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鏡(境)中的4D想像《化人遊》
4月
20
2015
化人遊(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79次瀏覽
林立雄(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生)

「《化人遊》非詞曲也,吾友某渡世之寓言而托之乎詞者也。」【1】是清代文人宋琬對於此《化人遊》的批評。但,就我個人而言,抱著與台灣戲曲學院京劇團同樣的想法認為,在形式上,如此跳脫空間、時間的劇本,如何不受當代人喜愛、好奇?如何不受當代人注視而重新挖掘、想像呢?如果只放在案頭清供,會不會稍嫌可惜了些?當代戲曲劇場與過去相比,多了許多聲光、科技效果的支援,能夠滿足觀眾在閱讀劇本時中的想像空間。當代戲曲與傳統戲曲的演出早已發展出一條不同的路徑,形式上的實驗與本質的轉變,拉近了不少年輕觀眾與戲曲之間的距離(雖然與傳統戲曲在本質上的追求形成悖論,但這無疑是一種手段和方法)。

在台灣戲曲學院京劇團的製作中,《化》劇利用了投影,去呈現劇中的尋仙、遊仙、成仙的歷程,在劇場中,噴滿了花香,讓觀眾除了視覺上的刺激之外,也能夠感受到劇場中瀰漫著一股「仙氣」。充滿水墨等中國想像的元素投影中,我能夠感受到京劇團的企圖,以及希望投影本身能夠與劇本中壯闊胸懷的結合。然而,就劇場製作的4D形式要求【2】而言,這僅僅做到「嗅覺」的差異(甚至還不是很明顯)。4D的說法在我的經歷過程,就削減了不少期待,當然,這是一種嘗試,當然也是一種困境,嘗試4D的演出其實大有人在,但,這樣玩弄手法的結果大多只是讓戲曲消解了本身的藝術價值,我很慶幸台灣戲曲學院京劇團並沒有因為劇本而大玩手法,但《化人遊》的想像馳騁,只停留在鏡框舞台之中,與觀眾的互動也僅止於丑角偶爾與觀眾的對話,讓人覺得十分可惜。

當代無論京劇、崑劇,有不少創作者希望能夠從過去的傳奇文本中,找尋題材重新搬演。例如2014年來台灣的北方崑劇院,《續琵琶》即是一齣毫無傳承基礎的重排作品。然而,又回到一個問題,重排的意義是為了什麼?《續琵琶》在形式上,雖然有許多與傳統崑劇背道而馳的部分,但依舊掌握了歷史的「問題」,重新詮釋文本。然而,《化人遊》強調的放浪形骸,以求精神超脫的精神,能夠在劇中用當代的觀點被重新詮釋嗎?《化》傳奇理當被清代文人或是演員當作案頭之曲,丁耀亢在創作時,已然打破了傳統的規範,他的名聲與李漁被放在一起並稱,可見兩者的除了具有創作之才外,也相當具有前衛性。《化人遊》在創作上打破了過去傳奇創作在舞台上的呈現,就如吞舟、剖橘觀看橘中二老二景,究竟在他的創作當下能夠被如何呈現呢?丁耀亢在他所屬的時代中並未有人能夠演出如此的作品,劇中的時間、空間以及描寫的超然,無論是清代或當代,他都必然是相當前衛的創作者。

台灣戲曲學院京劇團在空間的轉移,虛實的呈現上,利用當代科技,使得劇中這些本來難以呈現的段落,例如鯨魚吞舟、橘中二老等段落,利用了投影解決了在過去演出中必須面對的問題,吞舟部分利用武戲打鬥配合投影,讓我們看到在這個演出中特別的表現手法,不過,投影與演員之間的互動又不夠有機,大多都淪為背景的使用。整齣戲的排場盛大,劇團讓京劇系的學生們在這齣戲中實習。在武戲安排,以及其他場面調度中,京劇系的學生在功底上展現更是讓我驚嘆萬分。但,這或許也是一個大問題。在掌握文本的過程中,必須考量人力的使用和安排,必然會在其中有所取捨,劇本內的尋仙、遊仙、成仙等過程的辯證,因為場面安排以及劇本的改編與剪裁中,變得不這麼集中。

如第五場〈再晤仙源〉中,安排了大段武戲呈現出度化仙人與鯨精等的矛盾與衝突,雖展現了學生們的優秀表現,卻使得整齣戲變得拖沓冗長。較為內在的辯證與領悟,也變成二方的鬥法,何生的領悟如果只存在於外在的協助,那又如何被度化成仙?不免使人感到疑惑。在演出中,何生因何而尋仙?仙人又因何渡人?何生又是如何放棄外在一切罣礙?崑崙奴的戲份雖增加了許多,但卻過度輔助何生在這場度化之遊的內心辯證,原傳奇和《化》劇中,何生皆說道:「拿得起放得下。」但在迴避了何生的自我與外在的辯證過程後,整齣戲變得過於簡單,集各朝代名人雅士共同的遊歷與尋求自我認同,卻也不被看見與理解,舞台上只看見手法與單純再現的企圖,卻無法看見《化》傳奇中的主旨與問題,在當代被重新觀看與審視。

《化人遊》傳奇不易閱讀,其中不乏多重文本引用的詞曲書寫,理解相當不易,而今天重新以京劇的形式演出,必定有許多詮釋上的困難,但在劇中,仍不少曲詞是未經消化後的重新拼貼,若此本不重於故事情節的鋪排,但演員的心緒轉折,又如何在唱詞中被呈現出來呢?(雖然部分唱詞在節目冊中有整理解釋,但未購買節目冊的人在理解上可能就會有困難)舊本重排相當具有實驗精神,更何況是以如此前衛的劇本進行重排。但,在重排的過程中,手法的確是在這個劇本中能夠被天馬行空的,但就劇本的選擇意義上,或許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註釋

1、(清)宋琬,〈《化人遊》總評〉,收錄於《古本戲曲叢刊》第五集《化人遊》一卷。

2、參考《化人遊》節目冊,頁11。

《化人遊》

演出|國立台灣戲曲學院京劇團
時間|2015/04/18 19: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然而看似結構陳舊,筆者卻認為此情節設計,能夠正視新生代演員如何在舊有情節或其他劇目相似的段落中,不依靠過於飽滿的表演功法包裝肢體,而是能自然地流露表演力,精準營造舞台畫面與氣氛。
4月
30
2025
此次,「國光30:春分啟動」系列中的《江流無間道》、《金玉奴》雖是盛演已久的經典劇目,但國光團隊沒有陳陳相因,照本宣科,而是細加調整雕琢,為經典注入新的活力。
4月
29
2025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