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另一座魅力之峰《相逢何必曾相識》
6月
14
2018
相逢何必曾相識(魅登峰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88次瀏覽
黃馨儀(專案評論人)

1993年台南文化基金會培育發展的魅登峰劇團,為台灣第一個老年劇團,以五十歲以上的台南居民為招募對象。2000年劇團從文化基金會脫出,獨立營運,至今走過二十五年歲月,可謂台灣代表性的熟年劇團與台南在地劇團。

作為一名應用劇場工作者,對於如此目標族群、成立時間與地方性皆具代表性的劇團,一直僅限於文字資料的認識;正好聽聞魅登峰劇團推出「古蹟定目劇」,六月兩個週末、每晚演出兩場,實覺機會難得,必得前往觀賞。在前往台南的途中,好奇心亦隨高鐵疾駛──就空間上,本劇會如何運用「古蹟」吳園柳屋?就「定目劇」【1】,此劇的完成度如何,將以怎樣的方式持續在吳園演出?長期的發展會如何呢?而一晚連演兩場,連年輕演員都容易疲憊了,不知這群前輩長者的體力如何?或是會展現不同的表演方法?

開演前一刻抵達吳園柳屋,正是進場時分。柳屋內空間不大,亦是日治時期的老屋,內部結構感與321巷的老房相似。內部茶桌移位後,約可容納四十名觀眾,雖是當日第二場演出,也售出了八成票券,以表演者親友為主要觀眾來源。而在表演空間中僅留下兩桌六椅,展現現仍持續作為餐飲空間的柳屋之閒適懷舊,並在後方設置投影,演出時根據劇情,佐以幫助想像的示意照片。

《相逢何必曾相識》一劇(以下簡稱《相》),以三組人馬,今昔對比,企圖呈現時光變遷下,藝術創作的環境改變,以及藝術創作者不變的生計困境。一開始先以麗珠與萬財倆夫妻與友人討論是否支持兒子的夢想,讓兒子赴日學習刺青藝術,或是應就現實考量,留在台灣跟著萬財學習從商?後則是糕餅店老闆文福與秀蓮帶著孫子來到柳屋,在有音樂天份的孫子展現一曲後,和文福先行離去、前往小提琴課,而秀蓮則巧遇也約在柳屋見面的敏心和留美學習藝術歸國的蔓茹,在談話過程中展現了過往戒嚴對藝術可能的限制、孤身留美學習藝術的辛苦,並帶出《相》題名:曼茹為了學習藝術,割捨了和文福的一段情。而全戲也結束在文福和曼茹的再相見與互道當年。

如同上述,《相》劇情平實未有太多衝突起伏,然各熟年演員的表演卻出乎意料的自然與穩健,以自己現有的年齡,演繹詮釋被分配到的角色,極能引人入戲,帶動笑聲與感受。又像是因循劇情,即使已猜到文福與曼茹的感情伏筆,但謎底揭曉時,仍是讓觀眾順著表演,倒抽一口氣。雖然有些情緒上轉折斷裂落差,或是台詞上的丟接不順,但對整體表演上沒有太大的影響,可見「老」演員人生歷練對角色的輔助,亦是魅登峰劇團長年積累的訓練成果。

不過,縱使演員表演之自然生動,也因年歲,能深深淺淺地道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時間沉澱,卻掩蓋不了演出劇本的問題:本劇到底想表達什麼呢?針對藝術與現實的討論嗎?藝術環境的演變嗎?若這是主軸,其中的討論很是單薄,多是角色單一的經驗抒發。又就美術的發展,「刺青藝術」也未能對應後來討論的現代美術,亦沒有呈現刺青藝術在藝術領域的特色。而敏心和曼茹敘舊時述及過往的台詞也不是對話,而是各說各話。曼茹提及在紐約地鐵遭黑人襲擊的台詞處理亦有危險(甚至是沒有必要),容易加深台灣人已深的黑人刻板印象。若參考編劇李鑫益先生的臉書分享,可細見他對各角色的設定,然可惜並未能藉由演出呈現、或亦太過瑣碎而收尾無力。而關於「古蹟定目劇」,本劇和吳園柳屋實無關聯,除了在開頭台詞有略提到柳屋歷史外,便無再著墨,在空間上的使用也是中規中矩,僅是在古老風情之中挪出舞台。如果如此,以古蹟眾多的台南而言,本戲亦可輕易地移至他處,不需在吳園演出,柳屋的古,似乎僅是方便的環境布景。【2】

根據所閱讀的資料,魅登峰劇團歷來受導演個人風格影響不小,不一樣的導演左右了表演風格、也給予演員不一樣的經驗累積。【3】近年來,劇團編導以內部團員為主,自行排練與發展,確實呈現了屬於他們獨特的風貌,故事亦展現台南在地情懷,演出不同於其他劇場的可能。然而若要能使「魅力登峰造極」,編劇與演出意識的提升亦需精進,從歷年劇評看來,這也誠是魅登峰待解的問題。

轉念一想,劇場面對這群生命的資深演員,能否有另一種包容力?畢竟上台即是可喜、也是種解放。【4】或許即如楊美英所評:「面對這群熱愛表演、堅持多年的長者們,在豐富人生經歷所淬煉出渾然天成的自然自在表演能力之外,究竟適合以何種的劇場編導專業協助在劇場藝術再上一層樓,或是根本應該換另一種欣賞生命風景的眼光來看待?! 如是的自我反思,也是作為評論者的我的每次斟酌思慮所在了。 」【5】

注釋:

1、定目劇(Repertory Theatre),根據文化部訂定的「補助民間推動文化觀光定目劇作業要點」(http://law.moc.gov.tw/law/LawContent.aspx?id=GL000072),定目劇必須是為促進國內外文化觀光量身特製的售票表演,並以本土創作戲碼為原則,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固定形式,每周至少演出五天,每場次至少四十五分鐘,至少三個月為一檔期。(引自經濟日報,C9文化創意版,2012/10/8日)

2、關於「非典型空間」之「使用失效」,實不只魅登峰劇團,只因「古蹟劇場」一詞讓我再思嘆。現今「非典型空間」已成為新的劇場「典型」時,創作者如何更有意識的重新省思與審視呢?據此,筆者先前另有〈失效的非典型空間演出──當環境成為布景

〉一文粗淺提問,請參考http://artmagazine.com.tw/ArtCritic/article1895.html

3、參考呂毅新〈老人劇團在台灣──從「魅登峰」到「歡喜扮戲」〉《一九九九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社區劇場》,頁171-192。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1999年。

4、此處是思及卓明在〈台北以外──「南方」視野的現代劇場發展〉中所說:「紐約給我最大的影響是他的包容力,沒有什麼好壞,任何人只要願意去演,享受這裡。」頁44。《共學講堂紀錄誌》小劇場學校發行,2017年。

5、引自楊美英〈府城熟年戲中戲《我愛茱麗葉》觀劇反思〉,表演藝術評論台,2012/11/4。原文網址: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4637

《相逢何必曾相識》

演出|魅登峰劇團
時間|2018/06/09 20:30
地點|台南吳園藝文中心柳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