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很美,可惜太長《悄悄告訴她》
8月
04
2020
悄悄告訴她(宜蘭復興國中少年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78次瀏覽

郝妮爾(文字工作者)


電影《愛‧慕》(Amour)裡,年邁的妻子安娜(艾曼紐‧麗娃Emmanuelle Riva飾)身體每況愈下,有次她翻閱相本微笑道:「人生真美。」隨即平靜說出:「但是太長。」人生的美好與漫長,到了年老竟是衝突,迫使我們在生命終章直視衰敗與苦痛。而這,也正是《悄悄告訴她》的主要命題。

此戲是宜蘭縣復興國中少年劇團(以下簡稱少劇)曾參與「106學年度全國學生創意戲劇比賽」榮獲「特優」的作品。2020年夏天搬回宜蘭演出,全長二十分鐘,節奏輕快、凝鍊,與過去動輒一鐘頭以上的的劇作相較之下,成熟許多。

少劇以復興國中的學子為核心,早期由文學大家黃春明領軍,到這幾年由校內師資卓子文、張綺仁等人全權指導。成員年紀雖輕,少劇的歷史卻不年輕,在將近二十年的成長過程中,其意義已非「社團藝術」之等級,若說它做為宜蘭重要的藝文指標之一也不為過,致力於中學階段實踐藝文教育,使之從小紮根、多元綻放,成績有目共睹。《悄悄告訴她》即是團隊的全新代表作。

從改編黃春明的文學,到近年發展原創劇作,少劇的表演特色以強大的肢體畫面著稱。本戲以默劇為基礎,刪去所有台詞,配合節奏演出,又比過去都更加著重肢體表現。

《悄悄告訴她》劇情概念簡易:年華老去,面對患有阿茲海默症的妻子,丈夫以無聲且堅定的力量陪伴,直到妻子離去。撇除主角(老夫妻)二人,場上有諸多黑衣人來回穿梭,是抽象情緒的具象化、也是輔助全場節奏轉換的關鍵角色。其中以〈火車快飛〉的背景音樂,佐以演員快速擺出如幻燈片般的一幕幕關鍵時光:結婚、生子,瞬間帶出今昔對比,很是動人

然而,這並非新穎的題材,其實,就連手法也稱不上新鮮。幾年前曾造訪台灣的西班牙庫倫卡劇團,其《安德魯與多莉妮》(André & Dorine)談論的也是生命與疾病間的糾纏,以面具和戲偶的形式,由三人分飾十四角,讓人印象深刻。談及此事,並非欲以國際劇團的表演成就,來與少劇進行對話,而是想簡單從劇情的深入度去討論:以相同的題材、類似的手法來說,《悄悄告訴她》固然動人,但仍有可以向前開拓的地方──即是勇敢面對生命醜惡的勇氣。

演後訪問,主持人問及這群少年如何揣摩年老?答案多半是:「日常生活中的觀察」。而此觀察多半是外在的肢體揣摩,卻難深入。例如情感上的深入:疾病是否是漫長婚姻的最後一次機會,使兩人點燃情感的火苗?又如現實上的深入:疾病在全劇裡的印象皆太溫柔、太美好、太寬恕;三個太字,使得觀眾如我不得不疑惑,這樣的溫柔乃因之於時間上的限制(二十分鐘內完成)、還是對於學生年紀的不忍(訴說)之心?

悄悄告訴她(宜蘭復興國中少年劇團提供)

之所以有此詰問,也是面對少劇今日的成績,實以不願單以「學生劇團」的水準視之,期待團隊能夠透漏更多生命的艱難,勇敢地去揣摩去創新。另一部分,也是我相信所謂的青春年少,所能體會的人生苦短,未必不如大人,不妨善加發揮。

綜觀而言,少劇本次作品短促,卻的確能觸動思考的開關,只是那開關未必如開場白主持人所謂的:「珍惜身邊的人」那樣簡易直白就是了。反而是讓我看見「紀律」之於學生團隊的重要性、以及思考文化藝術能如何在此時期發酵與蛻變,光就這兩點而言,便值得予以團隊高度期待。

《悄悄告訴她》

演出|少年劇團
時間|2020/07/18 11:00
地點|宜蘭百果樹紅磚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