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先覺者《孫飛虎搶親》
4月
20
2012
孫飛虎搶親(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15次瀏覽
鍾惠斐

姚一葦教授於1965年完成的《孫飛虎搶親》遲遲未能順利搬演,等待47年之久,終於得以在其九十冥誕這一年於國家戲劇院演出。此次演出,除了國家兩廳院,另有姚教授曾任職之臺北藝術大學的參與,更邀來大陸中國話劇院的交流合作,激盪出豐沛的能量。

本是傳統戲曲中才子佳人的愛情戲碼,在《孫》中反倒被重新排列組合,成了一個全新的樣貌。原來非要角的孫飛虎在《孫》中成了核心人物之一;忠貞堅守愛情的崔鶯鶯,成了對自我認同感到迷惘且性格自私的崔雙紋;風流才子張生成了失意落魄的張君銳……等,大大顛覆傳統角色的設定,從而開創出新的格局。

原著劇本中,姚教授雖以話劇的形式創作,卻仍保留了傳統戲劇的精神,台詞除了一般的口白,尚大量的採用韻白做頌。此次在導演吳曉江的構想下,將原著中的頌改成Rap的形式呈現,同時歌隊演員或要角演員亦加入適當的肢體動作,讓人不禁感到一新。除此之外,亦結合了當今的時事,例如:乘客須繫安全帶、油價上漲、《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題名運用乃至穿插些許的臺語、街舞……等等,在在顯現出導演的細膩,及欲拉近演員、劇本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但也因這樣的細心與美意,令上半場的整體風格顯得笑鬧無比,當中場過後來到第三幕時,劇作家對社會階級的不滿、對人們短視的質問,讓劇情必然變得深刻、嚴肅。在吳導演的調度下,下半場的整體表現,令筆者覺得宛若繃到極限卻洩了氣的球。由嬉笑歡鬧轉進深刻的情境時,少了適足的緩衝空檔做轉換,也讓筆者覺得演員的能量似乎在上半場損耗過多,在下半場並未呈現出更攝人心神的演出,是美中不足之處。

在原劇作中,姚教授在諸多場景做了相當的提點註記,如採用老鼠娶親的年畫、皮影戲及木偶般的動作……等等。這些設計,除了欲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西方戲劇理念之外,筆者以為,木偶、皮影均由外力操控,也許這是劇作家意圖表達其意念的一種手法。然此部份的視覺暨動作均未獲得充份的發揮,令筆者略感可惜。不過本次的舞台設計極具巧思,一面可旋轉的薄縵,用中國山水畫營造出劇中的地點,只要做些面向角度的變化,便可轉換成另一場景地點,更可讓演員做出劇作家期冀的皮影效果。靈活又寫意的舞臺設計、演員身段動作,處處可見傳統戲曲的風格與精髓,充份呼應原著之精神。而吳曉江導演在尾聲崔雙紋被救回時,讓演員脫去一身衣飾大喊「我得救了!」之舉,更大大超越了原著中崔雙紋終究逃不過命運的無力感,賦予讓劇中人在絕望中,發現另一個自我定位的契機。

若以今人眼光視之,必然覺得《孫》所欲傳達的意念過於淺白,讓人一眼望穿,偶爾有些強硬之處,但我們不可忘了劇作家創作時所處的年代氛圍,及此劇本為臺灣後來的戲劇發展造成了什麼影響。時代的確在進步,但舊有的事物不可因為時空的轉化而失去其存有的意義。今人觀看前人諸作時,若能拉進時光歷史之背景,才能更完整、充份領略其原貌。早在近五十年前,就看到未來戲劇將會生之型態樣貌的姚教授,怎能不叫人讚嘆?本是走在時代前端的《孫》,卻被當時的環境延遲了甚久才得以於國內演出,豈不更讓人感到無限唏噓

《孫飛虎搶親》

演出|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中國國家話劇院、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時間|2012/04/07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歡喜站在中國文化新舊交接處的姚一葦,最關切的,應該還是劇的意念題旨能否突出現代的新意。令人感嘆的是,歲月無情,舞台不仁,《孫》的嘲弄和質問,無論技法和題旨,如今看來竟都是一眼見底,乃至於台上台下見多識廣的眾人,有點蹲不住這樣的單純和容易。(施如芳)
4月
10
2012
《孫飛虎搶親》是一齣言志的意念劇,人物不過是棋子,負責帶領觀眾辯證思考。劇本是不折不扣1960年代台灣封閉氣氛下凝聚出的現代主義產物,演出實踐卻是滿場飛的後現代風格雜匯,透過傑出的表演和視聽設計的巧思,開啟了在劇場裡重新解讀這部辛辣之作的可能。(鴻鴻)
4月
10
2012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