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而交錯的平行線《庇護所》
11月
11
2024
庇護所(舞蹈空間提供/攝影李庭宇)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27次瀏覽

文 黃意心(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碩士在職專班學生)

一階一階往下走,觀賞者們像是依序排隊進入舞蹈空間舞團所設置好的庇護所,有些人席地而坐,有些人坐在椅子上,演出尚未開始但筆者卻陷入作品其中。漸漸在幽暗的燈光下,場須播放了出來,充滿在地化的本土語言配合著有些不標準的國語,舞者們拿著黑色的板子,穿梭在舞台的各個角落,像時間與空間不斷變化,提醒著人們所有事情都是會發生在彼此周邊。

在《庇護所》的舞台上,表演者們如同萬華巷弄中的人們,各具特色,凸顯出每個角色獨特的魅力與多元的肢體力度,這種差異讓每個舞者的形象顯現出不同的個性化。有的身穿破爛衣裳,像是常見的街頭行乞者;有的則是縫縫補補一穿再穿的困苦人民;還有身穿貼身不停拋媚眼,像是招攬顧客的小姐,為了生活做出不同選擇。服裝成為了表達意義的媒介,它們反映了人類對於外在形象和內在情感的探索,使得舞台上的畫面更加豐富細膩,更詮釋了在日常當中常被人遺忘的角落。

庇護所(舞蹈空間提供/攝影李庭宇)

演出當下筆者宛如身在其中,在燈光的變換下,人們似乎能夠瞥見某個人多雜亂的景象,但卻在亂中擁有章法,像是夜晚中的萬華充滿各種色彩,有陰暗的巷弄、也有燈火通明的夜市。舞者們在小小的幾塊板子上相互堆疊,身體輪廓顯現出像是堡壘般的空間,構成看似壅擠且沒有自我空間的狹小環境,彷彿在示意著弱小且脆弱的人們和幻現實生活的不堪,但於另外一位舞者的推擠下,堡壘如同保護傘般保護著在內所有人們,而被環境淘汰,只能在外跌跌撞撞,憂傷起舞。這種視覺的強烈對比,使得舞台上的畫面更加豐富細膩,將觀眾帶入一種超越時空的體驗。

衣衫襤褸之人、環境失意之人、為生存努力之人,伴隨著紀錄片《4891》中黃庭輔導演與萬華地區「無家者」的對話,那些看似無奈、無所謂的口吻,在舞者肢體與情感的烘托下緩緩起伏,宛如是泥濘中生長的花想努力綻放,又彷彿是被巨石重重壓下而倒地不起,舞者們透露著需要幫忙的信號,將黑色版子轉向另一面,猶如髒破不堪的外表下,也有著堅忍不拔的潔白光輝,有些舞者緩緩坐在觀眾的身旁,猶如兩條看似不會相交的平行線,卻因某種契機而相遇,輕輕地依靠在身旁,無須言語也能給彼此力量。

庇護所(舞蹈空間提供/攝影李庭宇)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舞者們豐富的情感表現,在那氛圍中是令人感受十分深刻的,不管是想在縫隙間找到容身之處的盼望,抑或是身陷泥淖之中想掙脫的無力,也或許是毫無所謂得過且過,每一次喘氣以及每一次顫抖都如此令人十分感同身受,最後的結束又回歸到最初的原點,讓觀眾們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社會存有的問題,用自身的經驗以及過往,找到屬於自己的庇護所。

《庇護所》

演出|舞蹈空間舞團
時間|2024/10/24 19:30
地點|舞蹈空間舞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崩》中舞者面對的是世界的崩解與制度殘留,身體被逼迫即時反應並掙脫訓練痕跡;而《機》中的身體則面對人工技術與外骨骼介入,需要在精密機械節律中尋找自主節奏與協作感。
11月
28
2025
《崩》在疫情中斷後再度上演,恰好成為下一個世代必須面對的提問:社會可能瓦解,制度可能崩壞,而身體往往最先回應真實;在崩解之際,身體甚至可能是唯一仍能作為政治行動的媒介。這部作品留下的不是結論,而是一種正在進行中的狀態——一個不再假裝完整、正試圖從舊訓練、舊制度與舊語言中掙脫的身體。
11月
28
2025
這間虛擬的咖啡廳,是四位舞者生命交會的空間。咖啡粉被細心勻配成圓,成為她們生命軌跡的視覺化呈現——那個圓,象徵著起點即是終點的循環。而這場演出最動人之處,正在於它將個人的身體史轉化為集體的記憶圖景。
11月
26
2025
在原民主體性與現代性的鬥爭局勢中,始終戰鬥著要守住的,並且為了守住反而導向毀滅的,究竟會是什麼?
11月
20
2025
當《最後的隧道》借助另類的時間和空間來搭建一個想像的世界時,這樣揉合神話/末日的敘事方式,正也悄然轉動一種鬼魅時間(spectral time),不只掙脫了殖民主義的現代性機制,更通過非人(non-human)的鬼魅現身重返過去歷史造成的斷裂
11月
20
2025
整場演出令人深刻之處並非歷史檔案中的馬利亞為何,而在曼奇展現出一個舞蹈被檔案所固定,再被文化市場要求的過程,在解放坐姿舞即興性的過程中,那個原被忽視的裂縫重新浮現:我們可以如何保存舞蹈,而不讓舞蹈失去活性?
11月
17
2025
林麗珍與無垢的舞者們在《潮》中,讓「觀看」本身成為一場修行。這部作品不是舞,而是一場被拉長至極限的儀式;不是隔岸觀「潮」,而是自身與萬物的一場深度對話。
11月
06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