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歸屬的存在《廁所裡的鬼》
12月
22
2016
廁所裡的鬼(愛慕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68次瀏覽
史惟筑(影像文字工作者)

愛慕劇團第五號作品《廁所裡的鬼》,改編自作家陳思宏獲得第十屆林榮三短篇小說獎的同名作品。劇中講述主角家榮返鄉訪母,而過往回憶也一一浮現的故事。看完戲再讀原著小說的感受是,愛慕劇團的作品「如實」的呈現了小說原著。然而,「如實」一詞要拿來形容兩種藝術媒介的轉換,是有著本質上的悖論的。一個以文字為主的創作,要如何被以演員、舞台、燈光、服裝、化妝所組成的藝術形式「如實」呈現?如果,不同形式的藝術再現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而當觀眾卻又感受到「如實」效果時,在這裡,「如實」又意指何物?效果從何而來?

是時間的編排吧。編劇及導演在時間的安排上讓劇場呈現出與原著雷同的時間意象。家榮返鄉後,觸景生情的過去與當下交會,原著使用文字能輕易帶領讀者穿越時間與空間。於是,當編導決定「如實」呈現小說原著時,如何在小小的舞台空間中製造過去與當下交會的時間意象,則成為導演的主要課題。舞台是一個幾乎不需變換場景的設計,於是,時間與空間的變化主要就交給了導演的場面調度,以及各自在不同角色間轉換的演員。演員在轉換不同角色的過程中推展故事。其中,成年家榮一身黑服造型的裝扮,更以空洞冰冷的敘事語調,創造出一條與舞台上正在搬演場景之時態的平行時空。這個角色以一種彷如第三者的距離,描述「我」所體認的主觀情境。「我」是家榮又不是家榮。這樣的聲調、姿態與當下故事推展的時空格格不入,如同幽靈一般,在其他角色間自語、游移,卻又與角色們互動、膠著。他是人還是鬼?他究竟在場還是缺席?他究竟在當下回首過去,還是在過去惦著未來?他自語還是對觀眾述說?於是,時空的交替與分野,被這個角色同時創造出來也同樣被模糊。此外,成年家榮一角更承擔了《廁所裡的鬼》一劇的主題:無所歸屬的存在。

家榮與母親事實上都是確實的存在,卻找不到歸屬。母親的癲狂,讓她的當下沾粘著過去,也在二者包裹中沈睡或張惶。家榮離鄉到北方,想安身於未來,卻被母親與過往狠狠糾纏。於是,家榮哪也去不了,哪也不可待。所以,家榮必須是鬼,才能像幽靈一般,穿梭現在過去與未來,冷冷的看、靜靜的待。無論如何他都逃離不了那隻躲在廁所裡的鬼,那隻小時候性侵他的鬼。廁所裡的鬼一直都在。隨著時間的推移那隻鬼越來越遙遠,卻也越來越巨大。於是,最後一場戲舞台上「眾人們」只能遠遠眺望鄉長兒子婚禮的喜慶,卻也無意的望向那聽得見看不著的記憶,直到一陣風暴將一切帶走。眾人終究也是「我們」,總寄望著一陣風帶走的,是藏在我們心中的鬼。整齣劇裡,導演在時間空間的安排上,凸顯了「鬼」的意象。鬼的意涵從人開始,由成年家榮的形象延展開來,卻不結束於人,而可能是記憶。如果愛慕劇團這個作品完成了與原著間的「如實」效果,除了導演與編劇的設定外,也得藉由舞台上的演員成功的將鬼、與關於鬼的隱語演繹出人鬼之間的關聯與分界。

《廁所裡的鬼》

演出|愛慕劇團
時間|2016/12/11 14:30
地點|衛武營281展演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聽覺到視覺,終場的安排可謂匠心獨運。當風暴來襲,震撼的風聲和群眾的形體交織成了一幅動感的整體畫面,同時也將主角「記憶可刪除,皮膚卻不肯忘」的情緒血肉召回己身。(黃明德)
12月
23
2016
整齣戲的鋪陳變得單一,彷彿一切的平反只能依賴一股颶風,而人一點力量也沒有,男主角能否脫困是未知,但哽噎的聲音暗示了受困的處境,離開的艱難。終究還是被記憶綑綁了嗎? (徐敏思)
12月
19
2016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