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而交錯的平行線《庇護所》
11月
11
2024
庇護所(舞蹈空間提供/攝影李庭宇)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32次瀏覽

文 黃意心(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碩士在職專班學生)

一階一階往下走,觀賞者們像是依序排隊進入舞蹈空間舞團所設置好的庇護所,有些人席地而坐,有些人坐在椅子上,演出尚未開始但筆者卻陷入作品其中。漸漸在幽暗的燈光下,場須播放了出來,充滿在地化的本土語言配合著有些不標準的國語,舞者們拿著黑色的板子,穿梭在舞台的各個角落,像時間與空間不斷變化,提醒著人們所有事情都是會發生在彼此周邊。

在《庇護所》的舞台上,表演者們如同萬華巷弄中的人們,各具特色,凸顯出每個角色獨特的魅力與多元的肢體力度,這種差異讓每個舞者的形象顯現出不同的個性化。有的身穿破爛衣裳,像是常見的街頭行乞者;有的則是縫縫補補一穿再穿的困苦人民;還有身穿貼身不停拋媚眼,像是招攬顧客的小姐,為了生活做出不同選擇。服裝成為了表達意義的媒介,它們反映了人類對於外在形象和內在情感的探索,使得舞台上的畫面更加豐富細膩,更詮釋了在日常當中常被人遺忘的角落。

庇護所(舞蹈空間提供/攝影李庭宇)

演出當下筆者宛如身在其中,在燈光的變換下,人們似乎能夠瞥見某個人多雜亂的景象,但卻在亂中擁有章法,像是夜晚中的萬華充滿各種色彩,有陰暗的巷弄、也有燈火通明的夜市。舞者們在小小的幾塊板子上相互堆疊,身體輪廓顯現出像是堡壘般的空間,構成看似壅擠且沒有自我空間的狹小環境,彷彿在示意著弱小且脆弱的人們和幻現實生活的不堪,但於另外一位舞者的推擠下,堡壘如同保護傘般保護著在內所有人們,而被環境淘汰,只能在外跌跌撞撞,憂傷起舞。這種視覺的強烈對比,使得舞台上的畫面更加豐富細膩,將觀眾帶入一種超越時空的體驗。

衣衫襤褸之人、環境失意之人、為生存努力之人,伴隨著紀錄片《4891》中黃庭輔導演與萬華地區「無家者」的對話,那些看似無奈、無所謂的口吻,在舞者肢體與情感的烘托下緩緩起伏,宛如是泥濘中生長的花想努力綻放,又彷彿是被巨石重重壓下而倒地不起,舞者們透露著需要幫忙的信號,將黑色版子轉向另一面,猶如髒破不堪的外表下,也有著堅忍不拔的潔白光輝,有些舞者緩緩坐在觀眾的身旁,猶如兩條看似不會相交的平行線,卻因某種契機而相遇,輕輕地依靠在身旁,無須言語也能給彼此力量。

庇護所(舞蹈空間提供/攝影李庭宇)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舞者們豐富的情感表現,在那氛圍中是令人感受十分深刻的,不管是想在縫隙間找到容身之處的盼望,抑或是身陷泥淖之中想掙脫的無力,也或許是毫無所謂得過且過,每一次喘氣以及每一次顫抖都如此令人十分感同身受,最後的結束又回歸到最初的原點,讓觀眾們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社會存有的問題,用自身的經驗以及過往,找到屬於自己的庇護所。

《庇護所》

演出|舞蹈空間舞團
時間|2024/10/24 19:30
地點|舞蹈空間舞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永恆回歸》不是一次對單一文化的回望,也非純然的個人返鄉敘事,而是一場藉由舞蹈身體展開的複數對話:關於傳承與創新、個體與群體、離散與歸屬。
5月
15
2025
全部大約三十餘分鐘的演出,已達特定場域的表演創作思維,不僅妥善使用了整宅公寓的走道,後半段的處理,更是連動了天橋上下的空間,為作品瞬間拉開了所在城市線地的景深
5月
14
2025
在舞作中有許多節奏上的空拍、舞蹈動作的靜止和舞台空間的留白,這種編排手法讓整個作品更富韻味,也為觀眾留下一片想像的空間。
5月
14
2025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