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放下,三思而行——《兩生花劫》
6月
14
2024
兩生花劫(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宥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12次瀏覽

文 許美惠(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兩生花劫》是2024年臺灣戲曲藝術節的旗艦製作,由薪傳歌仔戲團(以下稱薪傳)製作演出。

設計細膩表演精彩

以整體戲劇表現來看,《兩生花劫》無異是相當精彩的跨界歌仔戲作品。劇本脫胎自西方悲劇《艾米莉亞.嘉樂蒂》,保留女主角被王孫劫親、意圖侵犯的雛形,卻改變結局,讓女主角逃出生天,於下半場另行展開自己的人生,從「悲劇」轉而探討「如何面對悲劇」,讓女性的命運能夠在新時代中顯現出積極與自我掌握面向,是很巧妙的切入點。雖然在改編的過程中,為了保留歌仔戲男主角「小生」的正面性,把「壞人」讓給了身旁的胡千,(也為此延伸了許多男女主角若有似無的曖昧篇幅),但整體而言,人物的刻劃仍較薪傳以往傳統劇本人物形象立體豐富,在角色上展現的是「複雜人性」而非僅是「單線善惡」,可以說是本次劇團嘗試跨界合作的一種突破。

整體表演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自然是全團充滿實力的唱腔表現,即使唱腔高亢,演員們卻幾無失分,足見多年的藝生計畫成功承襲了廖瓊枝老師的高音特質,訓練出一批優秀的歌仔戲唱將。音樂設計聽得出十分用心,上半場使用蘇州評彈的風格、下半場則加入原住民音樂風格,讓人無法忽視、也以音樂為戲定調。但似乎走配樂形式而不是以伴奏為主,加上許多熟悉的新調隨字音而改音,音樂與唱的旋律偶有不是非常貼合的狀態,聽起來會有是不是走音的錯覺。

演員的整體表現可謂相當優秀,大小角色均能稱職演出。張孟逸穩健的表演與聲情,做為全場的表演支撐自不待言;休息一陣甫復出的江亭瑩,對於角色的細節拿捏更顯準確,已將戲曲程式內化,上半場的風流(但還沒泯滅人性的)王爺,舉手投足既符合程式規範又能自然呈現細節;眼睛遭刺瞎的橋段、以及下半場滿身風霜的絕望走唱,情緒能量都相當飽滿,稱職地引領觀眾進入善惡的思辨。廖玉琪的秦樓月,從風塵女子仗義救人,及至下半場轉為貿易女王,成功形塑自主女性的形象。在接近劇末的三人對唱,將觀眾情緒推至高潮,半生飄零恍如隔世的重逢,不勝唏噓,使人一掬同情之淚。


兩生花劫(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宥崧)

重大議題合宜度有待商榷

如果僅停留在說一個面對悲劇的故事,女主角雪娘(張孟逸飾)面對過往的愛恨難分,且在崇親王已受懲罰(被自己父親刺瞎雙眼)、顛沛流離(毀了一生),而自己「早就已經展開新人生」等種種的情境下,她是否選擇原諒、是否選擇放下,都是可以表述的動人情懷。

但《兩生花劫》想指涉的不僅止於故事本身。在三人重逢後的安排是,雪娘在面對仇人、想報仇卻下不了手時,安排了秦樓月(廖玉琪飾)出來強力勸導她放下,同時加入了一位原住民米那庫(王台玲飾),告訴她「像我們原住民也是經歷這許多侵占與屠戮,我們還是選擇放下」,試圖揭示「放下才能和解」、「和解才有新人生」的道理。戲至此時,已非主角個人際遇,而是寓意深遠,呼應著節目單所言的「Me Too」及「轉型正義」。

然而,這樣的投射合宜嗎?

並不是所有的MeToo加害者都如劇中崇親王一樣受到懲罰且懺悔,因此如何能呼告受害者們應該「放下」?而原住民在臺灣這塊土地上接連受到各種屠戮、殖民、同化,何以能幫他們代言「我已放下」?

和解不應該建立在受害者的放下之上。劇中雪娘雖生於戰亂半生顛沛,但這種苦難,與原住民(代表被殖民者、被國家機器傷害且沉冤未雪者)所承受的,能否相提並論?不要說17世紀了,至今原住民(還有被殖民者以及政治受難者)還在承受著這些苦果,從過往反抗侵略則招致喪生或滅族,及至不受同化則無法生存,而後因生存資源的剝奪,導致今日自身文化的消逝等等,劇中用原住民代言「放下」,對於這樣重大議題的處理,是否太過輕率?


