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而交錯的平行線《庇護所》
11月
11
2024
庇護所(舞蹈空間提供/攝影李庭宇)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80次瀏覽

文 黃意心(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碩士在職專班學生)

一階一階往下走,觀賞者們像是依序排隊進入舞蹈空間舞團所設置好的庇護所,有些人席地而坐,有些人坐在椅子上,演出尚未開始但筆者卻陷入作品其中。漸漸在幽暗的燈光下,場須播放了出來,充滿在地化的本土語言配合著有些不標準的國語,舞者們拿著黑色的板子,穿梭在舞台的各個角落,像時間與空間不斷變化,提醒著人們所有事情都是會發生在彼此周邊。

在《庇護所》的舞台上,表演者們如同萬華巷弄中的人們,各具特色,凸顯出每個角色獨特的魅力與多元的肢體力度,這種差異讓每個舞者的形象顯現出不同的個性化。有的身穿破爛衣裳,像是常見的街頭行乞者;有的則是縫縫補補一穿再穿的困苦人民;還有身穿貼身不停拋媚眼,像是招攬顧客的小姐,為了生活做出不同選擇。服裝成為了表達意義的媒介,它們反映了人類對於外在形象和內在情感的探索,使得舞台上的畫面更加豐富細膩,更詮釋了在日常當中常被人遺忘的角落。

庇護所(舞蹈空間提供/攝影李庭宇)

演出當下筆者宛如身在其中,在燈光的變換下,人們似乎能夠瞥見某個人多雜亂的景象,但卻在亂中擁有章法,像是夜晚中的萬華充滿各種色彩,有陰暗的巷弄、也有燈火通明的夜市。舞者們在小小的幾塊板子上相互堆疊,身體輪廓顯現出像是堡壘般的空間,構成看似壅擠且沒有自我空間的狹小環境,彷彿在示意著弱小且脆弱的人們和幻現實生活的不堪,但於另外一位舞者的推擠下,堡壘如同保護傘般保護著在內所有人們,而被環境淘汰,只能在外跌跌撞撞,憂傷起舞。這種視覺的強烈對比,使得舞台上的畫面更加豐富細膩,將觀眾帶入一種超越時空的體驗。

衣衫襤褸之人、環境失意之人、為生存努力之人,伴隨著紀錄片《4891》中黃庭輔導演與萬華地區「無家者」的對話,那些看似無奈、無所謂的口吻,在舞者肢體與情感的烘托下緩緩起伏,宛如是泥濘中生長的花想努力綻放,又彷彿是被巨石重重壓下而倒地不起,舞者們透露著需要幫忙的信號,將黑色版子轉向另一面,猶如髒破不堪的外表下,也有著堅忍不拔的潔白光輝,有些舞者緩緩坐在觀眾的身旁,猶如兩條看似不會相交的平行線,卻因某種契機而相遇,輕輕地依靠在身旁,無須言語也能給彼此力量。

庇護所(舞蹈空間提供/攝影李庭宇)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舞者們豐富的情感表現,在那氛圍中是令人感受十分深刻的,不管是想在縫隙間找到容身之處的盼望,抑或是身陷泥淖之中想掙脫的無力,也或許是毫無所謂得過且過,每一次喘氣以及每一次顫抖都如此令人十分感同身受,最後的結束又回歸到最初的原點,讓觀眾們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社會存有的問題,用自身的經驗以及過往,找到屬於自己的庇護所。

《庇護所》

演出|舞蹈空間舞團
時間|2024/10/24 19:30
地點|舞蹈空間舞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