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頂樓加蓋那個令身體為之輕顫的《屋女》
1月
19
2016
屋女(楊人霖 攝,進場維修工作室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89次瀏覽
羅倩(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

劇場不存在於任何東西之中,但它使用所有形式的語言:動作、聲音、話語、火、喊叫。它正是存在於心靈需要言語來表達之處。【1】

──安東尼.亞陶《劇場及其複象》

開頭有點難以下筆,回想觀看時所感受的反應:「雞皮疙瘩」。《屋女》對我來說是怪異且新鮮的,雖然是關於一個女人搬回已故母親住屋的故事【2】,我讀到更多的是,「單人表演」形式的屋女(葉佩玲飾演)如何對過去的居家空間展開一連串的感應、懷念、排斥、推擠、陷落與自我和解。編導特別著重人與物的關係、置換一個不熟悉的劇場空間為熟悉的日常生活空間,又再次陌生化熟悉空間,介於既私密卻又敞開的頂樓加蓋,有著相當曖昧的含混性,就此置入所有疏離的可能:格格不入的空間、異常的戀物癖、親情的疏離與自我情感的壓抑;也可以說反應了當代人一方面想固著某處但無處所依的內在狀態:亂紛飛資訊下的「失語」、擺脫不掉數位時代下的自我「沈溺」、無處可銷聲匿跡的「隱藏」。

道具不多,一張板凳、一撕去包裝的瓶裝水、薄床墊,床的上頭是用繩索繫上的曬衣空間。一個空洞的木櫃,上頭一個烤箱,再往上看是一盞吊燈,對面是一套單人浴缸,蓮蓬頭尷尬的掛在和這棟建築物隔壁相連的別人家的鐵花窗上。四片黑色布幕把陽台外面兩側的露出的光阻隔起來,那天夜晚的風一直吹往屋內—黑幕不斷飄蕩,這個空間更趨向什麼都沒有。

除了文宣上的提示作為線索,觀眾如白紙般一無所知,只能透過時間在紙上塗抹對於空間的強烈感受。屋女沒有說任何話,她用雙腳刻意摩擦粗糙的水泥地板,緩慢且乾燥的觸擦聲持續不斷、忽然撞擊地板所引起如纖維般的觸痛覺、踏著扁平塑膠沐浴瓶翩翩起舞的異質噪聲、什麼都不做的躺著抽煙,好讓煙味瀰漫整個空間、亦或是將身體捲曲到床墊之下,沒有形體的在地上蠕動。觀眾只能透過她的身體與情緒起伏擺盪,近乎純粹的身體表演,頂樓空間使觀眾掉入了身體的某個內部,窺看原本隱而不可見的內在運作,重新喚起觀眾的身體與外在空間的敏銳感受,整合成一種只屬於自己的某個內在時刻。

一個夜晚的沉默,隔壁傳來的卡啦OK聲、樓下阿姨的講話聲、水不停在滴落、發電機或是不知名的馬達聲持續運作、摩托車呼嘯而過,填補了孤獨的意象,串連成不斷溢出故事的演出。屋女在「空間」中迸發的狂亂與寂靜—不發一語,使「空間」開始成為主角,空間蛻變成人的「缺席」,缺席的所有人、缺席的母親,屋女也緩慢地被空間吞噬。這個沒有言語的肢體劇作,在我看來,更像是要展現一個從來不是文字或是話語所能傳達的—非常內在的孤獨時刻,寂靜且纖細,那毫無存在的,感受不到重量存在於空間的身體。

《屋女》最凝結觀眾情緒的一刻,是屋女想要洗澡,但是怎麼奮力轉水龍頭就是沒有水…,「突然」對面牆壁上頭開始淅淅瀝瀝地滲出水,片刻後顯形出整片濕透的牆,水開始蔓延到屋女的浴缸外,如同電影《反撥》【3】(Repulsion, 1965)女主角眼中「突然」裂開的牆壁,或是《橡皮頭》【4】(Eraserhead, 1977)在男主角房間的暖氣爐裡「突然」開口唱歌的女人。這些現實中不可能出現的場景觸發強烈的身體感。觀眾「突然」聞到了冬天寒冷的氣味。屋女褪去衣服後,也聞到了沒有水的浴缸裡塗抹沐浴乳的溫和香味,在日常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洗澡,瞬間成了最超現實的劇場意象。

「特定場域演出」(site-specific performance)成為觀看《屋女》的難忘經驗,在民宅加蓋的頂樓空間,約七排木質長板凳的觀眾席,空間狹小,每個人都和身旁觀眾極為親密地靠近。演出結束後離開的路上,說不上非常冷的冬天,腦海盤旋想著剛剛在室內下起雨,意象冷冽且令身體為之輕顫的《屋女》。借用安東尼.亞陶(Antonin Artaud)所談劇場如同瘟疫般從靜止的潛伏到突然爆發的一小段落:「起到的作用就像突來的靜默、音樂中的停頓、血液的滯流、液體的呼喚,在我們突然甦醒的頭腦中出現發燒的影像。」【5】或許《屋女》還沒有到亞陶的殘酷劇場的深層力道,但它的確召喚了一種劇場中關於觸覺、痛覺與嗅覺的重新經驗。

註釋

1、(法)安東尼.亞陶(Antonin Artaud),劉俐譯,《劇場及其複象》,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p9。

2、年輕的編導蔡欣穎從自己高中到大學不斷搬家與對於房間的記憶所創作出的《屋女》。

3、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電影《反撥》(Repulsion, 1965)。

4、大衛.林區(David Lynch)電影《橡皮頭》(Eraserhead, 1977)。

5、同註1,p26

《屋女》

演出|進場維修工作室
時間|2015/12/27 19:30
地點|么八二空間(182artspace)三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門禁社區》給人的啟示不應是退守平庸,而是盡你所能,做到底,做到極致,並以每個人自身的條件,盡力去做。再者,小雯理應不是為了背書平庸而來的,且有許多懸而未表的課題尚未展開,雖然編導已經佈線了。這條線,纏結了性、家與國家,唯有通靈者的囈語才能打碎文謅謅的腔調,穿透體制化、保守主義者的象徵層,講出它的困局、流動與盡其可能的出路。
5月
14
2024
渡假村的監看者檢討原住民,漢人檢討原住民、不滿監看者,原住民檢討自己、檢討政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各種權力交織卻不被意識,他們形成了某種對泰雅精神最殘忍的「共識」,之於「文創劇場」這個荒謬至極的載體,之於「生活還是要過下去」,消逝的文化本質很難回來,著實發人深省。
5月
14
2024
生命的惡可以被淨化嗎?經過洗滌的靈魂可以再次分享展演嗎?《誠實浴池》以童話般的扮演方式來論述惡與救贖這樣深沉的議題,更用儀式象徵的各種意象去概括了帝國主義的輪廓與性別權力關係。
5月
14
2024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