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織當代的雙面錦繡《兩生花劫》
7月
03
2024
兩生花劫(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宥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26次瀏覽

文 羅仕龍(特約評論人)

歌仔戲《兩生花劫》的編導鴻鴻在接受媒體訪談時表示,【1】該劇前半部分情節改編自德國劇作家萊辛的《艾米莉亞・嘉樂蒂》(Emilia Galotti,以下簡稱《艾》),全劇故事結構的靈感則來自波蘭電影導演奇士勞斯基名作《雙面薇若妮卡》。《艾》劇說的是十八世紀「為兩家財富結合而婚」與「為個人愛情而婚」兩套價值觀的演變與衝突。《雙面薇若妮卡》則是探索生命軌跡的多樣性:一個生命在兩處不同的時空環境下,有沒有延續的機會?看似不同個體且無交涉的生命軌跡,是不是在某些時刻也有偶然疊合的可能?

《兩生花劫》的「兩生」,對照劇中人物在大明帝國覆亡前後的兩段生命歷程,反映出不同的愛情態度與社會價值。江南刺繡名家千金安雪娘原應與武舉人沈世安成婚的安排,或是父親闖入崇親王府意圖搶回女兒保其清白,都是基於規範性的道德所做出的價值判斷。雪娘與親王廟宇巧遇,以詩唱和,衍生出似有若無的情愫,乃至於二十年後的悔恨與諒解,則是出於個人的感知與評斷。


兩生花劫(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宥崧)

然而生命之所以為「劫」,就在於其正反相生。上述看似兩種對立的價值觀,往往彼此引動,互相牽連。安老爺為證女兒一身清白,卻失手刺瞎親王,鬆動統治結構的合理性。帝國政治正統的傾覆,看似火燒連天,家破人亡,卻讓海外孤島成為世外桃源,面向婆娑之洋的多元文明。兩名非典型的女子(名妓秦樓月,以及看似被始亂終棄的安雪娘),因避戰禍與家仇而來,卻因此佈局世界,立足商場。如同劇中的主意象「兩面繡」,看似一體,實則兩面。可以是洋溢崇敬的謳歌,轉面一看卻也可以解讀為危險的顛覆。有觀眾取諧音戲稱《兩生花劫》是「兩節花生」,實際上或許更像是麻花捲,如同兩條辮子般,交纏為一道難分難解。這兩條辮子,一條是女性的長髮,一條是清兵入關的薙髮易服。帝國視角下的雙重家國「劫」難與體系崩解,卻有兩位女性孕育出的繁「花」似錦。

因為如此,萊辛的原作得到了重生,有如雙面艾米莉亞。《艾》劇原作最有名的讀者,當推歌德筆下的少年維特莫屬。這位總是被愛情煩惱糾結的年輕人,死前在書桌上留下一本打開的《艾》劇,日後在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裡,因著藍外套、黃背心的鮮明形象而廣被記憶。如果說許多讀者因為巴特而重新理解了維特,那麼我們也因為維特而認識了《艾》劇。維特的死,卻是《艾》劇的生。維特得不到的愛情,卻成為我們反覆迴盪心頭的戀人絮語。十八世紀的德語劇作在台灣並不廣為人知,卻在兩百多年後渡過重洋,在最本土的形式裡激發出各種討論,這正是改編《艾》劇及其第二次生命的意義。


兩生花劫(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宥崧)

雙面繡的正反翻轉,或因視覺暫留而有流動的影像之感。人生的悲歡離合,歷史的大江大海,追憶起來不也是一幀又一幀的定格繡像,輕輕一轉就是翻頁。如果《兩生花劫》是如同雙面繡般的影像翻飛,金針是否也創造了「刺點」?「刺點」語出羅蘭巴特,只是無關戀人愛意餘波,而是影像激發的心靈動盪。金針原是一組兩支,安老爺、安雪娘各執一支,既能刺出舉世聞名的雙面繡,也是雪娘出嫁遇劫時,手持防身之物。安老爺以金針復仇,親王雙目染血,山河亦隨之變色。及至二十年後,雪娘原欲與親王相認,使其心生愧疚,卻又下不了手,只能忍痛以金針自刺,血濺掌心。雪娘原以「一支金針,穿雲入夢繡出人間繁華」,親王則因「一支金針,戳破美夢才知全是虛花」。《兩生花劫》以金針織出人間寶物,可一旦離開繡房,只能傷人與自傷。

相較之下,紅毛番傳授的十字繡,在大窩灣被原住民發揚光大,雪娘亦得以向米那庫學習。如果說「上山虎下山獅」的雙面繡在劇中成為巧計復仇工具,打破東西文化藩籬的十字繡反能織造一片祥和。全劇在下半場揭示的族群融合主題自不待言,但見微知著,通過各種文學符號所交織出的指涉,或許更見編導鑲嵌原意。

從歌仔戲連結到西方劇本、德國文學、波蘭電影導演或法國文學批評,《兩生花劫》的故事起於江南恩怨,卻在台灣釋放和解。我們當然可以從《兩生花劫》關注且重探本土戲劇的本質,但也不妨將它置於世界文學的脈絡下思考。傳統必須走向世界,而傳統也永遠在當代重生,交織出雙面錦繡,相看兩不厭。


注解

1、IC之音《打開戲箱說故事》,【張孟逸X鴻鴻專訪】直面悲劇?這「針」有點難欸!《兩生花劫》為西方悲劇增添了東方哲思,2024年5月17日首播。

《兩生花劫》

演出|薪傳歌仔戲劇團
時間|2024/06/08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生花劫》是一部集傳統與創新於一身的優秀作品,在各個方面都展現實力,劇中呈現的文化融合和思想深度,將觀眾帶入一個令人驚艷的歌仔戲世界,並在傳統調中帶來變化,是個具有挑戰性但也充滿潛力的嘗試。
6月
25
2024
筆者大膽假設,刻畫忠孝節義的傳統戲曲功能,可能曾為普羅大眾提供了親近高級文化資本的想像。如今隨著歌仔戲從電視走向劇院,一路開拓更多受眾,卻受限於「經典化」。而鴻鴻取自德國的活水,儘管在現代而言仍是保守的意識形態,卻正好因此賦予這齣「歌仔—歌劇」進步改編的合理性。
6月
14
2024
「和解才能向前走」是一個美好的願景,透過良好的戲劇鋪敘,的確很容易達成觀眾的共鳴,但卻因此忽略了這樣的視角其實是既得利益的視角、與加害者站在同一陣線。以「要求受害者放下」的論述,揭示「和解才能向前走」的願景,在我們這個歷史感斷裂的島嶼上,卻感動了無數觀眾,無異增加了轉型正義的難度
6月
14
2024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