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撇仔」的混搭風喜劇《膨風美人》
1月
09
2018
膨風美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96次瀏覽
楊閩威(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筆者觀察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的新創大戲,其風格約略可分成以下幾種:一、改編中國歷史故事或臺灣史實;二、改編其他劇種經典劇目;三、改編學者作家的劇作。上述劇目改編的過程中仍是依循「客家化」(如改編成客家三腳採茶戲的表演體制,搭配客家戲曲腔等)、「中國化」(如《背叛》一戲原著為莎士比亞劇作,榮興在製作時有意將故事背景中國化)但不論是哪一種風格,最終出來的成果均是形制端正、風格統一的精緻大戲。

《膨風美人》則打破了榮興過往的考究謹嚴,展現的是另一種混搭風喜劇。混搭的除了人物角色之外,戲曲音樂也融合了客家戲曲的「三大調」與「九腔十八調」、京劇、西洋音樂,與日本曲等……,但編排上並不會讓人有突兀感。

至於演出的形制上則挪用了「胡撇仔」的演譯模式。「胡撇仔」是臺灣傳統戲曲中特殊的表演形式之一,源自中日戰爭期間,日本殖民當局開始厲行皇民化運動,禁絕漢人傳統戲曲演出,藝人們只得改穿和服、佩帶武士刀演出,唱日本軍歌,宣揚日本當局政策。這種不按正規演出的戲碼被命名為「胡撇仔戲」,與傳統戲曲產生了區隔。

在「胡撇仔戲」中往往可以見到誇張的服裝造型、生活化的口語對白,載歌載舞的形式。如《膨風美人》中的男配角西門,為一來自英國的茶葉商人,在造型的設計便是標準的金頭髮加上西裝,其愛好樂器也是小提琴。而本劇最後一場的「茶葉博覽會」中,為了營造萬國參與的熱鬧感,特別安插了來自中國的品評人(江小瑮,穿旗袍)、日本抹茶(日本藝伎與忍者)、英國紅茶(即男配角西門與身穿洋裝之英國仕女),與「膨風美人茶」(男女主角)一爭高下。

承上所言,因此「茶葉博覽會」一場戲中也展現出外國音樂與中國傳統戲曲的混搭風格。如日本代表出場時,伴隨著日本藝伎與忍者翻滾出場的是「東京音頭」(歌詞仍為客家話)、英國代表出場時拉的是小提琴西洋弦樂與華爾滋舞(需要說明的是,榮興客家採茶劇團這次的樂隊編制除了往日的文武場外,還安排了提琴手,而不是放錄音對嘴)。不過「膨風美人茶」出場時仍保留了客家三腳採茶戲中的表演元素─「扛茶」。所謂的「扛茶」是採茶戲演員在演出中,以茶盤端茶到臺下給觀眾喝,觀眾會給予賞金。本劇則改編成由客家採茶女捧著茶給品評人試飲,刪去了給賞金的這一段。

扮演品評人江小瑮的江彥瑮品評茶葉的方式也別出一格,她在品評「膨風美人茶」時唱了京劇「西皮搖版」與「西皮二六」,讚賞茶湯滋味的美妙,除了展示她學京劇出身的高超炫技外,也顯示了客家大戲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是吸取其他劇種之元素而逐漸成長為新興劇種。

《膨風美人》

演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時間|2017/12/23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
《戲神養成記》作為三十年大戲,除了是尚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現,以戲神與劇團入題,也帶著對於這三十年來經營劇團的省思與心得,對自我的承擔給予期許及肯定。
6月
18
2025
作為新生代的跨界創作,筆者未見其具備青年跨界應有的「衝突感」與「破格感」。跨界是否僅止於形式的並置?是否還能更進一步——解構並重組彼此?本劇標榜舞蹈與戲曲融合,但實際觀看下來,兩者卻往往各說各話,難以達成真正的交融。
6月
12
2025
整體而言,本劇仍不失為一次成功的改編,不但貼近傳統歌仔戲的大眾口味,也為本土劇團示範將來跨國合製、或深化表演語境的可行路徑。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