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劇作結合與重組《京崑戲說長生殿》
7月
20
2016
京崑戲說長生殿(台北新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730次瀏覽
李佳麒(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台北新劇團多年以「宏揚傳統戲曲、培養戲劇人口」為理念,定期演出「新老戲」創演創新劇目。此次新編大戲由辜公亮文教基金會首度與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合作,製作《京崑戲說長生殿》,以戲曲祖師爺-「唐明皇」的角度出發,將京劇與崑曲結合,並集結李寶春、錢振榮、李珊珊、徐思佳等兩岸京崑名家,打造「兩皇兩妃」之陣容,攜手獻演唐明皇與楊貴妃的世紀愛情,全劇共九場,分別為「賜盒定情」、「爭寵醉酒」、「獻髮密誓」、「赦罪權哄」、「小宴驚變」、「兵進長安」、「馬嵬埋玉」、「哭像情傷」與「見月憶情」等,引領觀眾窺探唐代風華。

在此劇中,可得見編、導、演李寶春試圖平衡「京劇」與「崑曲」兩劇種,以及「唐明皇」與「楊貴妃」兩角色於劇中之比重。一、劇種的平衡:在不更動崑曲史詩之作《長生殿》既有的折子戲情況下,從中挑選若干折子與創新的京劇結合、重組,其中亦保留京劇經典劇目《貴妃醉酒》之經典唱段及做表,可得見編導演將京、崑兩劇種呈現之比例用心調和,並未偏重於任何一方;然而,在演員的調配方面,筆者以為,京崑雖為一家,但由於其唱腔體系不同,其運腔方式也有所不同,若由京劇演員演唱崑曲,或由崑曲演員演唱京劇,在音色上仍有不適之處,李寶春亦曾道:「《京崑戲說長生殿》特色在『京是純京,崑是純崑』,保留崑曲中最經典、好看的片段,而非讓擅長京劇的演員去唱崑曲。」[1]卻在最末兩場「哭像情傷」與「見月憶情」中,將京劇(板腔體)與崑曲(曲牌體)兩個不同體系的唱腔結合而成新編唱段,嘗試雙生旦(京劇唐明皇、崑曲楊貴妃,以及崑曲唐明皇、京劇楊貴妃)的「跨劇種組合」,四種聲情各自輪唱間或疊沓,京、崑的跨劇種結合與重組的嘗試實為一大挑戰,但「純京」、「純崑」的定義為何?而京、崑兩劇種的跨界嘗試,是否能加以思考應如何游刃有餘的轉換於兩者之間?二、角色的平衡:在京劇傳統劇目中,與唐代為故事背景之相關劇目,鮮少出演唐明皇一角,如:《梅妃》、《貴妃醉酒》、《太真外傳》等,皆以女性角色為描述對象,李寶春表示,京劇裡沒有著重描寫唐明皇的戲,「而崑曲裡講述唐明皇的《長生殿》雖是經典,但演出耗時長,不符合現代人看戲習慣,因此想到善用京劇、崑曲的特性,重新編一齣講述唐明皇的戲。」[2]劇中藉由重組崑曲既定之劇目及結合京劇新編之唱腔,提升唐明皇一角出場之篇幅,進而達到「唐明皇」與「楊貴妃」兩角色之間的平衡。

音樂設計方面,鍾耀光以唐代風格為主體構思,設計主題與間奏,並創作西方歌劇音樂形式之序曲、終曲及幕間曲,其配樂貫穿全劇,並將其作品《胡旋舞》、《蒙古幻想曲》分別選段摘錄用於第二幕開場與馬舞片段,劇末則因應「見月憶情」之場次名稱,以《月亮代表我的心》作為終曲;樂器方面,則以京、崑音樂為基礎,將京胡與崑笛融合西方管絃樂團,然而,由於京胡與崑笛在音色上有極大的差異,京、崑轉換與銜接之過程中,存在音響上之平衡問題,冀望未來於跨劇種合作中,能加以思考其一層面,使此劇之呈現更加完善。角色詮釋方面,此劇中利用崑曲「官(冠)生」與京劇「老生」二者不同之行當,詮釋「唐明皇」一角,呈現同一角色之不同面向。

全劇整體構思以不更動京、崑原貌為前提,將兩劇種重組、結合與創新,雖以京、崑交會相互銜接,卻缺乏整體戲劇之連貫性,若觀單場結構,單一角色、內容及形式,實為甚好,但綜觀全劇,筆者以為,京崑轉換的構思、角色的安排及詮釋,以及整體結構的呈現,皆為可加以思考之處。跨界劇作不再於作品本身的成功於否,而在於新的嘗試如何與觀眾溝通,進而推廣傳統藝術之價值。

[1]〈唐明皇穿越北門相約楊貴妃〉,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978449,瀏覽日期:2016/06/29

[2]〈《京崑戲說長生殿》唐明皇再戀楊貴妃〉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616006088-260405,瀏覽日期:2016/06/29

《京崑戲說長生殿》

演出|台北新劇團
時間|2016/06/19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
聖淵戲曲藝術坊《孫武子下山》巧妙平衡戲段冷熱,將老生文武做表融入情節轉折,展現出演員從行當技藝出發,嘗試混合兩種行當屬性共構一角的個人化再詮釋。
7月
28
2025
《文武天香》在這次的版本裡,因為角色關係的變調,在演員表現上產生了新的逸趣,劇作核心從情愛流轉衍生出新的流變——逃逸美學。愛與自由從創作命題的理想問題,轉化為辯證關係
7月
23
2025
真正獨特之處,是此作依循古典歌仔戲結構形式,卻深入核心思維以求突破,以自由意志挑戰既有體制。自此,作為創作者不畏權勢、自由表述的「身分責任」,取代倫常階級的封建定義。所謂「守本分」,不再是臣服於體制,而是忠於信念的堅持。
7月
23
2025
《尋》結合過往被劃分於不同領域的影音實踐,直球對決編導提出的布袋戲傳承問題:如何在不同技術元素間進行有效調節,使各種力量的消長既相容、又能共構出表演的敘事張力。
7月
21
2025
《雙身》自序幕起,即大量使用意象破除既有的性別框架,也挑戰傳統歌仔戲大多是「忠君愛國」的母題,展現青世代對時代議題的關注與對傳統技藝的創新。
7月
20
2025
整體上,《絃斷鹿台》在音樂設計、舞台特效、服裝配置、還有演員的演技、身段、唱腔等方面都非常完整,整體劇情架構也不錯。除了細節略有不足,人物設計缺乏情感變化外,作者仍給予極高的評價。
7月
20
2025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