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文化語言的多樣性、遇上合唱音樂,再結合實驗劇性的劇場元素,究竟可能撞擊出什麼樣的神秘力量?這是吸引我接下《島嶼之歌》製作挑戰的原動力--導演理念(節錄自演出節目單)。
如同節目單所言,《島嶼之歌》除了內容上的多元外,演出形式上也是跨界的呈現:音樂、劇場與插畫投影的結合。合唱團員雖非全為音樂背景,但個個都是合唱舞台經驗豐富,呈現出來的人聲音樂相當的夠水準。劇場的部分,導演暨編劇朱芳儀整合了燈光、音響與插畫投影,讓整個表演廳化身為劇場;〈Psalm92〉和〈Where you are〉更運用了環境劇場的概念,將合唱團置於觀眾席中,讓觀眾有置身於儀式的臨場感。而視覺設計蘇琬婷則用了繪本的概念,搭配插畫和字幕來呼應演出的內容及內在的含意。
演出既然是以劇場的概念出發,多元對話人聲樂坊的團員就必須在唱的同時也要演—如同歌劇的合唱團一樣,而導演在安排團員的位置與動線時也必須要考慮到音樂的元素:聲音的效果與合唱指揮的位置。合唱團員的身體似乎還是停留在傳統的合唱團呈現狀態,雖然在唱的同時都有肢體的動作呈現,但身體的律動與音樂的節奏並沒有融合在一起,而身體所呈現出來的力度與張力,也未能忠實地呈現出音樂本身,甚至還因為肢體動作而干擾了團員聲音的表現。
〈Psalm92〉開始女生在觀眾席的引唱,讓觀眾觀眾猶如置身于教堂中,聽著女性虔誠的祈禱;隨後的全體合唱回到舞台上,呈現的是海上波濤洶湧的情況,團員們雖然都各自做了掌舵、揚帆、瞭望的動作,但就只是比劃比劃,舵手握緊舵盤以及帆手揚帆的力度都沒有表現出來;而隨著音樂起伏的波濤洶湧,團員也只是變換走位,身體少了在海上起伏的動感,也沒有大幅度的動作,除了在視覺上難以說服觀眾,相對於音樂的澎湃,身體的動作也明顯不足。
描寫客家農村生活的〈春水〉,團員各自做了模仿農家生活如鋤田、採茶等動作,但相對於開頭應該強勁有力「Hm」,以及後來聲部重疊的張力,重複不變的動作,除了削弱了音樂原本該有的力道外,合唱團所呈現出來的聲音也顯得太過於柔和而不符合歌曲本身要描寫的客家農民刻苦耐勞,雨天仍堅持務農的的「硬頸」精神。
另一個因為劇場效果而產生的問題便是合唱團員和指揮的互動。指揮和鋼琴被固定安排在右舞台前方,但團員卻不是定點演唱;團員若是在觀眾席,指揮只需要轉身即可讓團員清楚地看到其指示;但在舞台上時,若是在左半邊舞台活動就容易被其他團員擋住視線,更不要說當團員面向左邊演唱時,因為無法看到指揮而無法精準的在對的地方出聲,因此造成合唱聲部上不整齊的混亂情形。
既然是跨界的製作,就必須面面俱到,才不會讓人有為跨界而跨界,或者是將跨界當作一種彌補專業不足的手段。《島嶼之歌》讓我們看到也聽到了多元對話人聲樂坊的企圖與野心:結合不同的文化與藝術形式,帶給觀眾不一樣的多元呈現,但在實踐方面仍有很大的加強空間。合唱團的工具便是團員的身體,而身體的動作應該是為聲音呈現加分,而不是成為干擾,導演在和這樣的團隊合作時,除了考慮舞台效果之外,也需要考慮動作對團員演唱時的影響,在演員的動線設計上,也必須要考慮到聲音的效果、聲部的和諧以及團圓和指揮的互動。
《島嶼之歌》
演出|多元對話人聲樂坊
時間|2014/11/28 19:30
地點|誠品松菸表演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