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示範美的本質《尋源問道》
4月
15
2015
尋源問道(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14次瀏覽
陳韻妃(社會人士)

臺灣戲曲團體每逢推廣新編戲時,除透過媒體力量、社群網站、文宣廣告……等方式外,還會舉辦示範講座,主持人講解結合演員示範,藉原本在舞臺上「只可遠觀」的演員與觀眾之近距離互動,滿足觀眾先睹為快的嘗鮮和接觸演員的戲迷心理,而無論哪種方式,不外乎是達到刺激票房成長的最終宣傳效果。

《尋源問道》節目形式類似示範講座,也像響排,裴艷玲一直以武生形象著名於舞臺,本場劇目安排武生、武丑和武旦等帶有唱唸「作」表的行當,既顯示其表演優勢,也是她為從事武行者易受生理條件限制,故舞臺生命艱難的反映。服裝造型上,裴通場著水衣,不容妝素面演出,此舉最大好處是快速轉換人物,不過戲曲有虛擬寫意特色,人事時地物俱在演員口中,說什麼是什麼,所以扮不扮上不妨礙觀眾想像真實。再看文武場,採七緊八鬆編制,拉奏、彈撥、打擊等沒少件,不求以聲奪人而重覆配置。最後是舞臺選擇,國家演奏廳的舞臺尺寸大約能容二十至二十五人,比起戲劇舞臺當然小,但對於一人演員、七八個樂師、還有一些桌椅砌末同在場上的小型演出,卻足夠了。

上述形式說明幾件事。行頭裝扮、音樂和舞臺均採演出最低需求量,有即可、不要多,呈現簡潔原則。當把這些外在東西刪減後,表演者的重要性被烘托出來了,也正是傳統戲曲的「演員中心」觀念,身為演員,「玩藝兒」不靈那是不及格的,裴所選的崑劇四折是武生家門戲,雖說啟蒙打底用,因為困難度很高,即行話「男怕夜奔,女怕思凡」之意,身體各部位均要做到規範,一招一式嚴謹不苟,人物便在各自的招式規矩之最高標準中表現出差異性,故隱然成為衡量武生的尺度。由此可以看出其對於一齣戲相關元素比重的大小:用高標準去要求演員,其他配合演出的元素則符合最低量便行。藉這樣比重來放大檢視時下新編戲,常用名人吹捧、動員偌大排場、挹注龐大資金……等「數大就是美」的大製作做噱頭,反而失卻戲的本質──故事與演員,終究因不耐看無以動人,演過幾回只能束之高閣,問題全出於製作戲的觀念本末倒置。

本節目以「示範講座」形式演出,並無任何新穎出奇賣點,票券卻能在開演前銷售一空,絕大部分原因來自裴艷玲的名氣,加持票房產生紅盤。其整場既作又唱下來,唱的表現勝於作功,此與年齡增長、身體狀態不似年輕時有關,是以近七旬的裴上半場飛起旋子高度不夠,每折示範完身段會氣喘、得喝水休息,其「技」精準程度顯然無法與年輕時期相比,但「藝」/精神仍保有高度,在於堅持規矩與不畏艱難(不因體力不如前而揚長避短──棄武改唱),這樣精神是她一路走來令人敬佩,和此節目貌似「示範講座」卻具特殊意義之所在。

尚有可貴處是,節目名為《尋源問道》,裴艷玲在暢談學戲體會、親身示範和講解身段功法過程中,也是提點眾人看戲門道──從規範提煉出來,進一步欣賞「美」,這是裴以為的戲曲本質罷。

當她擬出此一命題,與其說想帶領觀眾一同分享和追尋之,毋寧更適合做自身的探問:時命屆於此,演藝還有何種可能性?觀其下半場選擇京劇《洪羊洞》,其由河北梆子回頭唱京劇,嗓音條件大可以學習高亮的四大鬚生之高慶奎,緣於個人愛好則選擇了唱作較為全面發展、技藝上乘、不多賣弄的余叔岩余派從頭學起,除是其孜孜好學的表現,而余派的氣質,與今日節目形式、裴個人的藝術特點──簡潔都是相近的,示意其所追尋戲曲之道正如是。

《尋源問道》

演出|裴艷玲與河北省京劇藝術研究院
時間|2015/03/15 14:30
地點|國家音樂廳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尋》劇並不完全是為了自己,替自己尋源、問道,而是要讓更多人知道,戲曲藝術中什麼是不應該丟失,她用垂垂老矣的身體證明著。(林立雄)
3月
23
2015
你的身體,是段「戲曲」的學習地圖,除演繹人物間的差異,更賦予了必修科目的時間次序。你已不是表演,而是用身體告訴我們「戲曲」的一切:規律與基底。(吳岳霖)
3月
19
201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