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撇仔」的混搭風喜劇《膨風美人》
1月
09
2018
膨風美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42次瀏覽
楊閩威(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筆者觀察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的新創大戲,其風格約略可分成以下幾種:一、改編中國歷史故事或臺灣史實;二、改編其他劇種經典劇目;三、改編學者作家的劇作。上述劇目改編的過程中仍是依循「客家化」(如改編成客家三腳採茶戲的表演體制,搭配客家戲曲腔等)、「中國化」(如《背叛》一戲原著為莎士比亞劇作,榮興在製作時有意將故事背景中國化)但不論是哪一種風格,最終出來的成果均是形制端正、風格統一的精緻大戲。

《膨風美人》則打破了榮興過往的考究謹嚴,展現的是另一種混搭風喜劇。混搭的除了人物角色之外,戲曲音樂也融合了客家戲曲的「三大調」與「九腔十八調」、京劇、西洋音樂,與日本曲等……,但編排上並不會讓人有突兀感。

至於演出的形制上則挪用了「胡撇仔」的演譯模式。「胡撇仔」是臺灣傳統戲曲中特殊的表演形式之一,源自中日戰爭期間,日本殖民當局開始厲行皇民化運動,禁絕漢人傳統戲曲演出,藝人們只得改穿和服、佩帶武士刀演出,唱日本軍歌,宣揚日本當局政策。這種不按正規演出的戲碼被命名為「胡撇仔戲」,與傳統戲曲產生了區隔。

在「胡撇仔戲」中往往可以見到誇張的服裝造型、生活化的口語對白,載歌載舞的形式。如《膨風美人》中的男配角西門,為一來自英國的茶葉商人,在造型的設計便是標準的金頭髮加上西裝,其愛好樂器也是小提琴。而本劇最後一場的「茶葉博覽會」中,為了營造萬國參與的熱鬧感,特別安插了來自中國的品評人(江小瑮,穿旗袍)、日本抹茶(日本藝伎與忍者)、英國紅茶(即男配角西門與身穿洋裝之英國仕女),與「膨風美人茶」(男女主角)一爭高下。

承上所言,因此「茶葉博覽會」一場戲中也展現出外國音樂與中國傳統戲曲的混搭風格。如日本代表出場時,伴隨著日本藝伎與忍者翻滾出場的是「東京音頭」(歌詞仍為客家話)、英國代表出場時拉的是小提琴西洋弦樂與華爾滋舞(需要說明的是,榮興客家採茶劇團這次的樂隊編制除了往日的文武場外,還安排了提琴手,而不是放錄音對嘴)。不過「膨風美人茶」出場時仍保留了客家三腳採茶戲中的表演元素─「扛茶」。所謂的「扛茶」是採茶戲演員在演出中,以茶盤端茶到臺下給觀眾喝,觀眾會給予賞金。本劇則改編成由客家採茶女捧著茶給品評人試飲,刪去了給賞金的這一段。

扮演品評人江小瑮的江彥瑮品評茶葉的方式也別出一格,她在品評「膨風美人茶」時唱了京劇「西皮搖版」與「西皮二六」,讚賞茶湯滋味的美妙,除了展示她學京劇出身的高超炫技外,也顯示了客家大戲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是吸取其他劇種之元素而逐漸成長為新興劇種。

《膨風美人》

演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時間|2017/12/23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