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式的輪迴《人民公敵・現在進行式》
12月
01
2016
人民公敵現在進行式(米王 攝,思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92次瀏覽
莊淑婉(自由工作者)

兩個演員、一把吉他、一張椅子、成堆的衣服,來自馬來西亞的卜卜劇場重新演繹易卜生寫實的《人民公敵》,導演程守明自邊自導自演,一場馬來西亞風格的《人民公敵》。

此劇於開場以及第二場戲,開門見山地,將手法與特色清楚呈現。

衣服佈置而成的場景,或掛滿柱子,或懸吊,或堆疊在地,色彩多樣而莊嚴,猶若即將進行一場神聖的儀式。衣服作為角色象徵,演員流暢地從衣堆中取出角色的衣服,套上衣服即成為角色,脫下衣服,演員又回到自由狀態,可為說者或繼續穿上另一個角色。衣服亦作為人的象徵,成堆的衣服代表著人群、社會,巧妙轉化原著裡的人民。兩位演員在臉上畫上一道白線,以一演一說的方式開場,直接從事件的困境與以大衣代表主角Thomas的心境切入,毫不拖泥帶水,角色搭配說者的旁白演出,穿插角色自述。說者手持吉他彈奏,宛若在儀式中演唱傳說的詩人,並以像來自原始部落般的吟哦結束開場,更顯儀式氛圍,定義《人民公敵》是一場犧牲的儀式。

第二場為主角Thomas的太太的主場,以有著圍裙的洋裝為代表,一樣一演一說,時而自述,或時而兩位演員角色對話。Thomas的太太自我迷信地認為「殺螃蟹,除大劫」,執念地殺螃蟹、煮晚飯等待丈夫回家,期許日子能同以往。殺螃蟹猶如一個祈福儀式,「儀式」再次被強調,再次呼應導演對於此劇的定義。

衣服、演說穿插、單調的音樂、儀式的概念等手法明確貫穿全劇。最不同於台灣劇場的特色是語言。如同馬來西亞常民生活一樣,演出為多語言的方式,除了印度語,英語、華語、廣東話、馬來語交錯使用,特別的口音也更顯獨特的馬來西亞風格。演後座談時,導演表示馬來西亞的劇場生態是語言分類的劇場,如華語劇場、英語劇場,更貼近生活的多語言呈現方式卻是較少在劇場中出現。也許受到馬來西亞歷史發展的影響,族群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分類,而語言為族群文化識別之一。但是,貼近生活,進入生命,引起共鳴,啟發思考,才是藝術的展現。導演程守明在現實中呼應了自己的改編作品,作為一個堅持自我理想的少數派。

易卜生於1882年的作品《人民公敵》,在2016年的現在,看來還是沒有落伍,無分地區的,人類歷史依舊不斷上演著權利角力、政治操弄、多數暴力等等,人類社會百年來絲毫沒有進步,又或許這是人類社會必然出現的事,在易卜生寫作之時、之前,都在上演,之後更不用說,這是高等自利動物長期群聚必然發生的情況。此劇名的副標「現在進行式」是對實情的明示與感嘆。

《人民公敵・現在進行式》

演出|卜卜劇場
時間|2016/10/29  14:30
地點|思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