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去一身符號的自我詰問《尋源問道》
3月
23
2015
尋源問道(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53次瀏覽
林立雄(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生)

歷經幾度巡迴,戲曲大師裴豔玲所主演的《尋源問道》終於到了台北演出。裴豔玲已經以〈夜奔〉、〈嫁妹〉、〈蜈蚣嶺〉等戲博得「活林沖」、「活鍾馗」、「活武松」等稱號。除此之外,更有以裴豔玲的舞台人生為主題拍攝的電影《人鬼情》,可見裴豔玲在兩岸的戲迷的眼中,已然是非常優秀的演員。然而,這個優秀在於,我們總能在這些骨子老戲中,看見裴豔玲對於戲曲程式的一絲不苟,以及她為骨子老戲重新打磨的成果。在這次《尋》的演出中,她針對自己所工的生行,挑了幾齣代表作〈夜奔〉、〈探莊〉、〈乾元山〉、〈蜈蚣嶺〉幾齣武戲,以【新水令】這支曲牌為主開始尋源,最後則挑了齣老生文戲〈洪羊洞〉作為最後的結尾。

樂隊以【將軍令】吹台結束後,裴豔玲走進舞台,開始為觀眾們解說戲曲舞台上的特色與知識,以及進入自己開始從藝後的各種經歷,並用表演示範表現她對於戲曲藝術的堅持。整齣戲的舞台擺設並非重點,裴豔玲提到,當初找她合作的話劇導演林兆華,給了她非常大的空間,在這齣戲裡,她能以最舒服的姿態面對觀眾。在這場表演中,裴豔玲完全不容妝、不著戲服,以乾淨不具有任何符號的穿著演出。一方面,為了呈現方便,改扮人物而重新扮裝並不容易;另一方面,則與整體表演呈現有關,《尋》以裴豔玲為中心,親自面對觀眾講述、示範,自剖與對過去的自己尋源並問道。傳統戲劇進行多以對話呈現,但《尋》正好反其道而行,整場表演表現出一種「我的表演在於我的示範」、「在於我對觀眾說了什麼」、「在於我對觀眾的一絲不苟」的態度(在這個場次中,衣箱未替裴豔玲繫好大帶,於是裴豔玲在舞台上稍稍斥責了衣箱一番,可見其對於舞台上的呈現的堅持、重視與臨危不亂)。她也說明,自己並不是唬弄觀眾,她不需要包裝,利用著即將七十歲的身子,堅持且乾淨的完成了唱作俱佳的演出,告訴自己也告訴觀眾,或是當今的演員們,不能夠失去最最根本的身體。

「我不管其他人,我只堅持我自己。」裴豔玲在舞台上這麼說,認真又風趣使得台下歡聲雷動,在示範了幾支【新水令】後,裴豔玲興起,加唱了〈蜈蚣嶺〉一支【折桂令】,在緊湊的鑼鼓與如同金戈鐵馬的嗓音就這麼戛然而止的同時,亮相,讓人不得不拍手叫好,而我在台下想著:「一位年近古稀之人了,怎麼還有這般毅力,身段乾淨、一絲不苟,像是盛年時期一樣,演什麼像什麼。」然而,《尋》劇並不完全是為了自己,替自己尋源、問道,而是要讓更多人知道,戲曲藝術中什麼是不應該丟失,她用垂垂老矣的身體證明著。中場過後,所承接的一場崑劇折子〈偷詩〉是讓上半場已費盡所有體力的裴豔玲稍作休憩,也是裴豔玲對於徒子徒孫們的提攜。最後的〈洪羊洞〉雖看似與《尋源問道》無關,但,裴豔玲再挑選這折戲卻不是毫無意義的,楊延昭的句句唱段,不就是唱著裴豔玲即將老去的自己嗎?「光陰似箭」、「歲月不饒人」,上半場她不離口的語句,卻暗暗扣合著她內心的最深。尋源問道,她證明了戲曲的本質,也證明了自己所堅持。然而,我們又多希望,年邁的藝人們再多為我們唱作幾曲、幾齣。〈洪羊洞〉最後那一「問」,裴豔玲不需要再多說什麼,不過也看見了她面對消逝的矛盾心緒,依舊還頑固著。她在上半場時告訴大家,即便她已經是六十八歲高齡了,如果還能擰一個旋子,她還是要為台下為了看她而來的觀眾擰的。

《尋源問道》

演出|裴豔玲與河北省京劇藝術研究院
時間|2015/03/14 19:30
地點|國家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裴艷玲在暢談學戲體會、親身示範和講解身段功法過程中,也是提點眾人看戲門道──從規範提煉出來,進一步欣賞「美」,這是裴以為的戲曲本質罷。(陳韻妃)
4月
15
2015
你的身體,是段「戲曲」的學習地圖,除演繹人物間的差異,更賦予了必修科目的時間次序。你已不是表演,而是用身體告訴我們「戲曲」的一切:規律與基底。(吳岳霖)
3月
19
201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
聖淵戲曲藝術坊《孫武子下山》巧妙平衡戲段冷熱,將老生文武做表融入情節轉折,展現出演員從行當技藝出發,嘗試混合兩種行當屬性共構一角的個人化再詮釋。
7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