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先覺者《孫飛虎搶親》
4月
20
2012
孫飛虎搶親(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27次瀏覽
鍾惠斐

姚一葦教授於1965年完成的《孫飛虎搶親》遲遲未能順利搬演,等待47年之久,終於得以在其九十冥誕這一年於國家戲劇院演出。此次演出,除了國家兩廳院,另有姚教授曾任職之臺北藝術大學的參與,更邀來大陸中國話劇院的交流合作,激盪出豐沛的能量。

本是傳統戲曲中才子佳人的愛情戲碼,在《孫》中反倒被重新排列組合,成了一個全新的樣貌。原來非要角的孫飛虎在《孫》中成了核心人物之一;忠貞堅守愛情的崔鶯鶯,成了對自我認同感到迷惘且性格自私的崔雙紋;風流才子張生成了失意落魄的張君銳……等,大大顛覆傳統角色的設定,從而開創出新的格局。

原著劇本中,姚教授雖以話劇的形式創作,卻仍保留了傳統戲劇的精神,台詞除了一般的口白,尚大量的採用韻白做頌。此次在導演吳曉江的構想下,將原著中的頌改成Rap的形式呈現,同時歌隊演員或要角演員亦加入適當的肢體動作,讓人不禁感到一新。除此之外,亦結合了當今的時事,例如:乘客須繫安全帶、油價上漲、《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題名運用乃至穿插些許的臺語、街舞……等等,在在顯現出導演的細膩,及欲拉近演員、劇本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但也因這樣的細心與美意,令上半場的整體風格顯得笑鬧無比,當中場過後來到第三幕時,劇作家對社會階級的不滿、對人們短視的質問,讓劇情必然變得深刻、嚴肅。在吳導演的調度下,下半場的整體表現,令筆者覺得宛若繃到極限卻洩了氣的球。由嬉笑歡鬧轉進深刻的情境時,少了適足的緩衝空檔做轉換,也讓筆者覺得演員的能量似乎在上半場損耗過多,在下半場並未呈現出更攝人心神的演出,是美中不足之處。

在原劇作中,姚教授在諸多場景做了相當的提點註記,如採用老鼠娶親的年畫、皮影戲及木偶般的動作……等等。這些設計,除了欲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西方戲劇理念之外,筆者以為,木偶、皮影均由外力操控,也許這是劇作家意圖表達其意念的一種手法。然此部份的視覺暨動作均未獲得充份的發揮,令筆者略感可惜。不過本次的舞台設計極具巧思,一面可旋轉的薄縵,用中國山水畫營造出劇中的地點,只要做些面向角度的變化,便可轉換成另一場景地點,更可讓演員做出劇作家期冀的皮影效果。靈活又寫意的舞臺設計、演員身段動作,處處可見傳統戲曲的風格與精髓,充份呼應原著之精神。而吳曉江導演在尾聲崔雙紋被救回時,讓演員脫去一身衣飾大喊「我得救了!」之舉,更大大超越了原著中崔雙紋終究逃不過命運的無力感,賦予讓劇中人在絕望中,發現另一個自我定位的契機。

若以今人眼光視之,必然覺得《孫》所欲傳達的意念過於淺白,讓人一眼望穿,偶爾有些強硬之處,但我們不可忘了劇作家創作時所處的年代氛圍,及此劇本為臺灣後來的戲劇發展造成了什麼影響。時代的確在進步,但舊有的事物不可因為時空的轉化而失去其存有的意義。今人觀看前人諸作時,若能拉進時光歷史之背景,才能更完整、充份領略其原貌。早在近五十年前,就看到未來戲劇將會生之型態樣貌的姚教授,怎能不叫人讚嘆?本是走在時代前端的《孫》,卻被當時的環境延遲了甚久才得以於國內演出,豈不更讓人感到無限唏噓

《孫飛虎搶親》

演出|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中國國家話劇院、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時間|2012/04/07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歡喜站在中國文化新舊交接處的姚一葦,最關切的,應該還是劇的意念題旨能否突出現代的新意。令人感嘆的是,歲月無情,舞台不仁,《孫》的嘲弄和質問,無論技法和題旨,如今看來竟都是一眼見底,乃至於台上台下見多識廣的眾人,有點蹲不住這樣的單純和容易。(施如芳)
4月
10
2012
《孫飛虎搶親》是一齣言志的意念劇,人物不過是棋子,負責帶領觀眾辯證思考。劇本是不折不扣1960年代台灣封閉氣氛下凝聚出的現代主義產物,演出實踐卻是滿場飛的後現代風格雜匯,透過傑出的表演和視聽設計的巧思,開啟了在劇場裡重新解讀這部辛辣之作的可能。(鴻鴻)
4月
10
2012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