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亦是悲劇《真假孤兒》
9月
30
2015
真假孤兒(阮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64次瀏覽

劉祐誠(中正大學中文所研究生)


2015年,阮劇團第三年舉辦「劇本農場」活動,劇本農場表演形式是以讀劇呈現戲劇演出。讀劇的目的,是讓觀眾透過聽覺感知另種文學世界。阮劇團策畫的讀劇型態,基本上延請演員進行讀劇外,舞台及演員走位保留相當程度比例,讓觀眾仍舊可以用視覺欣賞一定程度的表演。此次劇本農場演員是阮劇團與國光劇團進行合作,由國光劇團派遣演員支援演出,演出內容則是改編雜劇《趙氏孤兒》。

臺灣90年代後,政治及社會環境氛圍改變,人們不再接受單一視角,眾聲喧嘩時代於焉來臨。傳統戲劇型態的京劇,也開始思考京劇如何與觀眾進行溝通,讓觀眾了解京劇呈現的藝術價值,因此創作者紛紛改編傳統著名劇目情節,增加劇中角色人物的情感,例如2014年國光劇團展演《康熙與鰲拜》即是一個著名案例。「康熙與鰲拜」這段歷史經歷許多種藝術形式改編,大部分思維框架仍舊無法跳脫康熙皇帝代表的善與另一端為惡的鰲拜,兩者形成二元對立框架。在國光劇團的詮釋下,劇作加強鰲拜可能意圖叛變的矛盾原因,當年輕康熙帶領眾壯丁殺害年老鰲拜時,觀眾不再全面喝采康熙皇帝行為,反而部分觀眾開始同情鰲拜這位老者。同樣呈現康熙與鰲拜這個著名片段歷史,國光劇團的呈現讓觀眾雖然同樣了解相同故事梗概,由戲中蘊含的情感卻是從劇中細微處開始發酵,呈現另種面貌京劇。

《真假孤兒》是吳明倫編寫的作品,此部劇作一開始便鬆動原本故事情節,打破觀眾既定對屠岸賈、程嬰、程勃的刻板印象,在這個作品,劇作家有意以語言呈現暗藏故事的衝突。京劇讓人印象深刻的特徵是特殊唱腔及細膩身段,由於讀劇的關係,展示身段表演無法完整呈現,語言表達便成為重要傳遞媒介。《真假孤兒》演出中,與程勃相當年紀同學們在詮釋角色時,皆以平常生活習以為慣的腔調念誦語句,其餘負責飾演各個成年角色演員,則一律以京劇特殊唱腔進行詮釋。《真假孤兒》兩大衝突勢力即是家與國無法兩全。在原著《趙氏孤兒》劇作,程嬰被塑造成至忠至義的人物,縱使是自己親生小孩,也是義無反顧任由屠岸賈將之殺害。等到時機成熟一日,再教導忠良後代的趙武,一同摘除趙武自己家與國的共同敵人,原《趙氏孤兒》家庭與國家是一致的關係,甚至國家之於家庭之上。簡單故事架構,清晰人物關係,容易讓觀眾進入劇情,也可能因此喪失觀眾對劇中人物的同理心。

《真假孤兒》故事架構首先便讓家庭與國家並非處於同樣位置,它們是處於對立關係。劇作家設定原本應該存活的趙氏孤兒,經由程嬰另種抉擇,最終他選擇交出趙氏孤兒,存活下來的嬰兒確實是他的親生兒子程勃。程勃從出生那天開始,便注定被迫接受天下人的罵名,原因只是因為他的母親並非莊姬公主。平常生活由於他的義父是那位極權傾國大司寇屠岸賈,人人對他抱持謙卑態度;他人對他真正態度,則是認為他們家由於懦弱的態度,才讓賢良忠臣的趙家從此喪失命脈。在這樣的關係下,十五歲程勃便成為社會輿論壓力產生的悲劇結果。劇作家於此處有意替程嬰辯駁,因此於表演一開始便安排程勃回到昔時趙氏宅邸與莊姬公主相遇。當公主得知程勃與自己逝去的兒子歲數相當,她唱出:「人死再難轉乾坤,可憐天下父母恩。」莊姬怨恨程嬰的動機,是因為程嬰把他孩兒送與仇人屠岸賈,讓莊姬的兒子無法存活。在此處不禁試問,面對國家與家庭需要抉擇的時候,在人們觀念中,會有多少人忍心看到自己的親生兒子被人摔在地上?如果自己抉擇與程嬰無異,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可以指摘程嬰的過錯?莊姬也表明,「人為刀,我為肉,勢孤力小,生或死、總歸是、待宰羔羊,怎捨他、冒危險、將家仇報,只願他,常開懷、平安到老。」倘若眼前這位少年是莊姬兒子,她自己肯定不會讓他進行復仇工作,只希望他能平安長大。

由於十五年成長過程經常惹人唾棄,程勃為了洗刷自己的原罪,自稱自己是趙氏孤兒,並連同程嬰、魏絳等人一同把屠岸賈滅除。在殺害屠岸賈過程,魏絳曾懷疑過趙氏孤兒的真實性稟告過晉景公,但是晉景公希冀國家利益,利用趙氏孤兒殺害屠岸賈的「正當」理由進行政治選擇。當政治清算過後,作者安排屠岸賈族中的堂叔的孫子的侄兒的老婆懷有身孕,並同樣遭到追殺。自命為正義的一方,最後追殺前朝官員的做法,也與惡貫滿盈的屠岸賈相同。劇作家在劇中並無仔細描述屠岸賈的險惡,屠岸賈在此劇的形象,雖然建立於當初殺害城中全數未滿月孩童的情節,但是主要仍是透過觀眾以往觀賞《趙氏孤兒》對他既定壞人印象。既然《真假孤兒》翻轉主要故事情節,那麼筆者不禁替屠岸賈抱不平。雖然他可能如他人口中描繪的罪惡不赦,至少程勃一行人殺害屠岸賈計畫得以成功,關鍵在於屠岸賈對程勃一家的信任及他對程勃的關愛。只是此劇唯一可惜的地方正是在此處,當程勃刺向屠岸賈時,十五年的相處難道都是虛情假意的結果?為何導演及劇作家在處理這個段落時,程勃可以刺得如此心無旁鶩?如果於此處再增添程勃取捨殺害屠岸賈的原因,可能讓劇情更臻完美。

《真假孤兒》於劇初建立在家與國難兩全的架構上,劇末程勃殺死屠岸賈時,由於他的「義行」國恨因此結束,他身上背負的趙家家仇也於焉消失。國與家似乎站在同一陣營,只是國家除卻屠岸賈這位權傾一時的重臣,讓國家得以整全,但是程勃心中完整的家,難道也一同失而復得了?答案的肯定與否定便交由觀眾自行回答。整齣戲的最後,當大家得知程勃即是趙武,並讚美程勃的義舉時,筆者當下的感受,雖然劇中人們得到自己預期結果,但是這份正義卻是如此冷漠。劇作家於此劇設定程勃付諸行動成功,程勃依舊活在趙武的陰影下,無法真正大聲向旁人告訴自己是程勃,是程勃擊殺屠岸賈。另一方面,如果程勃計畫失敗,大家只會感念趙武曾經的義行,忽略程勃這號人物。無論程勃是真孤兒或假孤兒,《真假孤兒》依舊道出另種濃濃哀愁的氛圍。

《真假孤兒》

演出|阮劇團
時間|2015/09/12 18: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