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耳鎮》是一個全方位思考成長意義的寓言,鼓勵兒童觀眾藉由成長來理解與生命的和解。
如果兒童劇團勇於挑戰兒童劇形式與長度的限制,以近於正式歌舞劇的規模,在舞台上呈現了一個魔幻而完整的真實虛幻並存的世界。這個實驗性的嘗試不只是挑戰製作團隊,也是一個對於兒童觀眾的試探,挑戰如何在長達兩個小時的演出中保持專注;試探兒童所能接受的長度,結果如何暫且不能定論,但《奇耳鎮》為兒童的成長與歷險主題提供了一個宏觀的視野,主角小比隨著不同的挑戰,將成長所面臨的複雜面向層層剝出。
情節藉由主角小比與忙碌而不了解自己的父親以及缺席的母親間的衝突展開,小比意外地從充滿挫折的現實生活中逃開,遁入來自腦中的幻想世界尋求慰藉,從現實邊緣翹首張望,在那個熟悉且安全的角落裡,一切都遵循著明確的秩序旋轉,然而這個世界並非永遠安全的保護網,尚未解決的衝突化身為黑暗力量,侵入了幻想世界,與他人間的衝突在此內化為內心的鬥爭,而成長的意義就在這裏。在這裡,生命的衝突幻化為童話故事般的歷險,所有的憤憤不平、悲傷與恐懼擁有了實體,可以去觸碰、對話並且解決,就像在劇中小比透過保護奇耳鎮不被黑暗籠罩,得到在現實中戰勝挫折、體諒與和解的力量。
全劇大量運用清晰可見的象徵手法,將成長必經的歷程層層鋪陳在劇情之中:第一次的離家─從現實生活進入幻想的國度奇耳鎮;遭遇危及現狀的重大問題─人物所生存的環境即將遭到黑暗(負面能量)所摧毀;以及回家的那一刻—真正的成長。劇中許多別具巧思的設計象徵事態陷入危急,例如奇耳鎮上負責報時的時鐘人象徵了穩定與秩序,而在黑暗入侵的過程中,報時人的失序無疑將恐怖推向最高點。在解決問題並且成長的過程中,先為孩子安排了「成人引導」的步驟,然後才是所有成人角色因為魔法而失蹤、父親成為被拯救的對象、女巫被擊垮…等,循序漸進的建構必須由孩子「獨立面對」問題的時刻。值得一提的是在成人引導的階段,分別給予主角小比指引與勇氣的角色──小比的母親、女巫、IDE博士都是由同一位演員扮演,在形式上與意義上做結合,強調了這三人都是母愛(抑或更廣義來說:親人與家庭)的象徵。
《奇耳鎮》在兒童劇場中的表現,無論是規模或其完整性都相當豐富,其所進行的挑戰也開創了全新的格局,但是在演出長度上對於兒童觀眾的心裡以及生理需求負擔還是略為沉重,雖然有中場休息調適,席間仍然時而可聞兒童觀眾躁動不安的聲響,或許長度上適宜更加精簡。所幸孩子的專注力並未受時間長度累積的疲倦完全消磨,踏上成長旅途的勇氣已乘著童話的羽翼進入孩子心間,也刺激父母俯身審視自己與孩子的親子關係,成長這個議題同時在父母與孩子的相處間發酵。
《奇耳鎮》
演出|如果兒童劇團
時間|2013/11/09 19:30
地點|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演藝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