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歷史的共感同悲《惡極》
3月
09
2016
惡極(餓極實驗室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82次瀏覽
羅家玉(戲劇教育工作者)

死亡不是懲罰而是清償,是一種將有罪的生命歸順於自然生命法則的表現。

──班雅明,論德國悲劇的起源

《惡極》是由一群仍在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的在學學生,因志同道合而一起作戲的實驗劇場作品。製作基金以團員自行合資籌募的方式,企圖在校園生活外,耕耘一塊能滿足自我實現的劇場創作空間。

此次演出的位址是321聚落中的321台南人戲花園。這棟座落在公園路321巷弄的日式風格建築與庭院,是市定古蹟原日軍部兵第二連隊官舍群的其中一戶。在台南市府介入並重新規劃後,自2013年起迄,以在地文化結合藝術與表演的方式,以主題式如「321小戲節」,或以租借演出場地提供不同劇團的協辦方式,成為台南古蹟活化的新興文藝地標。

《惡極》改編自新加坡劇場之父郭寶崑發表於1998年的《靈戲》。原作品內容為死於戰爭的五個角色,在成為亡靈後,彼此間的對話【1】。在柯思仁撰寫的〈郭寶崑的《靈戲》〉一文中,他表示劇本中強烈暗示日本做為侵略者的角色,挑動戰事做為故事推演的主要脈落。他也提出在詮釋文本之際,觀者(或讀者)會連結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大舉入侵東亞,尤以中國為最的史實,而引起觀眾如中國人或華人作為集體或個人之於受害者的心理變化,讓作品因集體記憶而立即產生情感上也許認同、也許同理、又或許強化反日情結的作用。【2】

看戲當晚,適逢228和平紀念日。眼前所見是現代住宅與日本殖民時代遺留下的日本警察宿舍,現在與過去比鄰而居。視覺在過去與現在相互交錯。與之同時,卻因為個人成長背景與外地人的非地緣關係,而出現情感與認知之間的斷層與落差。接近演出場地的巷弄,有劇組自發性地擺設紀念228事件的文字與裝置藝術。關鍵字「受難者」、「被剥奪的生命」、「偷偷地放米」,勾勒出過去時代的悲愴與無奈。並置的,是摘自周婉窈帶著慨嘆、卻又隱喻希望的夢,呼應著擺設在文字下方、象徵純潔的白色百合:「那些人(菁英)如果還活著,可能為台灣帶來的美好的各種可能。」

演出入口處,劇組以靜態裝置藝術的方式,利用廢棄的土堆、水泥塊、樹枝與剷子,建構出猶如千人塚或無名亂葬崗的頹傾。

等待戲開演前,可以概略看出導演丁家偉處理舞台的方式。他保留了台南人戲花園原本搭建的舞台區,但將觀眾席的位置從原本背向屋舍的方位,改至與屋舍垂直,觀眾座位則與原先設定的左舞台面平行。調整過後的方位,讓舞台空間加寛至原本觀眾席、並延伸至屋內。

坐在戶外的長板凳,接近初春的夜晚,微涼的風拂過裸露的臉頰,瑟瑟風聲與夜影,層層疊疊地穿過垂倒在空中的榕樹虛根。簡單的劇場燈打在保留日式風格的建築格局,複雜的感官映照著一路所見所感,台灣,在不同的歷史事件與時空中,如鬼魅般地交錯,重疊、並列。歷史造成的傷痕,在共存的空間中,相互叫囂。

戲開演。角色依序入場。姑娘、(即將成為的)母親、小女孩、將軍四人,分別從日本屋舍的兩道門,緩緩走出。這時才更清楚導演調整舞台區與觀眾席的巧妙。

開場戲保留原著獨白且具有詩意的語言,讓女性角色道出自己的出身。她們在意的、等待的、盼望的、嚮往的,是個人的、是美好的、是與觀眾建立親密感的貼身故事。女性最掛心的,則是對「家」的關心與期待。也許是對家人的關切、也許是成立新家庭的渴望。對照女性的私密分享,場上不語的將軍則在場上製造出一股制衡的氣氛。

《惡極》的左舞台,靠近321巷內的側門,漢子角色由此進場。他沿著觀眾旁的走道,一路走進第一扇門,進屋,他說:「我回來啦!」。再從屋內的另一道門出現,與場上的小女孩對話。當下對導演處理物理空間、運用環境製造出的戲劇空間,倏地感到驚喜。漢子是小女孩的哥哥,他剛從外地回到家。感情好的兄妹倆,具像地表現出平民百姓心中,「家」的核心價值:一個無私、且關愛彼此的地方。

沒有幕、也沒有複雜舞台燈的戶外劇場,如何轉換戲的氛圍考驗導演與燈光設計的創意。其中一景,場上角色聽聞從屋舍後方傳出的悠揚笛聲,「那是詩人」,村民們口耳相傳著。繚繞在耳中的樂聲,幫助觀眾建構出更大更深的戲劇空間。遠處傳來的笛聲以及村民遙望的方向,皆讓觀眾似乎能看到屋舍另一頭的農村景色。