兩生花劫(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宥崧)

轉型正義應該是要揭露事件的不義事實,達成歷史共識,讓受害者有機會獲得平反,並需花很長的時間來修復心理上、文化上的創傷,換回真正的尊重。「和解才能向前走」是一個美好的願景,透過良好的戲劇鋪敘,的確很容易達成觀眾的共鳴,但卻因此忽略了這樣的視角其實是既得利益的視角、與加害者站在同一陣線。以「要求受害者放下」的論述,揭示「和解才能向前走」的願景,在我們這個歷史感斷裂的島嶼上,卻感動了無數觀眾,無異增加了轉型正義的難度,為此我沉痛難言。

旗艦製作的反思

事實上,本製作如若僅停留在戲劇本身,會是很精彩的作品。何以下半場的場景需要轉至臺灣、需要談及MeToo與轉型正義?是主辦方的要求,或是創作者們被喚起的關懷?近年來,政府致力推動本土文化,通過了國家語言法,也試圖讓更多的「臺灣文化」有機會躍上舞台,我當然認同這立意良善,同時見到本戲場景出現在臺灣時,第一時間也是欣喜的。但是,我們必須面對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對於臺灣歷史太不熟悉的事實。委託製作節目,經常是一年、至多兩年的期程,加上劇作家、劇團的專長是戲劇而非歷史田調,如此急就章的製作方式,急切的要將過去失落的文化成分迅速補上,難道不會適得其反?期盼政府單位在推動相關政策時,能有把關的機制、協助的方法,讓這些得來不易的資源,能夠真正有效的落實運用。

《兩生花劫》

演出|薪傳歌仔戲劇團
時間|2024/06/08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歌仔戲連結到西方劇本、德國文學、波蘭電影導演或法國文學批評,《兩生花劫》的故事起於江南恩怨,卻在台灣釋放和解。我們當然可以從《兩生花劫》關注且重探本土戲劇的本質,但也不妨將它置於世界文學的脈絡下思考。傳統必須走向世界,而傳統也永遠在當代重生
7月
03
2024
《兩生花劫》是一部集傳統與創新於一身的優秀作品,在各個方面都展現實力,劇中呈現的文化融合和思想深度,將觀眾帶入一個令人驚艷的歌仔戲世界,並在傳統調中帶來變化,是個具有挑戰性但也充滿潛力的嘗試。
6月
25
2024
筆者大膽假設,刻畫忠孝節義的傳統戲曲功能,可能曾為普羅大眾提供了親近高級文化資本的想像。如今隨著歌仔戲從電視走向劇院,一路開拓更多受眾,卻受限於「經典化」。而鴻鴻取自德國的活水,儘管在現代而言仍是保守的意識形態,卻正好因此賦予這齣「歌仔—歌劇」進步改編的合理性。
6月
14
2024
儘管具備武作之形,《文王食子》終究是極重抒情的大文戲。論文戲,除卻雕琢與情節呼應的身段演繹,藉由唱唸和面表,構築與身段形式同在的真實情感基底,應是演員進行角色創造的核心。
11月
18
2024
梁祝故事與孟婆客棧之間那股微妙動態張力,其實是主、客體對應關係飄忽產生的不和諧投射。有意致敬經典,終究必須回歸作品的本質定調,去思考經典、創作與時代的三方關係。
11月
14
2024
長久以來臺灣京劇人才青黃不接,本以為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沒料到近十多年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湧現出一波波優秀的後浪,而前浪們也溫柔地為後浪推波助瀾,期待前浪、後浪共同為臺灣的京劇之海激發出更多的浪潮。
11月
13
2024
當傳習藝生多半亦有歌仔戲、客家戲演員身份,也顯現出在現今戲曲環境下,北管藝師無法以北管演出作為全職之問題,那麼未來北管戲傳習計畫是否成為僅是一門演員訓練課程?
11月
13
2024
今次為第八屆,筆者在同一場次中,觀賞了慶美園亂彈劇團新秀張雅涵主演的《洛花河》暨正明龍歌劇團新秀張燕玲主演的《韓信設窖安軍心》兩齣折子戲。
11月
12
2024
本劇可見劇團在親子劇的用心之處,以臺灣地景為故事地、融合原漢兩族的神話故事,音樂曲調以輕快帶有童謠的趣味讓聽覺性相當悅耳動聽,主演的口白方面也充分表現各個角色的特質差異
11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