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觀察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的新創大戲,其風格約略可分成以下幾種:一、改編中國歷史故事或臺灣史實;二、改編其他劇種經典劇目;三、改編學者作家的劇作。上述劇目改編的過程中仍是依循「客家化」(如改編成客家三腳採茶戲的表演體制,搭配客家戲曲腔等)、「中國化」(如《背叛》一戲原著為莎士比亞劇作,榮興在製作時有意將故事背景中國化)但不論是哪一種風格,最終出來的成果均是形制端正、風格統一的精緻大戲。
《膨風美人》則打破了榮興過往的考究謹嚴,展現的是另一種混搭風喜劇。混搭的除了人物角色之外,戲曲音樂也融合了客家戲曲的「三大調」與「九腔十八調」、京劇、西洋音樂,與日本曲等……,但編排上並不會讓人有突兀感。
至於演出的形制上則挪用了「胡撇仔」的演譯模式。「胡撇仔」是臺灣傳統戲曲中特殊的表演形式之一,源自中日戰爭期間,日本殖民當局開始厲行皇民化運動,禁絕漢人傳統戲曲演出,藝人們只得改穿和服、佩帶武士刀演出,唱日本軍歌,宣揚日本當局政策。這種不按正規演出的戲碼被命名為「胡撇仔戲」,與傳統戲曲產生了區隔。
在「胡撇仔戲」中往往可以見到誇張的服裝造型、生活化的口語對白,載歌載舞的形式。如《膨風美人》中的男配角西門,為一來自英國的茶葉商人,在造型的設計便是標準的金頭髮加上西裝,其愛好樂器也是小提琴。而本劇最後一場的「茶葉博覽會」中,為了營造萬國參與的熱鬧感,特別安插了來自中國的品評人(江小瑮,穿旗袍)、日本抹茶(日本藝伎與忍者)、英國紅茶(即男配角西門與身穿洋裝之英國仕女),與「膨風美人茶」(男女主角)一爭高下。
承上所言,因此「茶葉博覽會」一場戲中也展現出外國音樂與中國傳統戲曲的混搭風格。如日本代表出場時,伴隨著日本藝伎與忍者翻滾出場的是「東京音頭」(歌詞仍為客家話)、英國代表出場時拉的是小提琴西洋弦樂與華爾滋舞(需要說明的是,榮興客家採茶劇團這次的樂隊編制除了往日的文武場外,還安排了提琴手,而不是放錄音對嘴)。不過「膨風美人茶」出場時仍保留了客家三腳採茶戲中的表演元素─「扛茶」。所謂的「扛茶」是採茶戲演員在演出中,以茶盤端茶到臺下給觀眾喝,觀眾會給予賞金。本劇則改編成由客家採茶女捧著茶給品評人試飲,刪去了給賞金的這一段。
扮演品評人江小瑮的江彥瑮品評茶葉的方式也別出一格,她在品評「膨風美人茶」時唱了京劇「西皮搖版」與「西皮二六」,讚賞茶湯滋味的美妙,除了展示她學京劇出身的高超炫技外,也顯示了客家大戲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是吸取其他劇種之元素而逐漸成長為新興劇種。
《膨風美人》
演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時間|2017/12/23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