姑娘、母親、漢子、將軍與詩人五位要角均出場。換景。導演利用另外五位演員,每人一手拿著空的台啤褐色玻璃酒瓶、另一手拿著壓墓金紙,以灑酒、敬酒、在角色身上或前方用石子壓住金紙的簡單儀式,讓華人文化的非日常行為(extra-ordinary behaviour)【3】成為張力十足的戲劇符號。讓觀者得以從自身原生文化的生活經驗,憶起「祭祖」過程與其蘊含的文化深意。在此,劇情也帶出了早先與觀眾訴說故事的人,都是往生者。

在導演的改編下,原本角色的獨白戲,拆解並重構出一個更為複雜的戰爭面向。觀眾在角色的個人故事中,可以感受到他們因為身份不同、性別不同、職業不同,所看到、體會到、經歷到的戰亂即有所別。但他們的經驗,卻又確確實實地具備共同性,即對身處戰事的無奈與悲痛。

戰火燒掉家園後的倖存、軍中夥伴戰死沙場的慘烈、原是軍護,在被非自願地被士兵輪暴後,被上級長官召見,並遊說她應該要因為能用女性柔軟的身體,慰勞辛苦並可能為國捐驅的戰士同胞,而感到驕傲。戰事期間無倫理更遑論訴諸理智與道德。於是,她成為千百個有同樣命運女孩中的其中一個:淪為被士兵們發洩肉慾的慰安婦。

戰爭中必然的殘暴與死亡,在導演的安排下,其中一景尤為震撼!原是扮演老實庄嫁漢的哥哥,在軍中升為小隊長,帶領第九連隊四處狙擊敵軍。漢子妹妹,則在戰爭爆發後,只能被動地守在家,期待家園完好,哥哥平安歸來。身為哥哥的漢子,則在他的回憶裡,回想著他是如何進到敵軍村落,一槍斃了自己妹妹同齡的敵人的妹妹。在開場前飾演漢子妹妹的演員,在戰爭開打後,她成為戰爭底下,「年輕的、無辜的、別人家屬」的集體身份代表。在畫面的處理上,演員扮演漢子又是小隊長,槍殺由同一位女演員飾演的妹妹與別人的妹妹。兩個演員,一男一女,兩人分飾兩角,戰爭前兩人呈現家庭和睦的畫面,對照戰爭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殘酷。視覺帶來的錯愕,卻更加讓人省思,在戰爭中,到底誰是「狼」、誰是「羔羊」?活在戰爭底下的人們,又是否有選擇當「狼」、或當「羔羊」的權利?那漢子殺死的,到底是別人的親人?亦或也投射著,他的親人,也在同一時刻,被他軍殺死。

改編後的劇情,並沒有解釋敵軍是來自何方。觀眾得知的,是一群人,在戰事中面對他者入侵後,生靈塗炭的慘烈。導演「去歷史脈絡」的戰爭,卻反而讓觀者不再受限於指涉特定時代才發生的暴力,而賦予《惡極》有如班雅明寓言式批評中,把歷史共時化的特性。作品抺去了具體的時間與特定的敵方或我方,提供觀者能在此時此地的共時語境中,找到個人自由詮釋的空間與自由聯想的能力。【4】戲的尾聲,演員一字排開後,謝幕。以為戲就要散場,只見他們緩緩轉身,面朝後方,其它場燈暗,眾人眼神望向高高掛在中上舞台上方那顆仍發著光、帶有月亮意象的球體。

是贏或輸、是羔羊或是狼群、是敵或友,在戲裡,都化做墳上的一堆土、地下的一堆白骨。人離散、煙飛滅,是逝者的記憶。離開舞台後,身而為人的我們,因為戲中歷史共時化的處理,反而能更真切感受暴力手段造成的破壞、毀滅與痛苦。而早先進場時的情感斷層,則因為那盞如月光的燈,消解了不同歷史彼此磨擦而造成情緒的不適感。

終會有那麼一天,今日演戲的、看戲的,都會離開人世。只有月亮,仍堅定地用月光,映照歷史,讓觀看的人,連結屬於自己的每個今日。

註釋

1.「誰是郭寶崑?」讀劇暨座談會,附記《靈戲》雜感/于善祿,資料來源http://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post/1323195293

2. 郭寶崑的《靈戲》/柯思仁,資料來源http://solidair23.blogspot.tw/2009/08/blog-post_12.html

3. 《劇場人類學》辭典,尤金諾.芭芭、尼可拉.沙娃里斯/著,鍾明德/審訂,台北:書林出版,2012。

4. 班傑明(Walter Benjamin), 陳學明著,台北:生智出版,1998。

《惡極》

演出|餓極體實驗室
時間|2016/02/28 19:30
地點|台南人戲花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惡極》很清楚地掌握住郭寶崑於《靈戲》所試圖建構與解構的概念,特別是在場域的提供與創作者的設計,找到密閉的黑盒子所無法提供的想像。不管是整個公園路321巷原為日式軍官宿舍的歷史語境,或是創作團隊有意地打造,都在餓極體實驗室的詮釋裡找到合宜的表述。(吳岳霖)
3月
02
2016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