時代延遲的意念劇《孫飛虎搶親》
4月
10
2012
孫飛虎搶親(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77次瀏覽
施如芳

《孫飛虎搶親》一劇,由兩岸同尊的戲劇學先進姚一葦寫作於一九六五年,在近半世紀後,終於等到台灣和中國的戲劇人同台二度創作。觀眾進場,便見劇名以立體書法字懸在舞台中央,而最醒目的,莫過於劇名上偏左稍小的「話劇」二字。因為「話劇」在台灣有反共抗俄的時代烙印,親歷者尚且暗中施法、抗拒被政治命題,從多元開放的空氣裡成長起來的劇場後輩,更不屑自己的志趣被認定為話劇。兩岸熱絡交流之際,「話劇」重現台灣舞台,實在耐人尋味。

《孫》寫於舞台劇純然以對白行之的時空,編劇用一種禮敬的態度,在劇中置入在當時知易行難的諸多表演構想,例如:從相聲脫出的開場和尾聲,參照北平年畫的歌舞,向皮影戲學習的光影,摹擬平劇的肢體、木偶戲的音調,甚至有個段落標明了最好是「腹語」,種種設想,意在活化傳統,以戲劇向觀眾(尤其是學生們)展示民間十八般技藝的力與美吧。只是誰也料不準,《孫》首登舞台的此刻,劇種跨界都不見「怪」了,技法的眾聲喧嘩更不足為「奇」。於是,我們看到中國話劇院的導演吳曉江,在尊重劇本初衷之餘,不免要多使些與時俱進的手法,例如,以歌隊的搭腔、幫腔,豐富路人甲、路人乙的抬槓,同時也落實編劇想像中非唸非唱(並佔了三分之一篇幅)的所謂「誦」。舞台設計劉杏林翻轉一面印染著山水畫的紗質布景,綴以樹枝上俯首的鳥,不疾不徐地驅動全劇,簡潔俐落中可見自信。

《孫》的好處,全在開門見山。然而,上半場因「人物置身事外」而顯出的天真戲耍調性,到了下半場,不時失落在寫實的質問裡。尤其當崔雙紋揭露她是小姐不是婢女後,孫飛虎/張君銳、崔雙紋/阿紅以men’s talk 和women’s talk的態勢一分為二,舞台不停旋轉,可惜兩組互動,並不曾開發新穎的話題,也沒啟動弔詭的情境,科技無助於戲劇張力,反而顯得掩人耳目,讓人心慌。

眾所皆知,姚師學養深厚,也嫻熟於舊體詩的格律和語感,但《孫》的語言卻十分淺白,乃至有故作拙稚之感,其用心,當如胡適之先生嘗試寫新體詩,以推廣白話文。遣詞用語的深淺雅俗,其實無關戲劇的永恆價值,歡喜站在中國文化新舊交接處的姚一葦,最關切的,應該還是劇的意念題旨能否突出現代的新意。因此,《孫》雖脫胎自兒女情長的戲曲經典《西廂記》,卻重設「只認衣冠不認人」的故事線索,以嘲弄、質問眾生的短視,勾勒原典所「欠少」的知性意涵。正因為編劇意念如此強大深切,以致人物的存在感被架空,即使在崔雙紋、張君銳、阿紅努力抖索「等強盜來臨」的時刻,觀眾仍置身戲外。

令人感嘆的是,歲月無情,舞台不仁,《孫》的嘲弄和質問,無論技法和題旨,如今看來竟都是一眼見底,乃至於台上台下見多識廣的眾人,有點蹲不住這樣的單純和容易。特別是,參照上禮拜在這個劇場上演的《豔后和她的小丑們》,同樣有戲劇學者身分的編劇紀蔚然,據說向來看不慣戲曲的抒情腔,《豔》表面上以莎劇為原典,表面上延續國光探索女性意識的題材,但當「紀腔」嘻笑怒罵躍然場上時,我們發現,故事若說得夠好,形式和內容可以像這樣濡染、對話。而這,才接近當今台灣戲壇的筆力和劇力吧。

《孫飛虎搶親》

演出|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中國國家話劇院、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時間|2012/04/06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若以今人眼光視之,必然覺得《孫》所欲傳達的意念過於淺白,讓人一眼望穿,偶爾有些強硬之處,但我們不可忘了劇作家創作時所處的年代氛圍,及此劇本為臺灣後來的戲劇發展造成了什麼影響。本是走在時代前端的《孫》,卻被當時的環境延遲了甚久才得以於國內演出,豈不更讓人感到無限唏噓。(鍾惠斐)
4月
20
2012
《孫飛虎搶親》是一齣言志的意念劇,人物不過是棋子,負責帶領觀眾辯證思考。劇本是不折不扣1960年代台灣封閉氣氛下凝聚出的現代主義產物,演出實踐卻是滿場飛的後現代風格雜匯,透過傑出的表演和視聽設計的巧思,開啟了在劇場裡重新解讀這部辛辣之作的可能。(鴻鴻)
4月
10
2012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