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歸屬的存在《廁所裡的鬼》
12月
22
2016
廁所裡的鬼(愛慕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5次瀏覽
史惟筑(影像文字工作者)

愛慕劇團第五號作品《廁所裡的鬼》,改編自作家陳思宏獲得第十屆林榮三短篇小說獎的同名作品。劇中講述主角家榮返鄉訪母,而過往回憶也一一浮現的故事。看完戲再讀原著小說的感受是,愛慕劇團的作品「如實」的呈現了小說原著。然而,「如實」一詞要拿來形容兩種藝術媒介的轉換,是有著本質上的悖論的。一個以文字為主的創作,要如何被以演員、舞台、燈光、服裝、化妝所組成的藝術形式「如實」呈現?如果,不同形式的藝術再現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而當觀眾卻又感受到「如實」效果時,在這裡,「如實」又意指何物?效果從何而來?

是時間的編排吧。編劇及導演在時間的安排上讓劇場呈現出與原著雷同的時間意象。家榮返鄉後,觸景生情的過去與當下交會,原著使用文字能輕易帶領讀者穿越時間與空間。於是,當編導決定「如實」呈現小說原著時,如何在小小的舞台空間中製造過去與當下交會的時間意象,則成為導演的主要課題。舞台是一個幾乎不需變換場景的設計,於是,時間與空間的變化主要就交給了導演的場面調度,以及各自在不同角色間轉換的演員。演員在轉換不同角色的過程中推展故事。其中,成年家榮一身黑服造型的裝扮,更以空洞冰冷的敘事語調,創造出一條與舞台上正在搬演場景之時態的平行時空。這個角色以一種彷如第三者的距離,描述「我」所體認的主觀情境。「我」是家榮又不是家榮。這樣的聲調、姿態與當下故事推展的時空格格不入,如同幽靈一般,在其他角色間自語、游移,卻又與角色們互動、膠著。他是人還是鬼?他究竟在場還是缺席?他究竟在當下回首過去,還是在過去惦著未來?他自語還是對觀眾述說?於是,時空的交替與分野,被這個角色同時創造出來也同樣被模糊。此外,成年家榮一角更承擔了《廁所裡的鬼》一劇的主題:無所歸屬的存在。

家榮與母親事實上都是確實的存在,卻找不到歸屬。母親的癲狂,讓她的當下沾粘著過去,也在二者包裹中沈睡或張惶。家榮離鄉到北方,想安身於未來,卻被母親與過往狠狠糾纏。於是,家榮哪也去不了,哪也不可待。所以,家榮必須是鬼,才能像幽靈一般,穿梭現在過去與未來,冷冷的看、靜靜的待。無論如何他都逃離不了那隻躲在廁所裡的鬼,那隻小時候性侵他的鬼。廁所裡的鬼一直都在。隨著時間的推移那隻鬼越來越遙遠,卻也越來越巨大。於是,最後一場戲舞台上「眾人們」只能遠遠眺望鄉長兒子婚禮的喜慶,卻也無意的望向那聽得見看不著的記憶,直到一陣風暴將一切帶走。眾人終究也是「我們」,總寄望著一陣風帶走的,是藏在我們心中的鬼。整齣劇裡,導演在時間空間的安排上,凸顯了「鬼」的意象。鬼的意涵從人開始,由成年家榮的形象延展開來,卻不結束於人,而可能是記憶。如果愛慕劇團這個作品完成了與原著間的「如實」效果,除了導演與編劇的設定外,也得藉由舞台上的演員成功的將鬼、與關於鬼的隱語演繹出人鬼之間的關聯與分界。

《廁所裡的鬼》

演出|愛慕劇團
時間|2016/12/11 14:30
地點|衛武營281展演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聽覺到視覺,終場的安排可謂匠心獨運。當風暴來襲,震撼的風聲和群眾的形體交織成了一幅動感的整體畫面,同時也將主角「記憶可刪除,皮膚卻不肯忘」的情緒血肉召回己身。(黃明德)
12月
23
2016
整齣戲的鋪陳變得單一,彷彿一切的平反只能依賴一股颶風,而人一點力量也沒有,男主角能否脫困是未知,但哽噎的聲音暗示了受困的處境,離開的艱難。終究還是被記憶綑綁了嗎? (徐敏思)
12月
19
2016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